王秀秀
(浙江树人大学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等为教学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激励学生进行信息资料收集,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问题。这种方法需确保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让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提升。项目教学法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特点可归结为: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其中,目标指向具有多重性,且可控性好。由于项目教学法强调职业实践性,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环境应包括学生的经验基础、促进学习的因素和学以致用的方向。
项目教学法也指师生一起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因此,项目教学法需要满足一些条件:第一,项目来源于实践,实现于实践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第二,教学过程应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第三,项目应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相联系。第四,在教学活动开展在项目过程中,师生需要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第五,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学习机会和独立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的机会。第六,教学的考核通常是成果展示,项目的选择不宜过难也不应太容易,这样保证学生的成果的质量。
项目教学法的跨学科性是指通过项目主题所包容的跨学科的综合内容来达到教学完整性,这在传统的单个学科或专业指向的学习中不能实现。项目教学法的跨学科性使其成为以教授综合内容为主的学科的最佳选择。项目教学法是以一个项目为主体,对项目研究和分析往往需要从各个角度和方向展开,因此对一个项目的研究必定会涉及到许多学科的知识和内容。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内容在项目中进行融合,是项目教学法必备的条件。
在《可行理论与实务》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跨学科融合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可行性理论与实务》课程是在大学三年级下为工商管理学生开设的能力构建课程。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方法,并通过对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来甄选和识别各类项目。可行性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四个主要方面:项目的总论、项目市场可行性、项目技术可行性、项目财务可行性。也就是说,要想完成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必须要掌握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市场预测、生产运作、运营管理、工业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技术经济学等基本上涵盖了工商管理专业所有学过的知识。不仅如此,还应该了解社会的宏观和微观的经济状况、社会发展阶段、法律环境、技术发展情况等等社会、人文、政治、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
《可行性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定位是能力构建课,能力构建课程不是一门课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学生能力。这门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整个本科阶段所有课程的整合和融合的效果。可行性理论与实务本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综合应用能力的“外显”性课程。这门课不仅是教授学生如何做《可行性研究报告》,而是在于让学生将本科阶段学过的课程转化为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课程为依托,对具体项目进行甄选、分析、形成文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理论对接现实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将以往学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的能力。可行性理论与实务课程本身也有其自身的作用和目的。可行性理论与实务课程体系中,没有单独设置某一具体的学科内容,主要是将已经学过课程的融合和综合过程,让学生理解如何将看似分散的“理论课程”嵌入到活灵活现的现实的项目中来。
采取知识通讲,项目导向讲解、上机实验、学生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增加了学生小组学习环节,力求通过小组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性;通过课堂中的即时点评,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学生走出校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小组撰写报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1)知识讲解时,采用企业家和教师相结合的讲解方式,基础性内容通讲,重点难点以项目为主要的依据进行详细解释,力求先在学生意识中构建可行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后有针对性对学生将要进行的实践中的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详解,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项目,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 (2)上机实验,主要是针对财务可行性分析这部分的内容进行上机。这部分内容涉及的表格非常多,有16个左右,并且表格之间的关联也很紧密。教师一边讲授内容,学生一边在电脑上操作。配有两个流动指导教师,这样能够很好的克服学生走神问题,让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解决。更易于理解财务分析这部分内容,为后面项目的实际调研和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写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3)学生课外实践方法是将学生分组,在学校的合作企业进行综合实训或者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社会上去收集相关资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种不同要求的报告。一般采取学生现场收集资料,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方法整理统计资料,出具报告的方式。整个过程都是本着以项目先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理念进行。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主要以指导为主。这样有利于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同时能够更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的更有效的应用与实践。
