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迷恋手机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2018-06-23 20:04景宏伟
课外语文·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小学生

【摘要】在这个智能手机功能日臻完美,诱惑力与日俱增的时代,家庭、学校、社会要给孩子正确的导向,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手机

的利弊,认识到学习才是学生时代首要任务。让每一位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健康茁壮地成长,让他们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有抱负、有志气的青少年,在祖国的沃土上绽放光芒。

【关键词】小学生;迷恋手机;迷恋的成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E时代的阔步走来,手机的智能化、人性化更加全面,网络游戏、网络玄幻小说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极具吸引力。可以说现在的手机,不仅仅只是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通信工具,而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用来消遣、聊天、游戏的多媒体设备。因而在许多场合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手机控”,他们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刻无机。而这种现象慢慢、悄悄上演在许多小学生的身上。也许有的家长是为了孩子的联系方便,也许有的是让自己的孩子在同龄人中具有显赫的地位,也许有的是經不起孩子的软磨硬泡,都纷纷给孩子配备了手机。据调查,小学生的手机拥有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各位家长朋友,殊不知你们的这种做法其实是给了孩子一个带毒的“苹果”。孩子自从拥有了手机的那天起,他们的学习成绩是在直线下滑,他们的性格在日渐孤僻,他们逐渐出现暴力倾向,他们的近视也在不断加剧……而没有配备手机的孩子为了与其父母争夺手机,和父母斗智斗勇,撒谎坑骗,甚至出现了许多命案。那么孩子们为什么如此迷恋手机呢?经调查分析,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一、从他心理作祟,认为没有手机被人瞧不起

小学生的从他、模仿心理都很强,认为别人有的东西自己必须也得有,否则自己显得很落伍,很难合群。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听到同学们在空闲时间或放学路上探讨最为激烈的话题是:昨天晚上我用手机把最新的电影看完了,《战狼2》也能看了;那个王者荣耀我打通关了;最近更新的一本网络小说,写得可真神了,以后根本不用去上学。而没有手机玩的同学只能远远地躲在一旁,听其他同学谈得津津有味,好奇心油然而生,更有甚者有时还会遭到其他同学的挖苦讽刺。那么这些同学一回到家中便以各种理由哄骗父母,让其为自己配备手机。就这样,一部部手机在学生群中诞生了。

二、孩子缺少父母陪伴,手机悄然代替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从出生到成人,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在玩。心理上的孤寂,精神上的空虚,如果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和孩子分享快乐、为孩子分担烦忧,那么很容易使孩子形成孤独、怪癖、自私的性格,不愿与人交往、沟通。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孩子的埋怨,“好无聊,生活太没意思了”“父母今天又去应 酬,没人陪我玩”。于是,孩子们需要弥补这种缺失的陪伴,那么手机、网络游戏、零食、电视便成了他们最好的“朋友”,唯一的选择。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应该毫不吝啬地抛出自己对孩子的关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多和孩子交流、谈心,畅所欲言。多了解孩子的所见所闻,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疏导他们的情绪,多鼓励他们谈出内心世界的五彩缤纷,做他们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良好品质。

三、父母对手机爱不释手,增强了孩子的好奇心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你做什么他就学什么。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的问题,却不知这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在孩子的身上‘开花。”父母如果回到家中一有时间就拿起手机不放,打电话、玩微信、看电影、追剧、刷圈、通关打游戏……孩子看见大人们捧着手机,乐此不疲,那么他们也就会对手机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希望从手机中获得对这份好奇心的满足。

因此,规劝低头一族的家长朋友们,最忌讳在孩子面前拼命玩手机。如果可能的话请放下手机,陪孩子一起看看书、下下棋、聊聊天和爱人谈谈心,或是一家人出门散散步、打打球、爬山等,这些都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父母实在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建议家长朋友们可以在手机上安装一些监管软件,譬如熊孩宝是一款绿色安全可靠的儿童手机控制软件,专为5—17周岁年龄阶段的孩子家长而设计,通过远程网络系统,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绿色上网,而且还能控制上网时间,限制交友聊天,限制手机游戏等。一旦当手机失去这些功能的时候,孩子便会对手机失去兴趣,主动放弃。此外家长还可以远程查看孩子手机的使用情况,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孩子的身心健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长束手无策的现状。

