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文章选自民国时期开明书店的青少年杂志《新少年》,旨在引导少年认识社会、欣赏文艺和了解自然。按照故事内容分为“少年音乐故事”和“少年美术故事”两部分,将枯燥的艺术基本常识融化在平易的小故事中,讲述风趣,情味悠然。
半个月以前,爸爸同我去访问新从外国回来的研究音乐的姨丈。姨丈说我很有音乐的天才,于是爸爸出了二十五块钱,托他给我买一只小提琴,并且在他的书架中选了一册枯燥的乐谱,教我天天练习。
为了我要进学,爸爸特地请姨丈到我家小住了一个星期,指导我初步。我每天四点钟从学校回家,休息半小时,就开始拉小提琴,一直拉到五点半或六点。姨丈去后,由爸爸指导练习。练到现在,已经半个月了,弄得我身体非常疲劳,精神非常苦痛:我天天站着拉提琴,腿很酸痛;我天天用下巴夹住提琴,头颈好像受了伤;我的左手指天天在石硬的弦线上用力地按,指尖已经红肿,皮肤将破裂了。想要废止,又想,辜负爸爸的一片好意,如何使得?如何对得起爸爸?
怪来怪去,要怪这册练习书太没道理。天天教我弹那枯燥无味的东西:不是“独揽梅,揽梅花,梅花扫……”便是“独揽梅独,揽梅花揽,梅花扫梅……”从来没有一个好听些的乐曲给我奏。凡事总要伴着有兴味,才好干下去。现在这些提琴曲“味同嚼蜡”。要我每天放学后站着嚼一个钟头蜡,如何使得!……今天的嚼蜡已经过去,且到外面散步一下。我从藤椅子里起身,对镜整理我的童子军装,带着沉重的心情走下楼去。
走到门边,听见门房间里发出一种声音,咿哑咿哑,同我的小提琴声完全相似。听他所奏的曲子,委婉流丽,上耳甜津津的。这是王老伯伯的房间。难道王老伯伯也出二十五块钱买了一只提琴,而且已经学得这样进步了?我闯进门房间,看见他坐在椅子里,仰起头,架起脚,正在奏乐。他的乐器是在一个竹筒上装一根竹管和两弦线而成的,形如木匠的锯子,用左手扶着,放在膝上拉奏。看他毫不费力,而且很写意,外加奏得很好听。
我一把握住他的乐器,问他这叫什么,奏的是什么曲。他把弓挂在乐器头上,全部递给我,让我观玩。说道:“哥儿有一个琴,我也有一个琴,你的值二十五块钱,我的只花三毛半。这叫做‘胡琴,我刚才拉的叫做《梅花三弄》。你看好听不好听?”
我照他的姿势坐下,也拉拉胡琴看,觉得身体很舒报,发音很容易,远胜于我的提琴,而且音色也不很坏。
窗外有一个头在张望,我仔细一看,是爸爸。我犹如犯校规而被先生看见了一般,立刻还了胡琴,红着脸走出门去。爸爸没有问我什么,但说同我散步去。便拉了我的手,走到了屋后的田坂里。路旁有一块大石头,我们在石头上坐下了。
“你为什么请王老伯伯教那些乐器?”爸爸的声音很低,而且很慢;然而这是他对我最严厉的责备了。我不敢假造理由来搪塞,就把提琴练习如何吃力,如何枯燥无味的话统统告诉了他。最后我毅然地说:“但这也不过是暂时的感觉。以后我一定要勇猛精进,决不抛弃我的小提琴。”
爸爸的脸色忽然晴朗了,怡然地说:“这是我的疏忽,没有预先把提琴练习的性状告诉你,而一味督察你用功,今天幸有这个机会,让我告诉你吧。你要记着:第一,音乐并不完全是享乐的东西,并非时时伴着兴味的。在未学成以前的练习时期,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忍耐。第二,人生的事,苦乐必定相伴,而且成正比例。吃苦愈多,享乐愈大;反之,不吃苦就不得享乐。这是丝毫不爽的定理,你切不可忘记。”
这时候,夕阳快将下山,农夫还在田坂里插秧。他们的歌声飘到我们的耳中:
上有凉风下有水,
为啥勿唱响山歌?
肚里饿来心里愁,
哪里来心思唱山歌……
爸爸对我说:“你听农人们的插秧歌!芒种节到了,农人的辛苦从此开始了。插秧、种田、下肥、车水、拔草……经过不少的辛苦,直到秋深方才收获。他们此刻正在劳苦力作,肚饥心愁,比你每天一小时的提琴练习辛苦得多呢。”
我唯唯地应着,跟着他缓步归家。回家再见我的提琴,它似乎变了相貌,由嬉笑的脸变成严肃的脸了。
我要去新学校了。阿四挑着行李前面走,我和姆妈后面跟。走到汽车站时,宋丽金和她的爸爸已在站上等候我们。姆妈就同宋家伯伯谈话:“宋先生,你们早!”