考核方式改革形成一套突出学生知识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考核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如果能力构建课没有达到合格成绩,不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如果学生在大学毕业前,考取了与《可行理论与实务》有关的证书,则可视为该门课合格。如果在开设这门课的过程中,参加了与项目有关国家级、省级比赛项目,该课程视为合格。
《可行性理论与实务》以往都是采用闭卷考核,考查基础的概念及知识,学生考完试就什么都不忘记了更不用说应用。然而,对于《可行性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而言,一份合格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远远比一份满分的考卷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放弃了通过卷面考试考核的方式,制定了一套新的考核体系,即以分小组撰写可行性分析报告及个人撰写分评估报告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力求通过考核体系中的指标考核,来实现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这样,一份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撰写包含了知识体系的把握和应用,也是小组各成员沟通协调,通力合作的成果。同时,采用小组汇报和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当众表达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将该课程的考核作为全国创业大赛初比赛项目,没有开设该课程的团队也可以带着项目来参加比赛,所有以《可行性理论与实务》为必修课的同学,必须参加该比赛。比赛采用PPT答辩的方式,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经费从该课题的费用中支出。通过这样以赛代考核的方式,有利于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展实践活动。
考核的方式(参见表1)除了最终的比赛答辩成绩外,主要是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的控制,特别是每个学生的表现。教师不能更进每个项目的实践全过程,所以需要学生自己对实践活动的记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记录来为每个学生打分。每一个阶段的评价都需要制定明确清晰的考核原则、考核标准明细、分数评价标准、考核内容等资料。做到可查、可量化、公正客观、过程考核为主的方式。
表1 考核的方式
没有应用型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应用型的学生。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对教师队伍的优化和整合。具体有三个方面的措施:第一,吸收更多的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特别是管理咨询和投资分析经验的教师。第二,加强应用型课程的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调整,鼓励教学团队的教师到企业的第一线,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有计划的选送教师到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多形式锻炼,努力提高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主要的实践方面为:管理咨询工作、可行研究工作、投资项目分析、工程评估、风险控制等与《可行性理论与实务》有关系的内容。第三,将更多的从事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项目投资分析等企业资深人士请进课堂,让他们为学生教一些实践操作的知识。
随着业师加入到教学团队中来,教师团队内部的协调统一、步调一致和交流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一方面,学校内部的教师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的任务比较繁重。《可行性理论与实务课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所涉项目的工科技术知识,这样才能对项目的市场、财务、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把握,没有技术很难空谈技术的可行性,更无法空谈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市场可行性的问题。因此,教师团队中,必不可少的要有一定数量的工科教师,在教师之间的沟通中,难免涉及跨专业的教师之间、跨专业教师之间的观念的冲突、学科思维的碰撞等等。另一方面,业师团队与教师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问题。业师站在企业经营、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学校里的教师更愿意站在让学生理解、知识体系完整等方面,两者之间协调存在一定的矛盾。
为了更好的组织教师团队,使团队齐心协力,更好的指导学生、教授学生、培养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我们团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教师团队内部考核机制的建立。每学期进行一次,采取定量考核的方式,采用分数加总法。团队的教师自愿下企业实践,则为该教师加10分;每学期末给学生发放问卷,为每个教师打分,并且抽查一部分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学生对团队中各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参加教师团队的研讨活动,来一次加5分;带与该课程有关的比赛获奖,加5分。每学期末对课程的总得分最高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物质奖励的资金来自于该项目的经费。另外,在实践课时的分配上以最终的考核分数作为系数,计核课时量。第二,教学团队例会制,每学期至少针对该课程进行研讨4次,会上互相交流授课的心得、对课程的认识、课程的最新发展动态、授课内容、促进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衔接等内容,每次例会控制在30分钟以内,每一次研讨活动,由负责人进行记录和整理,研讨过后分发给各个教师团队成员。第三,增强教师团队对课程的认知度和认同感。邀请企业中有经验的、授课较好的业师为学校的教师讲授一些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等内容。学校的教师教授业师一些关于教学的技巧和方法,帮助业师制作ppt。
项目教学法适合综合性、融合性较强的可行性理论与实务这类课程。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项目教学法如何开展,都是为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实现应用能力,从而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最终将更多更好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输送出去。
[1] 李设姣.项目教学法在《建设项目评估》课程中的应用[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7,(4):90-92.
[2] 胡会娥等.项目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工科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7,(2):6-8.
[3] 查建中.工程教育的环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13-21.
[4] 吴静.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异同比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79-82.
[5] 徐朔.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