四、花样百出的手机游戏的诱惑

由于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现在的孩子承受着超出自身年龄的重大压力,面对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管,孩子歇斯底里地寻求一点自由的空隙。而手机游戏的花样百出,新鲜刺激,正好合乎小学生爱玩的天性。他们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容易冲动,一旦迷恋上手机游戏,明知会影响学业,却不能自拔,而且还会成瘾。

心理咨询实践表明,孩子过度迷恋“手游”,多半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就是平日里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未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比如孩子如果有踢足球或者其他的爱好,家长应该积极鼓励并帮助孩子在他的兴趣爱好方面做得更出色,这样既可以使孩子将一些过剩的精力消耗在兴趣爱好上,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兴趣爱好时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让心理和情感上得到满足,感受到现实生活并不是那么乏味,大大降低了孩子对“手游”成瘾的可能。

五、面对孩子索要手机,家长回应欠妥当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他们基本上都不受节制。成人尚且如此,何况一个小孩子呢?当孩子们玩手机正开心,不亦乐乎时,父母这时候突然叫停,对孩子们来说是极不情愿的,甚至可以说这种放弃是非常痛苦的。很多时候,越催促他就越着急,一着急就玩不好,或者越着急就不得尽兴越想多玩几分钟。虽然手上放下了,但心里一直惦记着手机,千方百计偷偷摸摸地想再次得到手机。与其这样还不如与孩子之间进行一个约定,在允许玩手机之前,预先约定好玩的时长,让其在规定的时间内离开手机,如果孩子做得好,可给予奖励,使孩子将刚才沉浸在手机中的快乐快速地转移到对他的奖励上。如果孩子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也不必冲其大吼大叫,过多地指责。坚定地说:“时间到,手机放回去,遵守承诺。”在这里,建议家长教会孩子看时间,懂得时间的宝贵,比如在手机上看,闹钟上看,感受一秒钟的短暂,增强时间观念,学会用时间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孩子们做任何事的效率,避免孩子形成拖沓、磨叽的不良习惯。

此外作為孩子的父母,首先要正确对待孩子玩手机,在孩子玩的时候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能将其画为一道红线,坚决不能让孩子去触碰。家长越这样做,孩子就会越对其产生好奇心,越感觉到手机的神秘,加之逆反心理的使然,他们则会时时刻刻惦记着手机,想方设法地寻找手机,探究手机的神秘。

六、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护

迫于生活需要,一些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谋生,与子女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这些孩子多由爷爷奶奶等祖辈照顾,而 “隔代教育”的问题在“留守儿童”的群体中最为突出,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一味迁就,在孩子们的心理、性格方面,出现了很大偏差。加之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造成“亲情饥渴”,因而手机成了他们精神上的唯一依赖。面对这些儿童,父母可以在家里安装固定电话或者给孩子配上电话手表,并且加强与孩子的电话交流,从而为孩子搭建起沟通感情的桥梁。

七、作息时间安排不当,让孩子有机可乘

孩子在学校的这段时间安排比较合理,每个时段他们都有事可做,而且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禁止手机进校园”的正确的倡议下,孩子们几乎没有时间玩手机或者说没有手机去玩。而孩子具有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放学到上床睡觉这段时间,这个时候家庭成员各执其事,孩子一时无事可做,此时他们便会很容易想到看电视、吃零食或趁父母没有注意偷偷玩起手机。最好的办法就是为所有家庭成员做张时间表,每一个环节动静交替,紧凑进行,孩子玩乐休息都不误。如果孩子实在没事,可以由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作息时间表不能只是针对孩子本人的,而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遵守执行,以增强每个人的时间观念。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井然有序,有条不紊。这样一来也会让孩子觉得家庭成员之间是平等的,从而心悦诚服地做好家长分配的每项任务。

总之,在这个智能手机功能日臻完美,诱惑力与日俱增的时代,家庭、学校、社会要给孩子正确的导向,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手机的利弊,认识到学习才是学生时代首要任务。让每一位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健康茁壮地成长,让他们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有抱负、有志气的青少年,在祖国的沃土上绽放光芒。

附 注

本文为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生迷恋手机问题的干预对策研究”(课题立项号:[2017]PLG284)成果。

作者简介:景宏伟,灵台县东关小学教师,主要研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德育教育方面的工作,《农村包班现象的弊端》曾荣获甘肃省教科所二等奖。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