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浮名,换了幸福人生

2018-06-22 01:57凌士彬
师道(人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仕途柳永青蒿素

凌士彬

俗话说: “人要脸,树要皮。”在每年年度考核或各类评优中,总会有不少教师十分纠结。评个 “优秀”不仅满足了虚荣,还有评职晋级加分的优势和实惠,所以不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非常看重 “评优”。然而名额有限,总有不少优秀教师在评选中落榜,他们的教学情绪或多或少会受到不良影响。更有个别性格耿直的 “大牌”教师,甚至毅然决然地递交一封辞职信:“把毕业班让给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吧,我辈庸师,哪堪学校重任。”望着带点偏执的信笺,一股酸楚不由得油然而生——这是苦情,还是悲剧?是环境所逼,还是性格使然?

知识分子往往心思细腻,要面子,争强好胜,爱钻牛角尖。付出如果没有回报,就有挫败感,失落感。如果不及时调整,芥蒂小事就会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为名忙,为利忙,忙忙碌碌,碌碌无为,为谁辛苦为谁忙?

打通历史隧道,穿越古今岁月。在古代知识分子中,徘徊在功名利禄边缘的不止柳永一人,但柳永无疑是最具悲情的一位。奉儒出身,承继着 “学而优则仕”的天然文化基因,博取功名,飞黄腾达,是他的狂热追求。早年自恃才情,浪迹京城,却官运不济。一阕 《鹤冲天》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触怒了龙颜,御批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一盆冷水浇灭了他仕途的欲火。心灵的创伤难以抚慰,心中的苦闷无法倾诉。 “望海潮”里图好景, “雨霖铃”中寄深情。创制新格,演绎新调,承民间俚词,开金元戏曲,成为北宋词坛独树一帜的耀眼新星。未曾想仕途失意、文坛得名,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词坛傲群葩,真所谓 “东方不亮西方亮” “是金子总会发光”也。

柳永的际遇未尝不是一种镜鉴。也许是一种补偿效应,此处有失,彼处理应有所得。有时,生活为难了你,未尝不是想成全你,所谓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丢了 “优秀教师”的虚名,未必不能收获 “模范教师”的美德——淡看秋月春风,荣辱于我不惊,利来不拒,名去不惊。继续教好书,育好人,做好事,此时不开花,彼时会结果。只要真诚做人,踏实做事,总有一天会得到公正评价。何苦自我嘲弄,自轻自贱呢?

屠呦呦评不上院士,并不影响她对青蒿素的研究热情,或者说,研究青蒿素,屠呦呦不是为了表彰和奖励的虚名。面对国内诺奖争议,屠呦呦不争,不辩,不理,反而大度地说: “我想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让 “全国各族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这就是国家最高褒奖,毫不逊色于诺贝尔奖。据说网上有一篇屠呦呦获奖感言的 “伪作”,我们不妨看作是民间对她的评价:“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人品是科学研究的基石,做事先要做人。厚道做人,才能不藏芥蒂,不图私欲,不算计他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在做,天在看,半斤付出,必有八两回报。

我们这个群体,队伍庞大,人才荟萃,常常弥漫着竞争。评优晋级、达标考证、继教培训,受挤压、遭追赶、被淘汰,皆是生活的常态。如果不会调整心态,往往自取其辱,自讨没趣,甚至会自我放浪。学生评教偏下,年度考核无优,职称评审落榜,哪样没有名利的较量。有些也许是能力有限,大多皆是黄金哑色,你说冤不冤?就像柳永,触怒了皇帝,仕途怎能翻身呢?所以,我们不妨像屠呦呦一样,面对质疑,心无旁骛,神有定力,行为不偏,走自己的路,让蟋蟀们聒噪吧!就像马克思一样,将流言像蛛丝一样轻轻抹去。

面对落选,我们不如自我安慰——幸亏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评优落榜,好歹还不会影响生计。用 “名利于我如浮云”,缓冲一下自己失望的情绪,未尝不是生存的智慧。所以,当我们失意失落时,不妨浊酒一杯,都付笑谈,转移注意力;当我们失手失败时,不妨清茶一壶,自我转场,再战新时空。在生活的拐角处开垦一番新天地,显示文化人的高贵与高雅,也是智慧的选择。比如,读读书,丰富精神生活;练练笔,描绘心海澜漪;研究研究课题,提高专业素养。思考,沉淀,总结,在别人 “不想” “不能” “不愿”的领域继续耕耘,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新收获,就像柳永仕途失意,却在“诗词”领域吟出别样天地,也未尝不是一种适意的人生。

猜你喜欢
仕途柳永青蒿素
柳永·望海潮
尚可喜墓“篆盖”者仕途年代考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从“柳三变”到“柳永”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切莫盲信所谓的“青蒿素食品”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
——青蒿素
一个青蒿素品牌的崛起
仕途劫
论柳永词的“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