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练娥
2015年12月16日前,我一直喝的,是父亲专为我做的“特供茶”。
春天来了,父亲在自己亲手栽种的茶树前摘茶叶。他摘的茶叶,不是像君山银针那般的小嫩芽,也不是普洱那种一块叶子形状的,他摘的茶叶一定是有嫩芽还有两至三片叶子的。他摘的茶还保持着枝条该有的层次与活泼,有茎有叶有嫩芽。然后,父亲就开始做茶了。做茶的工序极其复杂。首先,父亲要将茶叶洗干净,放置大锅里炒,炒到一定火候,然后将茶叶稍稍摊开,再用手将茶叶揉成一个团。这个时候,父亲将晒谷用的竹片席子摊开,然后,父亲一遍遍将脚洗干净,再就手撑着木椅子,脚踏茶团,再揉。茶团一遍遍揉,一寸寸滚动,滚得整个席子也成了茶色。父亲用毛巾擦擦额头的汗水,又把茶团拆开,将茶叶放进一个专门炕茶叶,中间高高凸起的竹筐。父亲将竹筐里的茶叶铺均匀,将竹筐放到灶口上。一切准备就绪,父亲开始烧火,趁着热气,父亲一遍遍翻动茶叶,直至完全干燥,我的“特供茶”,才算大功告成。
1980年,我进入初中,用父亲的话说,是文化人了。我开始在意父亲用脚做茶,觉得有些脏。父亲便全部改为用手揉,揉过茶的手黑黑的,而且,那黑色顽固得很,牢牢地吸附在父亲的手上,很久很久都不肯褪去。其实,父亲很讲究仪表,他穿的衬衣一般都是白色,连裤子都很少是深色的。作为当地有名望的医生,父亲中医西医外科内科都在行,连眼科手术都能做,每天接待的病人一拨又一拨,碰上自己的手因揉茶而黑乎乎的,他总要装作漫不经心地解释一下:“我家练老(我的乳名)嫌我脚踩的茶脏,呵呵,我用手揉,呵呵……”
1983年,我进入高中,来到了县城。我终于知道父亲做的茶叫“烟茶”。到城里一些时日之后,我有些不喜欢父亲做的茶中的烟熏味,不想喝茶了。父亲发现后,就改用太阳晒,春天的阳光总是那么任性,说来就来,说走就走。那时,我的家乡还没通电,但我家有台能用干电池的收录机,做茶的时节,父亲常常收听天气预报,跟病友交流对天气的判断:“明天该是晴天吧,这几天做茶合适吧?”因为我,父亲做的茶,没有了烟熏味,却有了阳光的味道。
这溢满阳光味道的茶,我一直喝到1986年。
那一年,我考上大学,父亲看过我,他带我在城里买了一个收录机、一把红棉吉他。这两个礼物折射了父亲内心的雅意,传达了他希望女儿也能像城里孩子拥有丰富精神生活的期待。那晚,风有些大,我和父亲在大学操场散步。父亲穿上我的一件军绿色的风衣,风衣有些帅气,高大的父亲一直喜欢穿军装,穿上我的风衣,我分明看到父亲将腰板挺了挺。我想,当时的父亲,内心肯定觉得自己添了一股英气。散步中,父亲似乎漫不经心地给我讲起男人胡须的美,说到关云长是美髯公,他夜读《春秋》,他义释曹操,他千里走单骑……后来,我当然明白,父亲讲关云长,实际上是巧妙告诉我优秀男孩的标准,希望女儿找到一个帅气阳刚的好对象。
回到宿舍后,我泡了杯茶给父亲喝,父亲把水全部喝光了,奇怪的是,父亲没有像平时那样嚼茶叶。在家时,父亲喝茶必嚼茶葉,脆响脆响的,送他去学校招待所,我问及,他说怕我的室友嫌他没修养。
大学的几年,父亲一定拣最好的茶叶留给我。每次回家,父亲总对母亲说,“拿挂在楼脚(梁)上的茶叶给练老喝”。说完,自己转身忙着去杀鸡。父亲杀鸡,优雅至极,用约莫两寸长的手术刀,自始至终,鸡血不乱溅一点。父亲在拔过毛的鸡身上抹一些盐,将整只鸡放入锅里炖,待过一定的时间,父亲揭开盖,嘴吹着气,把手伸进热气里,拿出鸡,麻利地一顿撕拽,就肉是肉,骨头是骨头了。饭后,再喝一杯父亲的好茶,一点油腻感都没有。
1989年,我参加工作了。也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豆腐块。回到家里,在父亲吃茶叶的脆响中,我递过报纸或杂志。父亲往往淡淡地说一句,豆腐格子,不长不长。我一转身,总能偷偷看见他在认真读我的文字。
有远道的城里同学想到我家来玩。说是家,其实是父亲的药店。我怯怯地到已上床休息的父亲床前,隔着蚊帐向父亲征求意见,担心父亲不同意。父亲却说过些天才可以。第二天,父亲在看病的空隙中,买来一叠大张的像油菜花牙黄色的纸,之后花了约一周时间用毛笔抄录了《朱子家训》《三字经》《增广贤文》和《黄帝内经》部分内容在这些纸上,然后用水调好红薯粉,用天然粘贴剂——红薯粉将两间房的墙壁上都贴满了写满了字的牙黄色纸,真是金碧辉煌,一派书香人家气派。我的城里同学来到我家,一脸的惊讶,我和父亲却是满脸的骄傲。
父亲啊,这样的“茶”,您一辈子为我做了太多太多啊!我记得,那年,我买了条格子连衣裙。您带我一同到病友家中去看病,我觉得穿裙子在乡邻眼中会有些不合宜。我记得,您在这几年陆陆续续给我们每个儿女一笔不小的款项,说是资助我们的儿女读书用。我记得,您用钳子钳了胡须,又栽在我的嘴上,说我长胡须了。我记得,我告诉您拿手机用笔画写汉字发信息,在三八节您发信息祝福我,又打电话问我,“快乐”的“快”字怎么都打不出,我说是先两点再一竖,您觉得太奇怪了,还说好在自己机灵,将“快乐”换成了“开心”。我记得,您在药店门口贴着对联“但愿人长常健,何愁唯我独贫”。常常允许病友赊账,有的是待其儿女长大后才还账。我记得,您在仙逝当日,为侄孙的新房创作的一副长联:“东邻天子屋场西伴臣子仙居地处中央华构真乃福缘宝地,上逢中华盛世下仗物阜年丰正值年华创业当然心想事成”,巧妙地将地名“天子屋场”“臣子仙”嵌入联中,“真乃”和“当然”信心满满,爱家爱国情怀同在。那是您告诉我,在自己的小日子中,要泡一杯叫“家国意识”的茶。
父亲啊,又近清明,我想您,我想您啊!
责任编辑:蒋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