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摄影的自然法则

2018-06-22 10:49段文科
森林与人类 2018年1期
关键词:鸟类野生动物摄影

段文科

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摄影师们开始用胶片机和变焦镜头聚焦野生动物,以拍摄野生鸟类为主。他们多数活跃在鸟类比较集中的大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拍摄对象以鹭、天鹅、鹤类等大型鸟类为主。由于传统设备的制约,鸟类照片的清晰程度不能与现在的数码相机媲美,但在鸟类姿态和自然表现上却毫不逊色,代表了那个年代鸟类摄影的最高水准。

2005年“鸟网”诞生,催生了一批又一批野生动物摄影师。他们更新了摄影器材,拓展了拍摄对象,开始从事野生动物摄影创作,野生动物摄影群体不断壮大。

用摄影尊重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灵

野生动物摄影是以野生动物为拍摄主体的摄影活动,是通过捕捉野生动物觅食、亲昵、打斗、奔跑、追逐、飞翔等瞬间的表现,以及野生动物肖像、动物之间、动物与人类、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与互动,再现野生动物的习性、特点、关系或状态,以及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野生动物摄影是在自然状态下对野生动物活动的真实记录与写照,而被驯化过的、关在笼子里的或被以任何形式约束的动物相关作品,都不属于野生动物摄影的范畴。

如何进行野生动物摄影创作,是野生动物摄影法则的关键所在。

拍摄野生动物的前提是:学会尊重。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这是野生动物摄影的道德底线。提倡拍摄野生动物的自然行为,尊重野生动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坚决反对为了拍摄而修剪鸟巢、破坏巢区周围环境、人为移动鸟蛋、雏鸟甚至鸟巢的恶劣行为。在巢区周围,即使是一根树枝、一根芦苇甚至一根草都不能触碰。

幼鸟作为科研的一种记录,不要指望把它拍成作品,否则就可能对鸟类造成伤害。当年,有一张亲鸟喂雏的照片曾作为经验传播,其实照片中的几只幼鸟都是用线绑住脚趾让亲鸟飞翔喂食而拍成的。这种以伤害为代价换来的摄影作品,必须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摄影师应遵循野生动物活动的规律,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它们的干扰。鸟类怕人由来已久,使用长焦拍摄天经地义,要尽量进行隐蔽拍摄。在无法隐蔽的情况下,也应当注意与鸟类保持安全距离,不要为拍到一张飞版而故意惊吓或驱赶鸟类。“近是硬道理”也是相对的,要尽快从这一怪圈中解脱出来,为创造一种人鸟共融的新境界而转变思维定势。坚决抵制棚拍鸟类,既然爱鸟,就应该不拍也不传播,抵制一切害鸟行为。坚决杜绝通过固定诱饵、固定鸟类、使用媒鸟等方式引诱鸟类进行拍摄,让野生动物摄影作品中不留下任何遗憾和污渍。

野生动物摄影要用心感悟用情感受

什么样的摄影作品才是一幅好作品?世界著名自然风光大师安塞尔·亚当斯说过:“好的摄影作品,应该完全表达了摄影师在拍摄被摄主体时的感觉。”

诚然,一幅好作品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颜色、光影、曝光、主体、构图、对比、锐度、景深、故事,还有设备和思想,以及更多的无法具象的东西。有了好的设备,再有一个好的头脑去支配,一定会拍出好的作品。

一幅好作品是摄影师用心拍出来的,摄影师把自己各方面的潜质调整到最佳状态,最后组成令人愉悦的图像。归纳起来,一幅好作品包含4个要素:第一在技术上,作品色彩自然、光影真实、曝光准确、焦点清晰、锐度适中,技巧运用恰到好处。第二在组织上,作品构图合理或新颖、大胆,画面无干扰或干扰很少,且空间运用比较合理。第三在感染力上,作品主体突出,情绪表达到位,有一定的冲击力或震撼力,并且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第四,作品能充分体现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理念。

要成为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首先要是一名野生动物爱好者。出色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不论自身修养还是人品都是极佳的。一张优秀的野生动物摄影作品是用心拍出来的,通过作品能折射出作者的影子,甚至是思想和灵魂。要把野生动物当作朋友对待,没有它们,也就没有野生动物摄影。优秀的野生动物摄影师,要知道把机位放在哪里,在按动快门的瞬间,定格的不只是作品,还有爱心。

敢于打破“常规”的摄影师,最容易诞生优秀的摄影作品。摄影作品是拍给别人看的,创作是为了分享,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你的作品,荣耀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一位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摄影师,才有可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摄影师。

野生动物摄影:纪实性高于艺术性

野生动物摄影的首要特点就是作品的纪实性远远大于它的艺术价值。可能已经消失的动物如果被拍到了,这是所有野生动物摄影师梦寐以求的事情。冠麻鸭在中国已经50多年没有记录。1964年5月6日,有人在海参崴发现一雄两雌,3只冠麻鸭,从此它便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3.1极危(CR)。如果你今天拍到了一只冠麻鸭,即使不“数毛”、画面不足够精彩,明天也一定会因一鸟成名,蜚声全世界。

