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角下我国区域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研究
——30个省市自治区视角的实证分析

2018-06-22 10:14张宝明
中国林业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升级转型因子

张 帆,张宝明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我国区域经济带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密切,区域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好更快地解决区域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是中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者们对此问题展开过不同视角的研究,蒋满元(2008)从区域差异的角度考察,得出全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特征是极度不平衡的,尤其是对外贸易总量与增长位势的区域差异更甚于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区域差距[1];张曙霄,孙莉莉(2008)通过实证分析看到我国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仍然很不平衡,建议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2];彭静,顾国达(2010)探讨了区域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构建了包含22个指标的区域外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区域外贸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外贸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呈现趋好态势,但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服务贸易出口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等领域相对弱势,需要加以重点关注[3]。

因此,由于指标选择、样本容量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导致相关研究结果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和全面,仍具有进一步的研究空间。本文基于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以全国30个省市和自治区作为研究样本和评价对象(西藏相关数据的缺失),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各个地区的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绩效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以此来进一步提出平衡区域对外贸易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数据准备

本文基于指标体系构建的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及可获得性原则,从对外贸易活动、科技创新支撑、资源与环境约束等方面经过多次甄别与筛选,最终确定了由按境内目的地、货源地分各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万美元)、地区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外商投资企业货物进出口总额(万美元)、各地区中外合资企业进出口额(万美元)、进出口总额(万美元)、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各地区万人专利数(个/万人)、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上年=100)、新产品销售收入占GDP比重(%)、万人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万人)、各地区森林覆盖率(%)、万美元出口额消耗煤炭(万t/万美元)共12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万人能源消费总量(万t标准煤/万人)、万美元出口额消耗煤炭(万t/万美元)这两个为逆指标,故需要对其进行正指标化处理,正指标化处理公式为:

此外,本文选择评价单元时,由于西藏自治区相关数据缺失,故选择了我国内地其余30个省市和自治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单元,对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2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研究如何以较少的综合指标分别综合存在于各指标中的各类信息,各指标代表的信息不重叠,综合指标之间彼此不相关[4]。其适用性检验可以通过KMO检验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加以判定。一般认为KMO大于0.7以上采用因子分析效果较好。KMO检验值为0.791>0.7,Bartlett球形检验观测值为506.828,p=0.000<0.05,通过检验,适合做因子分析[5]。

因此,本文运用SPSS18.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上述12个指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特征值、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三个主因子特征值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407%,说明三个主因子基本包括了12个指标的总信息量。

?

第一主因子为对外贸易活动基础及产出总量因子,其在 X1、X2、X3、X4、X5上具有高载荷,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外贸易经济活动的基础环境以及产出总量水平状况;第二主因子为对外贸易创新程度及产出效率支撑因子,其在 X6、X7、X8、X9上具有高载荷,反映了支撑对外贸易活动的科技创新的投入强度及产出效率;第三主因子为对外贸易能源消耗与环境治理绩效因子,其在X10、X11、X12上有高载荷,反映了对外贸易活动中资源利用与环境治理的情况。

以各主因子特征值对总信息量的贡献率为权数计算综合因子得分以对各个地区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进行综合测评,其公式为:z=F1×0.409 46+F2×0.272 64+F3×0.171 97

各主因子及综合因子的得分和排序如表2所示。

第一主因子——对外贸易活动基础及产出总量因子,排名前五的城市为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山东。该因子得分大致与我国目前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地域分布相匹配,亦与区域经济实力相匹配,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均属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广东在珠三角区域,中西部地区与其存在着明显差异。可见在今后对外贸易发展的活动中,政府必须在着力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打造重点特色产业出口基地,着力提升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活动基础与总量,进而发挥该区域的优势。

第二主因子——对外贸易创新程度及产出效率支撑因子,排名前五的城市为安徽、北京、福建、甘肃和广东。最引人注目的是甘肃,作为中国西部面积较大的省份,甘肃已成为西部科技创新、产出较大的重要地区。科技创新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外贸易活动更离不开科技支持。因此,一方面对外贸易总量大的省份要注重科技的支撑力度;另一方面科技支撑力度大的,注重做大对外贸易基础和总量。

