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小学化”现象解析

2018-06-23 11:24张亚楠
现代交际 2018年7期
关键词:小学化幼儿园课程

张亚楠

摘要:良好的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影响深远。然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我国的部分幼儿园中仍然存在。幼儿园课程“小学化”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个持续存在的误区,既违背实施与幼儿发展水平相适宜教学的规律,又戕害幼儿稚嫩而脆弱的身心,不仅不利于学前阶段幼儿基础性知识的获得,还会影响幼儿的长期发展。它的存在有其表面原因,也有深层次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刻分析其中的复杂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使幼儿真正体会到童年的天真快乐、幼儿园的愉快美好。

关键词:课程 小学化 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179-02

近年来,随着各项幼教政策的颁布实施、对幼儿教育财政拨款的倾斜及各地学前教育二期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展实施,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如火如荼。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令人振奋的。而即使在当前的态势下,学前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发展误区,如幼儿园课程的“小学化”倾向。

一、幼儿园课程“小学化”的现状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儿园在幼儿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小学教育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管理方法、评估方式以及教学规范等应用在其中,使得小学教育的内容在幼儿教育中趋于常规化、状态化、普遍化的教育现象。[1]过去,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表现是外显而易见的,如个别幼儿园的小学式的桌椅摆放方式、分科教学的课程表、班级授课制式的集体教学活动等做法。

而随着《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的颁布,其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含学前班)要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科学制订保育教育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尤其要坚持以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灵活运用个别、小组和集体等多种活动组织形式,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与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2]

如今,明显小学式的幼儿园教学模式、管理手段、评估方式已经因为政策的颁布实施消失了,但“小学化”的学前教育理念仍然存在,其表现方式更加隐蔽,如幼儿园课程自身虽然排除了直接教授拼音字母、汉字的认识与书写、数字的加减运算等超出学前阶段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小学化内容,但却有诸多的幼儿教育辅导机构与幼儿园合作,在幼儿园教室内以兴趣班的形式组织大班幼儿的拼音、识字教学。看似只是幼儿园提供了场地,借班上课的形式,但此种现象说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仍然脱离不了揠苗助长的错误倾向,幼儿园对该现象是有组织、鼓励之嫌的。

二、幼儿园课程“小学化”的表现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具体到课程领域主要表现在课程的来源、目标设计、内容和实施方式四个方面。

(一)课程方案的来源

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的园本教研仍处于早期阶段,没有完全独立编制幼儿园课程的能力,在实践中大多采用多种教材参考,经过学期初的年级教研组成员讨论之后统一制定幼儿园本园各年级的教学主题、课程类型、参考教材,再由各班教室按照教材执行即可。这种以从现成教材中选择为主的课程方案,缺乏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生成的目标和内容,仍然是脱离幼儿的实际表现,由教师硬性规定的,是让幼儿来适应课程的做法。

(二)课程目标的设计

幼儿园课程在目标设计方面多为预设课程,更注重目标的可控制程度,而忽视目标随情境变化的不断生成。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片面追求对教学秩序的把控及每个预设目标的达成,并不考虑目标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阶段、引起幼儿的浓厚兴趣,对幼儿提出的新的兴趣点以忽视为主,不能及时调整目标。另一方面,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计中偏重知识能力和技能目标,轻视情感态度目标。情感目标的设置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笼统的目标为主,难以与不同的活动类型相结合进行调整。在活动实施之后教师也不关注情感目标的完成与否。

(三)课程内容的设计

当前大部分幼儿园采用的都是综合主题课程,但并没有形成完整严密的主题网络框架。一个主题内部的各领域活动之间并无联系,与主题的相关性也不高,并不能起到与主题相容共生的作用。名为主题课程,实为分科课程的变式而已。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中与儿童生活相联系的部分也存在牵强附会的现象,其中设置的生活情景并不能真正地链接起活动的知识点,只是挂一个某某游戏、帮小动物回家等游戏名称而已,幼儿并不能真正理解教师的意图,更无法在生活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连接。

(四)课程实施的方式

当前,幼儿园基本上都建立起了以活动为主的课程理念,通过生活活动、集体教学、区域活动、自由游戏等不同活动来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提供幼儿探索、操作、交流、体验的机会。但幼儿的活动方式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活动方式仍以教师讲授、幼儿模仿为主;活动时间短暂,幼儿不能重复探究;活动材料单调,难以满足幼儿多样化的需要;活动中教师控制较多,幼儿如牵线木偶般被动,缺乏对活动的深切体验。

三、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方向

(一)课程设计理念

幼儿园课程开发目前主要运用的是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由于这两种模式在知识观、儿童观、教师观等方面表现出众多差异,决定了兩种模式之间有互补性。因此,在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中更强调综合运用两种模式。[4]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学习者中心取向,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设计课程;考虑到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遵循国家统一课程的要求,课程建设要遵循前瞻性、整体性、立足幼儿的立场、与社区教育相融合。

(二)课程内容

在学前教育过程中,要在实践层面切实贯彻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索世界、获取经验,以保持其好奇心和想象力,不断发展自己的身体、认知、社会性及情感等方面,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教育内容回归生活。幼儿园更多是通过环境、氛围、人际交往等方面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逐渐引导课程内容回归儿童的生活本身,不是由成人主观想象和决定的,而是周围的真实生活世界,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价值重大。

(三)课程实施方式

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可以实现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条件,让幼儿真正地“动”起来,动态参与到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中来,儿童才能变内隐为外显,以达到真正有效地与环境、他人互动,学会交往,认识周围的世界。因此学前课程的实施应重视学生的“做”,即学生的时间获得。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主要是生活、游戏和工作三类活动,它们应该方向一致,共同促进幼儿在各自原有水平上的身心发展。因此,首先,教师要提供幼儿选择活动方式的自由,尽量减少统一组织的集体活动,以避免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其次,教师要保证幼儿活动时有足够的实践,给幼儿探索、试误的机会,儿童才能有深层次的提升。再次,活动离不开其材料载体,教师注意为儿童提供数量充足、种类多样、质量安全与卫生有保障的材料,同时尽量增加自然物和废旧物品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张平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2(4):142.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Ies/moe/s5972/201201/129266.html.

[3]张娜.从一则案例透视学前教育课程中的“小学化”现象[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5):95.

[4]蒋文飞.幼儿园课程小学化的现状及分析[C].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Reform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2012(12):4.

[5]李季湄.關于幼儿园课程的几个问题——幼儿园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及其课程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1(1).

[6]张丽莉.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7]王春燕.学前教育价值取向的百年追思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9):36.

[8]郭元祥.教育是慢的艺术[J].今日教育,2008(5):1.

[9]陶金玲.私营幼儿园课程小学化现象解析[J].学前课程研究,2007(3):43-45.

责任编辑:景 辰

猜你喜欢
小学化幼儿园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爱“上”幼儿园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想念幼儿园
自行车的发明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