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8-06-23 11:24叶传旭刘晓东
现代交际 2018年7期
关键词:金融支持经济发展

叶传旭 刘晓东

摘要: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吉林省为例,从研究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入手,对吉林省经济增长和金融业发展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金融支持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切实可行的政策,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示范性意义。

关键词:经济发展 产业机构 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078-03

中国经济发展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显著降低,经济结构步入转型期,经济刺激正政策逐步缩减。吉林省经济发展深层次内涵也产生了深度变化,不再是规模经济的迅速扩大,而是追求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更需要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金融对于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支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提高吉林省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能力,更加精准地匹配吉林省新常态下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并提到要发展好实体经济。”董龙训(2012)利用内生金融增长理论使用面板数据将东北与“三极”地区作对比,得出经济发达地区金融效率的提升比规模的扩张、结构的优化更有助于经济发展。林春(2015)认为东北地区金融业的发展较好地支持了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并提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金融相应支持模式。林毅夫(2015)认为在新常态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要抓准机遇、把握新时代发展需求。发挥经济对金融发展起到的基石作用,提高金融服务资源配置效率。符林(2016)通过研究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体系存在一些不足,金融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应该把支持“创新创业”作为重要着力点,并且应该符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改革的实际需要。

此项研究关系到吉林经济发展乃至东北经济振兴。因此,找到将金融进一步支持、精准匹配到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中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对吉林省更好地完成中央的经济转型任务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支持,丰富新常态时期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吉林经济增长和金融业发展总体情况

(一)吉林省经济增长的总体情况

近几年东北经济增长态势整体下行。2016年全年经济总量达到74.41万亿元,经济增速同比增长6.7%,起稳回升态势明显。东北三省中辽宁省出现了经济倒退的现象,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率为6.1%。东北三省中只有吉林省经济增长率唯一高出全国平均值,吉林省全年生产总值为14 776.80亿元,经济增长率为6.9%,总量排名全国第22位,经济增长率排名全国第25位。这也是新常态下,吉林省经济稳定发展的一种体现。

(二)吉林省经济增长的结构特征

吉林省代省长景俊海作《政府工作报告》(2018)指出:吉林省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过去五年,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1939.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5288.9亿元,跨越4个千亿元台阶。粮食总产连续五年超过700亿斤。從2008—2017吉林省各产业结构变化折线图可以看出,吉林省第一产业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目前在轨运行卫星达到10颗;长客公司生产的“复兴号”新一代高铁投入运营;冰雪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立东北地区首家民营银行,广发银行、渤海银行在我省开设省级分行,一批战略投资者选择吉林、投资吉林,增强了吉林的影响力。一系列战略性金融投资布局使得吉林省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连年攀升,起到了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根据《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表述,吉林省经济特点正在由加工制造业、汽车石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支柱产业,向装备制造业、医药业、建筑业等新支柱产业转移,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亟待壮大的新型产业还包括光电信息、卫星发射、冶炼金属新材料、轻型纺织业等。吉林省经济呈现国有企业比重过大、重工业集中等特点,随着近几年国家供给侧改革,使得第二产业所占比例逐渐缩小。

(三)金融行业的发展状态

作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省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在新常态时期体现愈加明显。与其他沿海等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省金融行业整体发展还比较滞后,体现在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效率偏低、开放程度有待提高,从而导致无法满足现阶段我省经济增长的融资需求。

吉林省银行业始终稳定发展,是融资的主要中介金融机构。2017年,存款达到21696.87亿元,增长率为2.6%,贷款余额达到18010.34亿元,增长率为4.6%,受经济周期性影响,导致存贷款增长率大幅下降。

吉林省资本市场的股票直接融资功能发挥的作用无法匹配吉林省内企业发展资金需求。2017年各类证券交易额41971.64亿元,增长6.2%。其中,股票交易额16385.29亿元,下降15.4%;债券交易额22980.20亿元,增长25.6%。

吉林省保险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增长势头,经营效益在逐步改善,2017年全省原保险保费收入64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保险行业补偿损失的功能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支持作用。但吉林省保险业起步稍晚,保险种类较少。吉林省保险机构还需要增加覆盖,丰富险种。

