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本文总结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法。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以此来提升我国教育事业开展的水平。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对学生知识素养的培育作用远远比提升成绩更加重要,随着新课改项目的不断推进,教育部门不断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科目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科目,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及语言素养对未来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一、新课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进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教育意义不再停留在消除文盲的作用上,还包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任务。教育部门积极推進新课程改革,就是为了从教学角度改进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语言思维的形成,提升学生驾驭语言和领悟语言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许多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深度不够,仍然将新课程设计停留在形式上,尽管对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有所改进,但对学生语言思维的提升效果非常有限,没有改变学生驾驭语言能力弱的情况。其次,只重视课本,忽略了课程实践,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依托于教材,但不能过于依赖教材。面对一些学校对小升初考试的压力,高年级的课程往往和试题绑定在了一起,这种教学方式让本就令学生感到单调枯燥的语文课堂气氛更加沉闷,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意义之一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应试教育过早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并不利于学生语言思维的培养。最后,教师缺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总结和反思,新课程改革主张因时而异、因材施教,语文课堂的改革方法有许多种,寻找一种最适宜自己学生的课程设计,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三、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途径
(一)教师要加深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深度
新课程改革和设计的实施者都是教师,要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要首先理解素质教育推行的意义和方法,转换教学思路,更新教育理念。例如可以在语文课堂设置一个自我展示的环节,每节课拿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自由发挥,只要是任何与语文课程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可以让学生朗诵一段自己喜欢的诗词,也可以让学生推荐一本自己喜爱的杂志或读物,一些渴望自我表现,有积极演讲欲望的学生,更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展现自己。这个环节设置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依据自己喜欢的文学形式,间接提升他们的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多方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提倡综合教学,重视教育实践
在多数学生的理解中,语文是一门单调的学科,难以将自己的积极性应用在学习中,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多元化教学,要将死板的教材尽量以生动的演示讲解出来。例如六年级上学期的《詹天佑》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之后让学生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画出“人”字形线路的示意图,再结合PPT、影视资料等素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教师要补充普及20世纪初中国的历史环境,通过多媒体综合教学,让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到京张铁路在当时艰苦条件下施工的困难程度和设计的前瞻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语文思维的培养。
(三)及时收集课堂反馈,总结课改效果
教师及时地对课堂中学生发出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的成效。例如新课改鼓励教师适当在课堂上补充讲解课外知识,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而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反客为主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对培养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并没有帮助,也不能带动课堂积极性;在课堂上一味地提出问题增加课程的层次深度,却忽略了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不能及时反馈学生接受信息的程度。教师要解放学生的个性,总结收集课堂反馈,及时对不合适的课程设计做出修正。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每个教师从教学思维的转变开始。因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途径:教师要加深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深度;提倡综合教学,重视教育实 践;及时收集课堂反馈,总结课改效果。望此次研究的内容能被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关注,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以此来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形成,提升小学语文科目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文娟.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7(6).
[2]梁修琴.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路径思 考——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分析[J].课外语文,2017(18).
[3]杨开炯.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写算:教师版,2017(41).
作者简介:陈贵珍,女,1978年生,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改革。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