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初中化学教学的三个着力点

2018-06-23 06:59钱亮亮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石灰水锥形瓶二氧化碳

钱亮亮

化学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科目,而且是在九年级才开设化学课程.短短的一年时间,要想让学生学好化学,教师必须想办法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笔者立足学情、积极改革创新,通过创设情景、深度探讨和演绎归纳等方法,引导、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以二氧化碳的教学为例,笔者就优化教学方法与大家交流一二.

一、创设情境,激活问题意识

思源于疑,问题能促使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时,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去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气味、颜色和状态等基础知识.例如,我会问学生夏季和冬季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得知,冬季的化石燃料燃烧会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在做制取CO2实验之前,也需要学生先了解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比如我会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要怎样收集?在得知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后,就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验满CO2的方式,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表示已經收集满,这是利用了CO2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根据CO2的性质,我会让学生思考它的用途都是什么.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将会开动大脑,最后得出结论:利用CO2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用来灭火,并且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其灭火,CO2会沉下来,就能降低火情了.而利用CO2的化学性质来验证它的存在,一般会用紫色石蕊,我会提问学生当紫色石蕊变红后,加热红色会变成紫色,这是为什么?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学生可以想到CO2遇到水会变成碳酸H2CO3,碳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分解,所以就会出现上述的情况.

上课开始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能够给学生创造出紧张的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深度探究,培养发散思维

当学生掌握了CO2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思考一些有深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对于CO2的制取,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动手的能力,还能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探究过程的理解.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我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和化学反应原理来选取仪器装置.此实验需要的仪器是锥形瓶、带导气管的胶塞、分液漏斗和集气瓶.学生已经掌握了CO2的收集方式和验满方式,此次实验的验证方式,让学生选择用澄清石灰水.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先将石灰石装入锥形瓶中,再将稀盐酸从漏斗中缓缓流下,在锥形瓶中与石灰石进行反应.学生发现在导管的末端有气泡生成,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从而得到产生的气体是CO2.在进行验满实验的时候,学生发现总是不成功,于是问我是不是实验操作哪里出现了差错.我提示学生:“既然老是收集不满,那就要从源头查找,你们是不是没有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学生听完恍然大悟.我相信学生以后再做类似的实验时会立刻想到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学生动手做实验,就是一个深入探讨的过程,教师不仅仅让要学生听懂,还要让他们会用,不能仅仅为了应试教育而舍本逐末.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实际情况中解决遇到的问题要比在题目中解决问题给学生的触动更大,印象更深刻.

三、演绎归纳,建构知识体系

学生每天都在学习新知识,要想将这些知识及时内化,就必须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不断地在脑海中梳理知识的不同特点,将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紧密对接,进而建构起知识体系.

鉴于学生的化学素养还处于成长阶段,不能很好地进行知识归纳,所以在课堂上我帮助他们进行总结.对于CO2,首先要研究的是它的物理性质,比如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等,紧接着需要总结的是CO2的化学性质,比如能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能让紫色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等.然后是CO2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比如从仪器装置的选取、材料的选取、收集的方式、验证的方式、验满的方式等.将这些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不仅方便以后翻阅记忆,在整理的过程中,也是在进行对知识的回顾和思考,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如果将学习知识的过程比作是在建造一座高楼,那么,教师在期间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真正的施工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其在学习中成长,使其各项素质都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石灰水锥形瓶二氧化碳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抓捕”二氧化碳
利用“手持技术”和“注射器-锥形瓶”装置探究酶的作用特点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树木为啥穿“白衣”
隔空灭火
检验蜡烛燃烧产物实验的新方法*—锥形瓶法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学生对“酸碱中和滴定”的理解容易出现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