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文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将单调的讲读变成有趣的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理解的兴趣,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创设情境、举一反三、有的放矢,达到学以致用。由于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渠道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自学;感受;有的放矢;成功的喜悦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主动且有效地学习,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然而教师为了教给学生能够自己主动学习,就必须要激起学生的学习意愿,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当学生充分掌握自学的能力,就会在整个学习的氛围中主动参与,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学生在老师那儿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品质、方法,他会以此去再学习,再探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的得到愉快的满足,感受成功的甘甜。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深化理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景,形成良好的刺激反应,让学生学习的思维达到高潮。教不在于多讲,而在于通过情景,诱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反馈、修正,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入。
如《心愿》一课的文章结尾,作者点出修一座友谊长桥是中法人民共同心愿这一中心,怎么来启发学生理解呢?我在一张特大的投影片上,画出天安门和埃菲尔铁塔,用一座金灿灿的长桥连接,下面是一只白皮肤的手和一只黄皮肤的手紧紧握住,引导理解长桥的“长”字。接着学生读、看、想:有的说长桥的“长”表明了中国法国远隔千山万水,则友谊把两国连起来;有的说长桥的“长”是指中法两国人民的心是朴素真诚,友谊地久天长,要世代友好下去!学生在教师教的基础上发展学,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效地训练了思维和想象能力。
二、先扶后放,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互动的。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方法,还要让学生有自由的空间,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发现知识的规律,从而巩固已学的知识。
如《蛇与庄稼》一课,教学时我先从“天一下雨→地面就湿”这一简单联系入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进而说明了事物之间有普遍联系;接著让学生在自然界和周围的生活中找一找事物是怎样联系的。最后学生开动脑筋,归纳出许许多多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例子:
人乱砍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气候→引起自然灾害→给人们生活带来损失。
长时间看电视→引起双眼疲劳→视觉模糊→导致近视眼。
茂密的树木→善良的鹿→凶恶的狼→人类的捕杀→毁坏森林→破坏自然生态平衡。
…… ……
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得通过脑力劳动取得成绩的快乐,对课文的中心——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理解就更深刻、更牢固了。
三、探寻思路,引导学生有的放矢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能摸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就掌握了课文的主要脉络,文章也不是材料的堆砌,而是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要指给学生一条路,和学生一起摸寻写作思路,提纲挈领,掌握课文的关键所在。然后让学生围绕重点,有的放矢地展开自学。
如教学《心愿》一课,我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默读思考:课文中写了谁的心愿?什么心愿?这个法国人怎么会有这个心愿?他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国家?让学生找到课文的关键部分:“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值得引以为荣的历史和文化……”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体会这个中国迷的感情。
又如《一夜的工作》教学时,我设计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紧紧扣住题目,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学生自主讨论中,抓住重点词句,探究主要内容和语言表达,体会用词准确、贴切;最后注重朗读指导,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感染,从而感受到周总理的伟大人格。由于学生有的放矢,就有了自学的思路。
四、拓宽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既要教会学生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广泛汲取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教学《火烧云》,利用文中各种火烧云动物形状变化,通过课件具体形象说明,结合自身的认真观察。我让学生拓宽思路,练习写“你看到的火烧云还像什么?”
学生甲写到:天空中忽然来了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毛茸茸的小鸡,可我还没数清楚,那母鸡带着小鸡就躲起来了。
学生乙写到:快看!天边来了一头大犀牛,粗壮的四肢,碗口粗的大角,我正想叫它别那么凶猛吓人,可转眼间它就四分五裂了。
学生丙写到:空中飞来了一只老鹰,它抖动翅膀向我飞来,我本想躲开它,哪知它像变戏法似的,分成五、六只小鹰快速地飞走了。
…… ……
自学,学生可高兴了!他们觉得学习不再枯燥,有让他们发挥作用的机会和展露才华的场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正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着。同样,学生掌握好自学的方法,就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