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短道速滑运动以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共涌现出10位冬奥会和世界冠军,获得169枚世界比赛的金牌,其中包括6枚冬奥金牌,可谓光芒闪耀,人才辈出。七台河,一个将短道速滑作为宣传名片的城市,一个培养冬奥会冠军和世界冠军的城市,一个冰魂融入血脉的城市,被贴上了“短道速滑摇篮”“冬奥冠军之乡”的标签,在40年中不断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中国短道速滑历史的丰碑上。
40年中,七台河培养和输送了张杰、杨扬、王濛、范可新等10位冬奥会冠军和世界冠军,15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世界级比赛金牌169枚,其中冬奥会金牌6枚;国家级金牌459枚。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全国唯一“国家短道速滑七台河体育训练基地”,获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2002年杨扬实现了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温哥华冬奥会王濛成就中国队女子500米短道速滑“三连冠”的同时,个人成为中国短道历史上第一个“三冠王”;张杰从七台河首位短道速滑世界冠军成长为第一位中国特奥短道速滑冠军教练;范可新实现了中国队女子500米短道速滑世锦赛五连冠……
温哥华冬奥会王濛成就了中国队女子500米短道速滑“三连冠”
“2018环球跨年冰雪盛典”揭开了七台河四代短道速滑教练员群体的拼搏、坚持、实干和奉献的精神传承。第一块冬奥金牌背后的短道“速滑之父”孟庆余,1974年因出色的滑冰技术被七台河市体委领导相中,从一名煤矿工人成为一名速滑教练,并力排众议将重点项目由速度滑冰改为短道速滑,将女子短道速滑项目确定为主攻方向,依靠自制的铁桶式浇冰车,30载默默付出,将张杰、杨扬送入了国家短道速滑队,但遗憾的是因公去世。马庆忠、赵小兵、董延海始终坚守训练一线,成为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的启蒙教练。张杰执教的七台河市特奥短道速滑队在2017年第11届世界冬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为祖国摘得4金2银,让这些“折翼天使”飞翔在广阔的舞台上。张利增夫妇放弃上海的优越生活,执教短道速滑重点班,在全国短道速滑锦标赛中崭露头角。这四代教练员集体无愧于2017“感动龙江”年度群体称号。
第一块冬奥金牌背后的“短道速滑之父”孟庆余
2009年以来,七台河市投入近2.2亿元建设七台河体育中心及配套设施设备,因此,七台河具备了冰上、陆地和体能训练一体化的条件和承接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体育中心已先后承办了2014-2015年度全国短道速滑联赛暨索契冬奥会选拔赛等国家及省级赛事6次。
为了查找与其他运动队的差距、为掌握科学训练手段提供条件,2017年七台河又投入40余万元装修改造训练基地,从而满足队伍训练、生活需求。七台河与黑龙国际装备有限公司合作,实现了校企联合互惠互利,与哈尔滨体育学院合作引进科技助力。
2014年七台河市创建了第十五小学等7所短道速滑特色校,实行统一训练计划、统一训练内容、统一免费上冰、统一发放训练装备和补贴、统一免费接送的 “五统一”管理模式,实现了后备人才科学训练、可持续发展。真正形成了特色校、业余班—重点班—省体校、省队—国家队的金字塔式竞争培养输送模式,2016年7所特色校共向黑龙江省花样队列滑队和市重点班输送了62名运动员。
同时,通过实施运动员注册否决制,实行不注册不能参赛、不能入队、不拨发经费的政策,实现在省和国家全员注册,全市300余名在训运动员的大盘子,使七台河成为国内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储备最多、最充裕的城市。2017年七台河市向国家跳台滑雪队输送了8名运动员,进入国家短道速滑“天才计划”运动员1名,向黑龙江省冰球队输送运动员13名。
一个人口只有百万,经济并不发达的城市,成为中国短道速滑的人才摇篮,可以被视作一种特殊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一个城市对一个项目的长期坚持和规划,是有一批人勇于奉献,是市民对于城市精神和城市名片的高度认同和参与,这足以为更多城市发展体育提供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