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与途径

2018-06-23 11:19周倩陈淑珍吴海燕
商业经济 2018年5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校企问题

周倩 陈淑珍 吴海燕

[摘 要] 在校企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实现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的背景下,积极推进发展我国高校校企协同创新已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分析校企协同创新面临的企业缺乏主动性、高校培养内容脱节、培养理念存在误区、政府做为乏力等问题,从高校、企业、政府角度分别提出了构建高职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高校应提高自身能力,实现校企共同发展达到“双赢”;企业应加强自身责任感,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政府应加强完善政策体系,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

[关键词] 校企;协同创新;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5-0184-02

高校与企业通过合作可以综合双方在技术、设备、人才、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互补,双方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拓展出更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高校和企业已经成为可以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两大主体。

一、校企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缺乏主动性

到目前为止,国内已经形成的校企协同创新中,绝大部分都是高校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资源,更大的发展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而企业主动寻找高校合作的少之又少。据相关统计资料,在校企协同创新中,主动利用各种关系资源寻求企业合作项目的学校能够达到80%以上,而由企业主动出面与学校联系希望开展校企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都达不到15%,真正参与校企协同创新的企业占同行业企业比例低于5%。即使企业与校方签订了校企协同创新协议,但在资金投入、学生和师资的培养上仍存在不少问题。

(二)高校培养的内容脱节

1.高校培养的内容已经脱离了社会。在20世界90年代后期,高等院校开始了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改变成为了大众教育,出现了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已经落后,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致使二者产生了矛盾。长期以往,不管是在对专业的设计方面,还是在招生的数量上,均由教育部门决定,就是大家所说的“关起门来办学”。这在本质上已经和社会的需求相脱离,对人才的培育不能和社会需求保持一致,最终出现了“两张皮”的局面。从一个角度来讲,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有的企业工种匮乏,花大代价都招不到合适的人选;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大学生结业之后找不到工作的很普遍。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4月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研究生签约率只有26%,本科生签约率为35%。由此得出,在专业设计方面,学校和社会需求之间衔接的不通畅,因此出现的人才缺乏问题已经是高等院校急需处理的问题之一。

2.高校已经和企业相脱离。如今,在人才的供应方面,校企协同的供大于求和企业的供不应求共同反应出了彼此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由于高等院校办学时,企业介入的不多,办学没有企业的加入,好似独断专行,在企业的需求方面,院校并不了解,在某些方面就出現了学校对课程的设计、教学的方式、内容等已经脱离了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而校企双方如形同陌路。学校不能满足对于企业所需要人才的培养需求,就更不用说“不可替代”。签约的学生,在之后的工作中,因素质、能力等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的也很常见。

高校的首要工作是对人才的培养,所以听取“客户”的意见很有必要。企业就是关键的客户,这是由于企业需要庞大数量的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若校企协同不能完全的了解,最终会使校企协同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的任务难以实现。李开复认为,和企业脱离的问题不仅仅是内地学校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内地的院校在教学水平方面还远远不够,最近几年,欧美、港台等院校对内地出色的生源的竞争更加的突出,这使内地校企协同的危机感会更加的强烈,因此内地校企协同若想有突破,就需与产业需求、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一致。

(三)培养理念的误区

1.高校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不足。从一个角度讲,以“精英”教育作为传统的教育理念,校企协同办学的宗旨就是讲授高深的学问,因此,对理论型人才的“学术型”的培养非常的注重,而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进而致使校企协同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着弊端,如:教学的内容、形式等等;对科学教育非常的注重,但忽略了对技术的培育和对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应用技术方面的探索。上述这些问题可以在大部分的校企协同中发现,特别是一本学校,其在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毕业论文等方面更加突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高等院校教学的形式依旧是以知识的讲授为根本,专业知识、经验等均由老师传递给学生,这也是大部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其实这样的传授方式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构建是有负面影响的,同时对其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阻碍。

2.高校注重对学问的传授,在学生人格的培养存在欠缺。现如今,在对大学生素质的探究中,大学生人文知识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心里素质过低,所以,大学生在面试的时候,呈现出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待人接物时对细枝末节注意的程度不够、好高骛远、缺乏自信等问题,这些问题比较严重,某些用人单位对在本单位工作的大学生工作态度的满意度不高。在2014年召开全国两会的时候,复旦大学副校长,同时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就“复旦投毒案”来讲,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分析,即便没有这件事情发生,同样也能反应出如今在教育上所存在的问题,对知识的传授一直是校企协同办学的重点,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高等院校还存在着不足。究其原因,高等院校一直认为,学生的人格培养在中小学时期乃至幼儿园时期就已经养成。

(四)政府做为乏力

校企协同创新不单单是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合作,它同样也需要用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调节、鞭策和规范,并提供所需的资金保障。当前由于政府实施细则不完善,缺少独立的校企协同创新机构,以至于校企协同创新中很多项目都很难在企业的主管单位、相关的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中获得充分的协调。而法律法规对校企协同创新中的学校、企业相应权利和义务监督和约束力的缺乏,致使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也相应缺乏,这就直接影响到校企协同创新的层次和深度。各地政府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阶段性地、有针对性地组织申报一些合作项目,这种项目往往以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申报前提,导致一些合作开展的效率低下。

二、改善高校校企协同创新的途径

(一)高校应提高自身能力,实现校企共同发展达到“双赢”

根据目前国内校企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高校应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提高教师创设情境教学能力;其次,高校要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参加企业新产品开发、企业科技创新等系列工作,能够积极主动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而设立相关科研课题,并且还要将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合作兴趣,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最后,在校企协同创新期间,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以免学生在实习期间违反高校制度。

(二)企业应加强自身责任感,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

企业要以长期投资的形式,向高校提供发展的设备以及相关技术,在能力范围之内承担一部分人才培养的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些企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和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工作氛围的不同,也使得他们能够更多的了解企业的生产、制造等过程,让学生通过实习和实地的参与企业生产对所学的相关知识具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在实习中还要注重自身工作观念,增强职业意识的培养,提高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企业要想更加充分地利用高校资源,为员工创造培训基地,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就需要懂得挖掘自己的潜力,为校企协同创新的开展做好准备,为社会经济的进步奠定基础,为高科技科研成果的产生做好铺垫。

(三)政府应加强完善政策体系,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

在校企协同创新中,政府既不是企业的代表也不是学校的代表,它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校企之间的合作涉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这就需要政府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合作的稳定性,克服困难多、难度大的问题,只有政府的引导规范,才能使校企合作效益明显。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法规政策等形式为校企协同创新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主动为校企协同创新牵线搭桥创造合作平台,努力让更多的企业以校企联合的方式运行,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校企协同创新是政府用来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手段,通过校企协同创新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人才,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还能实现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面共赢,为学生将来的就业、社会经济的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宁彬.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构中存在的问题與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1):33.

[2]杜玉帆.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校企合作现状及构建机制的调研[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7(4):48-51.

[3]郭春雷.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32):157-158.

[4]丁丁.协同创新视角下校企合作教学的开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1):153-154.

[责任编辑:纪晨光]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校企问题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