“呃,我们也到得不久,柳师母。天气倒很好呢。”
“嗳,早上倒很凉快。我们的逢春要托你照应了。她爸爸本来也要亲自送她上学。因为播音讲演约定了日期,不便改变,管自到南京去了。我又不惯出门。昨天听说你要送你家丽金小姐到城,就叫阿四来相托,把逢春一道带去。路上要你费心照顾,真是对不起得很!这是她的学费,一发托你代缴了。”
“你只管放心,学校里管理得很好,况且许多同学,熟识了之后都是好朋友,互相照顾的。”宋家伯伯说到这里,汽车来了。站役抢劫似的把我和宋丽金的行李搬到车顶上去。我们三人走到车厢拣位子坐下了。我坐在靠窗的位子里,姆妈立在窗外的地上,仰起了头看我的脸孔;阿四扶着扁担站在她的后面,仰起了头看汽车的各部。姆妈对我说:“逢春,到了校里写个信来……”她的喉中好像有物梗住,不能再说下去。我应了一声“嗄”之后,忽觉心绪混乱,也不能再说下去了。宋家伯伯看出了我们两人的意思,从中插口对姆妈说:“柳师母明天会!我明天上午就来给你回音,你放心!”姆妈未及答应,汽车已经开了。我就像姆妈怀里放出来的一只鹞子,带着一根无形的线,向远处飞扬去了。
这一天所见的都新鲜。这样大的操场,这样广的膳厅,这样整齐的床铺,还有这样多的同学,所见的全是素不相识的奇奇怪怪的脸孔。晚快,听见许多老学生喊着“听播音演讲”,大家走向纪念厅去。我同宋丽金也跟去。但听见收音机中有一个大喉咙正在喊:“我们中国的文字,同人的脸孔一样,每个字有一种相貌,喜、怒、哀、乐……”其声音粗大而发沙,但又很稔熟。忽然记起了这是爸爸的演讲,我觉得很稀奇,同时又很欢慰。我想对收音机说:“爸爸,我在这里听你讲呀!这些话你在家里常常说的,我已经听厌了!”但是没有说,即使说了他也不会听见。听讲毕,就吃晚饭。饭后我和宋丽金散步了一会,就去睡觉。这晚我做了许多奇奇怪怪的梦。
第二日上午行始业式,领书籍用品,抄课程表。要明天开始上课,今天下午无事,我写了两封信。一封给姆妈,把别后一切情形告诉她,请她放心。又附一封很长的信给弟弟:
弟弟:
我到校后很好。一切情形,请你看我给姆妈的信便知。现在我有一件有趣的事告诉你:昨天下午我在校里听爸爸播音演讲。他又是老调,用人的脸孔来比方文字的神气,由此说明美术的构成。这些话我听惯了,当时也不觉得有趣。不料今天上午开始业式,新学生和老学生相对立着行相见礼时,我看见了数百只陌生的脸孔并列着,或方或圆,或长或扁,或凶或善,或忧或喜,真同一篇不识得的文字一样,我方才知道爸爸的话有道理。
当时我研究这数百只陌生的脸孔,又想起了爸爸以前所说的话:“年轻人的眼睛必生在头部正中的横线上。幼童的眼睛比正中横线低,老人的眼睛比正中的横线高(请看附图)。”这规则果然很对:我们的同学大多数是年轻人,眼睛都生在正中;只有少数年幼的同学,眼睛下面的地方比上面的地方小;还有几位年老的先生同他们相反,眼睛下面的部分比上面的部分长得多。然而除了这条规则以外,五官的形状和位置,变化非常复杂,竟找不出别的定规来。只有头的外廓的形状,被我找出了一种定规:头由上下两部合成,以眼线为分界。上部的形状有四种,下部的形状也有四种,都是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四种形状交互错综地配合起来,成为四四十六种头形。但这是限于男子的。在女子,因为上部长着很厚的头发,都作半圆形,没有多大差别,故只得四种(请看附图)。你到学校时,也可留心看看同学们的头,是否合于我这规则?但据我的经验,熟识的人的脸的特点,不容易看出。
我这回所见的都是素不相识的新同学,所以容易发见,但你倘能假定同学们为素不相识的人而观察,也不难看出。我再把爸爸的播音演讲中很有趣的一段话告诉你:他说古时有两个人要去见官,官身旁的人善用文字比方人的相貌,预先告诉这官说,一个人的脸孔像“西”字,一个人的脸孔像“舊”字。这两个人一到,官见了哈哈大笑,弄得两人莫明其妙。原来一个人的头中部庞大(如图中第九而更扁),面带笑容,很像“西”字;另一个人的头长方(如图中第一而更长);牙齿露出,满面皱纹,很像“舊”字。用文字比方人的面孔,的确很有趣。今天上午我看见这里的校长先生,眼睛发凹而连成一线,鼻子很直,右面有一条很深的皱纹,与扁平的嘴巴相连。我觉得他的面孔像一个宋体的“置”字。还有一位训育主任,眼睛倒挂而鼻头大得厉害,望去只看见眼睛和鼻头,我觉得像个“公”字。将来我倘得到他们的照片,一定寄给你看。以后你倘有有趣的事,也要写信告诉我。
你的姐姐逢春
八月廿六日下午五时
丰子恺(1898-1975),本名丰润,字子恺,浙江崇德(今桐乡)人。当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丰子恺自幼喜欢艺术,曾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美术,后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一生笔耕不辍,作品众多,深受读者喜爱。他的散文清雅恬静,风格平易而颇有情趣;漫画兴味悠长,特点突出,自成一家。
《少年音乐和美术故事》是丰子恺创作的艺术启蒙连环故事,分别讲述姐弟俩接受美术和音乐启蒙教育的经历。在丰子恺所撰的多种艺术读物中,该书别具一格,从中可看出他作为父亲和艺术教育家的良苦用心。这本书是丰子恺先生为少年读者所写的艺术普及读物,书中记述了丰子恺先生的子女关于音乐和美术的故事,不仅将两方面的艺术常识融于生活的记事中,也自然地表现出丰子恺先生和孩子们待人处事的方式,该书叙述表达生动清新,思想感情真挚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