对金融机构规模进行分析,银行机构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中农工建等国有商业银行在省内仍占据着主要地位,兴业、招商、光大银行等商业股份制银行以及九台农商、长春发展等等村镇银行总量在增加但占比较少,区域性银行广发、渤海、亿联等外资银行则处于刚进入吉林省市场的起步阶段。吉林省内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数量较少。虽然近几年吉林省金融控股集团、长春市金融控股集团等金融公司相继成立,有助于资金融通,但起到的支持作用有限。在金融工具、金融产品方面,吉林省的种类数量匮乏、缺少创新,直接导致传统金融服务无法精准匹配新常态下吉林省振兴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吉林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结构发展不均衡

吉林省经济现状可以概括为农业大省、经济小省、财政穷省。第一产业占比较大,占据较多资源。第二产业有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但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等相关政策影响,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新常态时期的发展上增长乏力。第三产业更是落后于其他发达沿海省份,发展内生动力、外部动力均不足。使得吉林省整体的金融环境无法满足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

(二)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不够

吉林省金融业对各产业发展的支持不够精准、支持力度仍需加强。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行,金融业发展受到了经济增长乏力的限制。吉林省金融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同时外部环境导致吉林省金融资源对外流失现象严重。虽然近年来吉林省金融机构从数量上、种类上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各项存款数据节节攀升,但是金融资源配置要进一步调优,严格监控我省资金用途。

(三)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有待制定

新常态下,吉林省经济面临转型发展,但发展战略目标不清晰,方向不明确,外部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社会对吉林省经济发展前景、投资前景不看好,内生动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吉林省自身经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同样也降低了大型风投、省内外投资者对吉林省投资的意愿。迫使吉林省经济发展战略无法根据发展需求进行灵活、高效的调整。

三、金融支持吉林省经济的重要对策建议

(一)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

根据2018中央一号文件,吉林省金融业的发展要完善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以及农产品的要素市场。我省相关的农产品的要素市场较少,要首先在吉林省选取几个农产品交易量比较大的城市作为试点市,来建立相关期货期权大宗农产品的远期交易市场,成立农产品交易所,配置好相关定价市场以及定价机制。根据相关的政策来探索建立“保险加期货”试点、“订单农业加保险加期货、期权”试点,通过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积极创新期货期权例如套期保值等金融业务,来健全现阶段适合我省农业发展的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

(二)大力发展吉林省债券直接融资模式

新常态下,债券直接融资市场在吉林省发展速度较快,使得我省企业融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银行信贷融资单一方式。银行业依然占据金融业的主导地位,应该大力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业应将业务重心向债券托管倾斜,比如短融、中期票据的托管是为非金融企业授信较好的产品。在新常态时期各项政策趋紧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债券直接融资相对容易,降低了融资成本,节省了财务费用,债券直接融资规模的增长,有助于股票市场的发展。

(三)增强金融业精准服务吉林省实体经济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要发挥金融统筹协调能力,适当地鼓励某些地方金融业建立起完善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方式,实施更加精准的金融政策,促进吉林省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服务良性互动。要不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加快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的发展,扩宽并优化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渠道,提高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比重;完善风险资本进退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到企业中,并加强资金用途、流向监管。创新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促进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互补共进。

(四)鼓励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支持吉林省企业融资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不断演进,市场竞争不仅是单一客户的争夺,转变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金融模式要求银行信贷不仅要维持下游客户生产商的融资需求,也要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提供资金支持。因此,现阶段要鼓励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通过研发推广相关的供应链金融衍生产品,来丰富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对链上的客户进行绑定,有助于沉淀资金、增加客户黏性。借助团购式的开发模式和风险控制手段创新,使中小企业融资的收益-成本比得以改善,得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持续完善吉林省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吉林省要结合近年来国家关于普惠金融相关政策持续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要求对于低、中、高收入人群,提供均等基本金融服务。对于个人来说,可支配资金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均能带动经济的增长。引导地方主要大中型机构发展普惠金融,支持服务地方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成立小微企业融资贷款专门金融机构,通过担保公司等机构来增强抵抗风险能力,对政策性项目贷款进行相应的增量改革,鼓励普惠金融体系扩大覆盖和渗透,改善小微企业成长的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R].2017.

[2]董龙训.治理农村支付服务金融排斥的探索与研究[N].金融时报,2012-08-20:10.

[3]杜莉.振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金融支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4]林春.新常态下金融支持东北振兴模式初探[J].财会月刊,2015(8):67-71.

[5]林毅夫.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需要克服的几个误区[J].河南社会科学,2015,23(5):1-3.

[6]符林.金融支持传统工业区振兴经验[J].中国金融,2016(17):78-79.

[7]吉林省政府.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R].2017.

责任编辑:刘 健

猜你喜欢
金融支持经济发展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滇中产业新区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