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倩,王 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2)
心脏瓣膜处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大动脉之间,具有单向阀门的效果,利于血流单方向运动,便于保证心脏发挥正常的功能[1]。心脏瓣膜病包括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的瓣膜由于多种因素引发的病变,导致对血流的正常流动情况造成影响,引发心脏功能异常现象,导致心力衰竭。目前临床上对于心脏瓣膜病主要采取心脏瓣膜成形术、心脏瓣膜置换术等,若对患者再次换瓣,则容易引发低心排综合征,导致组织粘连、渗血、出血等现象,使得护理工作的难度增加。为此,本次研究对给予再次换瓣的患者采取术后护理工作,分析其应用价值。
选取2015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在我院就诊采取二尖瓣置换术后再次换瓣的患者82例,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依照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1例。常规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35~86岁,平均年龄(58.20±2.34)岁;换瓣间隔时间1.5~22年,平均时间(8.96±1.24)年;5例肝功能不全,3例肾功能不全。实验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36~85岁,平均年龄(58.96±1.36)岁;换瓣间隔时间2~21年,平均时间(9.02±1.47)年;6例肝功能不全,4例肾功能不全。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两组患者均给予再次换瓣手术治疗,其中常规组采取一般护理工作,严密观察其各项生命体征,给予健康指导、心理辅导等工作;实验组采取术后优质护理服务,主要内容如下。
A.心律失常护理:分析该类手术术中由于大量失液、失血,容易导致低钾血症、心律失常,为此,应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包括动脉血压、心律、血气分析等,给予氯化钾溶液,保持血清钾水平处于4.5~5.0 mmol/L,给予利多卡因微量泵入,将除颤器连接,以防发生室颤,将体外心脏起搏器连接。
B.低心排综合征护理:分析低心排综合征是由于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心泵功能低下伴有周围组织对于低灌注状态的临床反应,是引发该类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死亡的重要因素。若出现严重低心排综合征,应及时采取正性肌力药物微量泵入,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对患者血压、心率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严格控制静脉补液的速度与剂量,对出入量严格进行记录,保持引流管处于通畅状态与有效负压吸引,若引流管堵塞或者突然减少了引流液,应提高警惕,分析是否为心包填塞。
C.心包填塞:是指心包腔内的液体突然积聚,引发心脏受压、心室充盈受阻导致的血液动力学异常现象,对于瓣膜再次手术的患者而言,由于其具有较差的肝功能、长时间右心衰竭,伴有凝血障碍现象,且心包粘连引发分离较大的创面,较长的转流时间,导致术后具有较多的渗血现象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对引流液的性状进行严密观察,若手术完成后的引流液在300mL以上,存在鲜红的颜色,引流管温热,引流瓶内存在血凝块或者血液分层,应提高警惕,分析是否为活动性出血,帮助患者积极补充血容量,给予开胸止血的准备。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
选择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n(%)]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n(%)]
给予二尖瓣置换术后再次换瓣手术具有较多的并发症,因此,术后应加强对引流液性状的观察,对患者心律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加强肾功能、呼吸系统、抗凝治疗的护理工作,便于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降低[2]。
优质护理是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术后护理工作,依据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对症护理,包括心律失常、低心排综合征、心包填塞等,帮助患者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顺利度过手术危险期,将手术治疗效果提高。本次研究对实验组采取优质护理服务,结果显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进一步说明了该类护理模式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对二尖瓣置换术后再次换瓣患者采取优质护理的效果显著,便于提高手术安全性,促进身体的早日康复。
[1]黄 润,戈晓华,尚文媛,等.妊娠期分期行二尖瓣置换术及剖宫产术患者的多学科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2):159-161.
[2]尹 博,王晓龙,刘愚勇,等.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手术疗效的比较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5,36(3):34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