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06-23 07:58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考核专业课程

王 珞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财经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一、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部分师生思想认识比较模糊

一方面,在教师队伍中还有极个别人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有偏颇,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每个学生去创业,而且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学业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够强,不宜对他们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调研发现,高职院校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主要表现在,他们主观上不愿意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认为自己不适合经商,不适合开办企业,选修《创新创业基础》之类的课程纯粹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同时,在学习方式上,他们也是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自觉、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2.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总体偏低

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是以学工队伍中的辅导员、支部书记为主(网络调查显示占比高达90.8%)。从实际情况看,这支队伍的成员非常年轻,有激情、有干劲、有创新,但是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阅历较浅、经验不足,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解,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①资料来源于网络调查和查阅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课程教学效果平台。

3.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有很多高校将课程体系建设单纯理解为教材编写,而忽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性、整体性、逻辑性以及应用性。换句话讲,注重“教材观”轻视“全局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

4. 创新创业教学理念、教学绩效考核、教学场所等存在缺陷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理念几乎停留在1.0状态(1.0,主要是指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师中心论)。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的“教”主要还是停留在1.0的教学上(1.0含义同上),对学生进行3.0的教学训练远远不够(3.0,是指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岗位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素质)。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主要还是处于1.0的学习状态(1.0,指学生以记忆知识为主),积极、主动分析知识、评价知识、创造知识的意识薄弱,能力不强。二是,教学绩效考核方式单一化,不利于刺激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热情。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场所主要是局限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寒暑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第四课堂(网络课堂、涉外访学)涉及较少。

5. 创新创业教育同专业教育不相融合

在实际操作中,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相互融合,两者自成体系,彼此孤立。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要是由创新创业学院(中心)或招生就业处来负责,各二级学院协同实施的力度不够,有时存在“两张皮”现象(教学管理部门与创新创业部门不协调)。二是,专业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很少采用苏格拉底启发式教育方法来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具有科学价值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又是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企业家精神所必须具有的关键素质。三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不到充分体现,有的学校甚至是两套方案(专业教育方案和创新创业方案)“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四是,专业教育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相脱节。专业教育实践主要是围绕专业认知和专业顶岗实习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主要是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少数学生,为其提供咨询、服务。

6. 创新创业教育考核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

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指标体系,注重学生创办企业的数量以及参与创业的学生人数的多少[1],即规定必须要有达到百分之多少的企业数量及参与人数;对学生创业失败不抱宽容、理解之心;创新创业考核期限较短等。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

1. 树立全校师生员工创新创业的理念

2018年3月7日,习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所以,全体师生员工必须要树立创新意识,力争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本职岗位上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全体学生要着眼于未来工作岗位,有意识、有计划培养自己的核心素质,尤其是要培养具备提出问题、判断问题和诠释问题的能力。只有掌握了这种核心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甚至才有机会创造就业岗位,为企业、社会和他人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使其自身价值得以实现。

2. 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培育精力充沛又十分热爱创新创业教育的学工队伍;二是,鼓励专业教师,特别是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以及教学名师加入创新创业教育行列;三是,聘请行业、企业的创新创业能手,担当学生创业导师;四是,聘请社会成功人士(杰出校友)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校外辅导员,为学生健康人格、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人脉关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理论体系建设(如图1)。具体包括:①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知识类课程,如人文地理知识、历史文学知识、营销财务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②创新创业教育素质类课程,如创业基础、创业心理学、人际交往与沟通、商务谈判、管理学、战略管理、职业素质、经济法学等;③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类课程,如就业指导课、创业指导系列讲座、创业成功学等课程;④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技术课程,如各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等。

图1 :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体系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体系建设(如图2)。具体包括:①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实习任务驱动+项目研讨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言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②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加强课程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③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如校园“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园”等培育创业项目;④充分利用第三课堂,参与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⑤充分利用四种课堂,组织、参与相关技能竞赛活动。

图2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4. 变革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

一是,强化“理论够用、能用”的理念,改变课堂一味注重理论知识灌输的现实,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既要学生动脑,更要学生动手。二是,强化“学生本位”理念,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苏格拉底式的探究学习。三是,强化“共享教学”的理念,改变过去“孤军奋战”的现象,形成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局面。四是,重构教学方式与方法,实行“线上与线下”“课堂翻转与雨课堂”“讲授式与典型案例”“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校内课堂与企业场所”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化”“职业化”“智能化”。五是,构建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体系,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绩效”考核相结合、“定量分数与定性等级”考核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岗位实操”相结合等多维度的考核体系。

5.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双融合”

一是,坚持创新创业理念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一方面,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绩效考核、学生顶岗实习等所有环节都要凸显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又必须立足专业特色,以专业(岗位)群为支撑,突出课程“意识培养+知识普及+体验实践”的教学功能[2],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课程格局。二是,坚持教学实践与创新创业体验相融合。一方面,引领学生跨入行业及典型企业,将实践教学与产品设计、开发、研究、营销、管理等企业实际经营环节结合起来,以促使学生实际操作的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为学生创新创业打下“基石”。另一方面,为学生搭建校内、市内(省内)乃至全国的专业技能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加强教学实践与创新创业的综合体验,形成“专业技能+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素质拓展”的综合体验链[2]。三是,坚持机构与资源相融合。校内专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商机构,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总体负责,由教务处、质量管理处、科研处、人力资源处、招生就业处五个部门具体实施,实行“一岗双责”,实现资源全校统筹、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的局面。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丰富和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引导、鼓励校内师生团队融入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助推地方和行业的创新创业。四是,坚持形式与文化相融合。将组织构架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制度创新形式、空间布局形式等与创新创业教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总体方案之中,并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立足校情,结合专业特点,在学习、生活和实践场所宣传励志成才的典型案例,塑造适合本校的创新创业文化生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3]。五是,坚持引导与政策相融合。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利用头脑风暴法,大胆尝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学习管理、学习成绩评价和学分取得上,采取学分积累或互换的形式,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学分认定和成绩转换,激励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可采取“X+创”的模式以项目为载体,教师指导与学生合作开发相结合,每个项目对接一名或多名指导老师。在本专业内或跨专业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项目团队,或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组成的师资团队,对在各类活动和项目训练中表现突出、确有较好潜质的学生进行精准化培养。

6. 构建以定性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指标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代代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努力付出,不可一蹴而就。二是,构建以定性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指标体系。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实施的全过程考核,不是仅仅以创办企业数量多少或盈利大小作为考评的重要或唯一指标。三是,将创新创业失败的典型项目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创业不能复制,创业教育本身就是属于创新范畴,属于高校教育的新事物。新事物本身就有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性,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帮助学生能够尽早弄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四是,确定创新创业教育考核的时间范围。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学校是一年一次考评,也有少数高校两年考评一次。这种时间过短的考评期限,不适合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轨迹,在实践中必然会为了达到考核指标而产生一些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发展的短期行为、“近视”行为。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师生为了应付考评,在较短的时间内向主管部门申请创办企业,进驻众创空间或孵化园。结果发现,这些项目科技含量不高,甚至是一些没有创新的创业,比如开办奶茶店、咖啡店、快递点、洗衣店等项目,其业绩不佳,浪费人力、经费,没有切实让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

猜你喜欢
考核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内部考核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