野生动物摄影既要遵循规则,又要突破规则。摄影是一份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事业,野生动物摄影又是一项集自然、环保、研究、艺术于一体的摄影活动。活生生的被摄主体,它的下一个动作不可预测,很多瞬间稍纵即逝,更不以摄影师的意志为转移,这正是野生动物摄影的魅力所在。

每一位野生動物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都留下过些许遗憾,因此不能单一强调清晰度而忽略了作品的拍摄难度,也不能过于强调照片的锐度而忽略了作品本身的自然价值,要发展地审视野生动物摄影创作。

2004年3月20日,鸟网资深顾问姚文志(网名:鸭绿江人)首次在鸭绿江上发现了中华秋沙鸭。他就是拿着小数码相机守候在江边,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照片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中国和世界鸟类学界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等各大新闻媒体都对他进行了宣传报道。

此外,历史上很多非常典型或有影响力的照片,如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Alfred Eisenstaedt)拍摄的《胜利之吻》以及其他一些摄影佳作,其中有些拍摄质量欠佳,构图不甚理想,但它们却成为全世界的传世经典。

多拍多看多发表——是提高拍摄水平的必由之路

野生动物摄影要多拍、多看、多发表。要想提高摄影水平,没什么捷径可走,这3点是必由之路。

多拍:野生动物摄影水平是用图片数量“堆”出来的,尤其是那些精彩的瞬间。多拍一是要有吃苦精神,守得住寂寞;二是要练习手疾眼快,反应要迅速;三是只要是“精彩瞬间”,就按住快门不松手,反正是数码,片子拍多了大不了后期处理,总比没拍到留下遗憾好得多。野生动物摄影需要靠勤奋,多拍出作品,多拍出经验,多拍能获奖。

多看:既然选择了摄影,就要展示自己作品中最优秀的一面。除非你是孤芳自赏,否则就要看看人家是怎样拍的,包括在强光下、在弱光下、在逆光下、在阴雨天、在飞翔或奔跑中。多看,是为了走捷径;多看,是为了借鉴他山之石;多看,是为了更好地超越他人。其实,摄影就是在这一次次的超越中不断走向艺术巅峰的。

多发表:以前想发表一幅摄影作品非常难,全国就那么几家专业杂志,想露露脸实在不容易,即使在某个杂志上发表了几张作品,知道的人也寥寥无几。现在好了,摄影师们可以通过鸟类专业网站发表作品,还能迅速混个脸熟。

匈牙利摄影师班扎·马特是国际知名的潜伏摄影专家,他就是通过打比赛出名的。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际摄影比赛大奖,2010年还获得了英国BBC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年度野生动物摄影师”大奖。

我有一位朋友,发片不过夜。当天拍摄回来晚上一定要发到鸟网上,还非常认真地与大家沟通交流,提高非常快。当下,很少有摄影师满足于“摄影只是为了自己看”。其实,发表与不发表感觉就是不一样。不发表,不与他人交流,闭门造车,长进当然要慢,甚至永远也不会入流。只有多发表、多参赛、常沟通,才会增加信息量,迅速提高,不断创新。

谨记:遵循规则,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选好你的照片,拿出来发表或参赛,说不定下一位国际摄影大师就是你。

保护大于摄影是永恒的主题

野生动物摄影是什么?在摄影师眼里是一幅精美的画面,在观鸟者眼里是一个刚刚发现的新鸟种,在志愿者眼里是一只只自由飞翔的鸟,在保护者眼里是动物一次次被解救下来又被放归自然的场面。

野生动物摄影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尤其是野生鸟类摄影。除非拍摄静止的画面,否则想拍到一张精彩的瞬间十分不易。能拍到一张中国鸟种新记录更是可遇不可求,有些鸟类连构图的机会都不给你。

评判一幅野生动物摄影作品,不能只把目光停留在图片的技术层面,甚至过度强调某一方面的小缺陷,却忽略了作者所要传递的自然信息或者某种思想境界。

在发表野生动物摄影或参加比赛时,作品标题一定要写明确,而且越具体越好,最好能写出该动物的学名。比如,“红嘴鸥”就比“海鸥”要好,“丹顶鹤”就比“仙鹤”要好,“短耳鸮”或“雨中短耳鸮”就比“猫头鹰”要好,“天行长臂猿”就比“长臂猿”或“树林中的动物”要好。标题也是一幅野生动物摄影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不可小觑。

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不一定什么鸟都拍过,不可能什么地方都去过,也不能所有的棚拍现场都到过。衡量一张图片是否棚拍或超出后期处理限定的范围,不能靠主观臆断,要用经验判断,要靠实战或理性说话。既不能误伤一张好作品,也绝不能放过一张伤害鸟类的照片。

照相馆里人像摄影可以摆拍,甚至可利用灯光和道具突出人物特点、表现人物性格。野生动物摄影则不然,保護大于摄影是永恒的主题。在通往自然的路上,野生动物摄影师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鸟类野生动物摄影
善于学习的鸟类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鸟类
鸟类的叫声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