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家用》的存在主义解读

2018-06-23 08:31张文俊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荒诞存在主义

张文俊

摘 要:艾丽斯·沃克是美国著名的黑人作家和诗人,其代表作《日常家用》讲述了母亲与两个女儿之间关于“被子”这一家族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折射出美国黑人对于文化传承的不同看法。本文通过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来解读该作品,从而进一步挖掘作品深层次的意义。

关键词:《日常家用》;存在主义;荒诞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1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出身于1944年,其主要代表作品是《紫色》、《在我父亲微笑的光芒下》、《爱与烦恼》等。1968年,艾丽斯·沃克出版诗集《一度》。1983年她荣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日常家用》是艾丽斯·沃克发表在短篇小说集《爱与烦恼》中的一篇经典小说,篇幅虽然很短,但是主要三位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小说主要围绕黑人母亲与大女儿迪伊和小女儿麦姬对待非洲传统文化——“被子”而展开,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等写作手法展现了母亲与两位女儿对文化的不同态度。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该小说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从中国知网的有关数据来看,国内最早研究该作品的是1999年发表在《常熟高专学报》上的艾丽丝·沃克的感叹──试析《奶奶的日用家当》的思想内涵,揭示作家對美国黑人文化的情感以及对其前景的担忧。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分别从被子与“遗产”、民族文化记忆、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象征、女性主义、叙述视角、人物形象等角度进行分析。以上这些视角都对理解该小说非常有益。本文将从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的角度对该小说进行解读,具体分析小说中体现的“他人即地狱”和“世界是荒诞的”、“自由选择”这三个主要观点,揭示作品中蕴含的存在主义元素。

“他人即地狱”是让·保罗·萨特提出的存在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这句话出自萨特的《禁闭》这本剧作中。这本书讲述了地狱里三个不同的灵魂,每个灵魂都有不同的罪,但是三个人都想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证明自己,结果是无止境的对抗与折磨。艾丽斯·沃克的《日常家用》里,也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而且都是黑人女性形象,且三者之间均有冲突。首先,小说中的母亲与大女儿迪伊之间的冲突最为明显。在母亲看来,迪伊是个爱打扮的女孩,对衣服的搭配特别注重,而且她想要的东西她一定会要到,甚至可以“一连好几分钟不眨眼地死瞪着你”,这些做法恰恰是母亲所反对的。二者的矛盾在争夺被子的过程中体现得最为强烈。在大女儿看来,被子只有挂在墙上,才能发挥其审美的作用;在母亲看来,被子只有留给小女儿麦姬,并且日常使用,才能得以继承。最终,母亲一把夺过被子,扔给了小女儿,大女儿争被子而不得,只好扫兴离去。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母亲相对于大女儿,是地狱一般;反义,也是如此。此外,大女儿与小女儿之间的冲突也有很多。迪伊读过大学,受过良好的教育,而麦姬则不是这样。在小说中,迪伊会把一些文字、谎言、习惯等强加给母亲和小女儿麦姬,灌输给她们很多没用的东西。因此,小女儿与大女儿也是互相对立的。

存在主义的另一个核心观点是“世界是荒诞的”,这一点在小说中也有大量的体现。比方说,母亲这个形象就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母亲”的概念。文中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强壮的人,块头很大,双手十分粗糙,力气也很大。冬天的时候,可以敲碎河面的冰块,取出水来洗衣服。更令人惊讶的是,母亲可以用铁锤砸向公牛的脑部;宰猪也不在话下。所有这些描述似乎都为了说明一点:这位母亲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想象,反而带有某种男性化的色彩,从而展现出一个荒诞的世界。小说中另一处对于迪伊带回家的男朋友的描写也体现了“荒诞的世界”这一主题。迪伊比妹妹麦姬长得好看,受的教育程度也高,读过大学,可小说中对于她的男朋友的描写与迪伊似乎格格不入。“头发垂至肚脐眼”、“矮胖”、“头发有一英尺长”、“像一只卷毛的骡子尾巴”等,所有这些描写与迪伊时尚光鲜的外表形成鲜明对照和反差。

存在主义者认为,世界是荒诞的、杂乱无章的,他人即地狱,但是同时也认为人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小说中很多地方也正好体现了这一点。比如,在文章前半部分描写母亲自己的想象的时候,作者写道:“麦姬结婚后,我将闲坐在家里,也许只对自己唱唱教堂歌曲”。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母亲自由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繁重的体力活中解放出来,唱唱自己喜欢的歌曲,尽管唱不好,但是依然悠然自得。这正体现了母亲这一形象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另外,迪伊对自己名字的修改也体现了她的自由观。从小说中读者可以了解到,迪伊的名字一直可以追溯到南北战争以前,而且迪伊也明确表示“我无法忍受那些压迫我的人给我取的名字”。正因为迪伊对自己名字的不满,从而她自己改名为“万杰罗”。一般来讲,名字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一个人的名字可能暗含着其家族的历史与过去,是不太会改变的。但是迪伊却自由地改变了自己的名字。最后,在小说结尾,迪伊没有得到她想要的被子,选择了离开;母亲和小女儿选择重新回归平静祥和的生活,看着迪伊远去。三位黑人女性做出了适合自己的选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常家用》中的三位女性的对话和人物细节描写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理论中“他人即地狱”、“世界是荒诞的”和“自由选择”这三种主要观点。然而,虽然面临着杂乱无章的世界和错综复杂家族历史和文化,三位女性依然能够做出自由选择,并尝试探寻出生活与人生的真谛。艾丽斯·沃克的这篇小说令人深思。

参考文献:

[1]陈洪富. 《日常家用》中迪伊角色再评价[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6).

[2]甘文平,彭爱明. 《日常家用》中母亲多重性格评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季静芬. 艾丽丝·沃克的感叹──试析《奶奶的日用家当》的思想内涵[J]. 常熟高专学报,1999.

[4]张汉熙. 高级英语[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荒诞存在主义
路在脚下——从萨特存在主义看《长路》
积极心理学的批判与发展:存在主义给予的启示
以“幽默”的方式在荒诞中保持平衡
一篇充满荒诞色彩的小说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金承志:人生要“荒诞”,生活得找乐
聚焦城镇人生的荒诞与神圣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