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冉冉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完成教学目标。由此可见,数学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方式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出于对学生长远发展考虑,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呢?教师在对数学学习有个总的认识的基础上,要从激发学生动机、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了解研究学生,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合理布置作业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知识;技能;能力;情感;自主性
数学是我校开设课程里的文化基础课,受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影响,学校将专业课、实训课的课时设置比重加大,数学课时设置较少。又由于我校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偏低,若严格按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学生普遍感觉进程快,难以跟进,或者当学期课程内容教授不完。若不按教学大纲教学,又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加上数学重理论、轻操作的学习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很难产生浓厚兴趣。
我校地理位置远离市区中心,学生住校,忽略社会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方法、技巧上下工夫外,还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兼管齐下,增强学生学習数学自主性。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尤其是网络科技的进步为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另一方面,在知识更新快的大环境下,局限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只有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学习才能产生内、外动力和压力,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那么如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呢?
一、教师要对数学学习有个总的认识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界定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数学知识技能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非智力因素,广义上它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上它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种心理因素;更为具体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与搞好学习最直接、最密切的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等 。一些学生在数学技能学习中把算题错或一时找不到正确的路子就说自己头脑笨,而人的智力因素是相差不大的,关键是端正自己的态度和动机,认真、扎实地学习才能达到目标。古人曰“情之所钟,金石为开”,积极向上的情绪会唤起人们废寝忘食的钻研劲头。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样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一个是外在的影响和作用。数学技能的学习对非智力因素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只有在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才能克服困难、排除障碍。非智力因素就在积极参与数学技能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再一个是内在的影响和作用。数学技能学习中形成一些个性心理特征,如观察力的敏锐性、记忆的敏捷性等。因此可以说,数学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就是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的过程。
合适的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关键。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人们开展了一系列数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举例来说,“导入一一展开—终结”的教学过程,是当前较好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导入,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意识、愿望,认识和掌握己有的学习方法,为学习新知识诱发理想的学习心理机能,这是学习成功的关键阶段;所谓展开,就是在导入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数学教学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所学数学知识,这是教学的核心阶段;所谓终结,就是在前阶段的基础上,由掌握教学本质的学习转向能动的现实的掌握阶段,这里采用内向方向时,是进一步的掌握、巩固;采用外向方向时,是迁移、活用,通过巩固获得更好的迁移,又通过迁移获得更好的巩固。
对于知识技能的获得,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经验都是在个体生活以及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若某一知识经验对个体来说有意义,这意味着个体与这一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并且相应的知识己经内化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中.数学知识不是像一本书一样从二个人的手里传递到另一个人的手里,而必须经过学生自己对经验的操作、交流和反省来主动建构。在数学知识习得和数学活动经验产生的过程中,己有数学认知结构决定着主体对知识经验的反映形式、反映水平,其中最直接的是反映动作,这是一种智力技能。反映动作的根本职能是实现客观的数学知识影响向主观的经验结构的转化。这个转化过程就是能动的反映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过程。这里,智力技能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的手段,而数学活动经验则是智力技能的产物。
同时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能力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数学知识(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定义等)是一种语言信息,是客观事物的数与形方面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数学认知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一种认知经验。数学技能则是一种数学活动方式,是主体对数学材料作用以后产生的主体动作经验,它对数学活动起着直接的调节与指导作用,是数学活动正确而顺利地进行的保证。
关于数学能力,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现代数学教育理论普遍认为,数学能力是一种与数学活动有关的特殊的能力,数学能力是顺利完成数学活动所具备的,而且直接影响其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这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数学技能、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掌握是数学能力形成的基础,数学能力又反作用于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掌握,制约着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速度、深度、难易程度和巩固程度。由于数学能力是概括化、系统化了的经验,因此掌握知识和技能离不开一定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是有用的。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说:“数学是研究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数学是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的基础,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运用了数学,才能达到完善的地步。数学语言教人表达问题时条理清晰、准确、简洁,结构分明,数学教会人们何思考,如何创新。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
体会数学有用,一般方法是教师设置新的数学问题,学生靠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无法解决,需要找到一种更为科学更为便捷的方法,方法找到了,问题就解决了,这一过程的体验往往令人欢欣鼓舞。
体会数学有用,还需要强化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学和图形有关的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通过运用多媒体、创设数学活动来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三、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学习中,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抓手,也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是数学家的发现与创造成果。学习这些成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告诉学生,另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教师告诉学生直截了当,节省时间,学生获得知识的效率高;学生自己发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靈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好教师应该知道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不应该奉送知识,使学生不劳而获。
无论在数学学习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需要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很多,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使问题的解决更加有效。而选择方法需要综合各方面的条件,分析各方面的因素,这种综合与分析就是思维。弗赖登塔尔说:“学这一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就是鼓励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己动手做,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面临的学习任务往往有三种,一种是学生自己就可以独立完成的,一种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能完成的,还有一种就是学生独立或者合作都无法完成的。教师真正要帮助学生解决的是最后一种学习任务。
四、了解研究学生,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奥苏泊尔说:“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新的知识经验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新的问题出现,学生往往凭借着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自以为是的判断,种自以为是的判断暂且叫“前认知”。当“新认知”与“前认知”融洽相处时,可以丰富和充实原有知识;当“新认知”与“前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时,“新认知”的进入会使“原认知”发生一定的调整,这时学生就需要自我调整与转变原有的错误认知,重新建构新的认知。
对于学习的新知识,如果学生基础薄弱,教学内容过深或者没有做好铺垫而吸引不了他们,学生不仅会感到无趣而且无法理解和掌握。如果降低教学内容的高度,让学困生可以接受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感受,那么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堂课就是无用而低效的。所以,教学中既要做好“保底”工作,缩小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学会基本知识与技能,又不能“封顶”,让其他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何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学生进行有关内容的测试,或者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来了解学生哪里还不清楚,或者还不理解,最大的困难在哪。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新问题、新挑战。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挑战的过程中,会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会暴露出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这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予必要的帮助,并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
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提前思考,从而带着问题听课。然后在听课过程中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自己的想法与做法正确与否。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未知的问题,体验自主学习成功的快乐,即使失败,也会激发求知的欲望。
五、合理布置作业
数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延续性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一定的基础支撑,没有一定的基础,学生的学习是有困难的,学生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是为下一个学习内容奠基。从这个角度认识作业,可以把作业归纳为三种:一是巩固性作业;二是延续性作业;三是预习性作业。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束后,应提供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及时巩固新知,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消化吸收,教学内容才能落到学生心里。这样的练习应尽量在课堂完成,一方面可以当堂检测,了解学生新知掌握的情况,有利于当堂反馈;另一方面,可以提供个别辅导的时间与机会,提高学生新知的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延续性作业是课堂的延续,它不再重复课堂上的内容,量应少而精,需要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新问题。
预习性作业就是有意思地设计与下一节课有关的铺垫性的作业,它为新课搭好脚手架,帮助学生顺利地往下学习。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与探究新的知识、技能,总结新的方法,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数学技能、技巧的形成与数学能力的发展 柴俊丽 2012 年第 9 期
[2]新形势下数学能力与培养[J]叶建红
[3]浅谈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J]夏绍云
[4]公共心理学教材.曾天德 张灵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