第三主因子——对外贸易能源消耗与环境治理绩效因子,排名前五的城市为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这些地区总体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均处于一线水平,表明在这些省市中,不仅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而且还拥有良好的资源和环境治理能力。这些地区可以引进或借助技术创新的力量并且充分发挥能源消耗与环境治理这方面的优势,积极构建绿色友好型对外贸易,必能再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3 聚类分析

进一步分析对外贸易区域转型升级绩效问题,采用组间联接法对综合因子得分进行层次聚类,以辅助分析。分析结果将30个地区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绩效分为四类(表3:地区按得分排序,“综合得分”的聚类谱系图见图1)。

第一类转型领先区域:广东。广东的综合得分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成为我国区域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绩效最好的地区,故称之为转型领先区域。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优越,且外贸环境开放活跃,总体实力、效率最强。第二类转型赶超区域:上海、浙江和江苏。这三个地区的综合得分虽次于广东,但却拥有追赶第一类区域的实力。第三类转型平缓区域:天津、山东、福建和北京,这类地区属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集合,因而这些地区转变绩效平平,而北京与其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有关联。第四类转型滞后区域:吉林、云南、河北、黑龙江、陕西、贵州、甘肃、新疆、辽宁、重庆、广西、海南、湖北、四川、江西、湖南、安徽、河南、山西、青海、宁夏和内蒙古。该类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对外贸易活动不够活跃,或因子间水平差异悬殊或各因子与高水平地区因子得分差距大,称之为转型滞后区域。

4 结论与建议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本文以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作为样本研究了我国各个地区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情况。结果表明:全国各个地区在对外贸易活动基础及产出总量、对外贸易创新程度及产出效率支撑和对外贸易能源消耗与环境治理绩效这三个方面所处的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水平的阶段互不相同,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故属于不同类别。由此,为了促进我国区域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有如下三点建议:

第一,发展区域优势,促进区域资源生产优势转化为对外贸易优势

?

我国对外贸易区域发展一直以来都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处于领先水平。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外贸环境和加工贸易基础,外贸发展势头良好。而中西部地区由于位置偏远,先天条件不足,对外贸易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鼓励优惠政策,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同时,也要注重提高东部地区外贸质的飞跃,尽快增加产品附加值,发展新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与外贸结构的双升级。在区域类别方面,第一类区域应着重对外贸易层次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第二类区域应就各自的优劣势对症下药,争取追赶第一类区域;第三类区域应做好向第二类区域产业的转移,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第四类区域则应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对外贸易的全方位发展[6]。

第二,创新驱动外贸发展,结合“一带一路”战略规划

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现在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以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虽然价格优势明显,但产品附加值较低。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成本优势也即将消失。因此,要推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降低产品对劳动力的过度依赖,关键在于提升自身的产品科技含量,加快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速度,减少对国外核心技术的依赖。一方面,要切实加大R&D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源头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重视企业人才建设,将创新上升到企业建设的首要地位,结合“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加快企业的创新改革。对外贸易企业要坚持自主创新,发挥自身优势,自主研发新产品,才能确保贸易型企业的持续发展[7]。

第三,尊重自然规律,推进绿色环保生产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与自然资源的超量使用密不可分的,过量的使用不仅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对自然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害。因此,为了协调区域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速度,应该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加强环境保护;另一方面不断升级产品的科技含量,将科技融入到产品之中,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样,才能达到生态环境和区域贸易转型升级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部门一是要积极倡导绿色环保法规的制定和完善,通过提供相关的优惠激励政策来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二是要做好相关的监管检查工作,对本土外贸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严格把关,坚决抵制外国的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保护本国产业的绿色发展[8]。

[1]蒋满元.我国对外贸易的区域格局及其波动特征探讨[J].国际贸易问题,2008(11):104-108.

[2]张曙霄,孙莉莉.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8(2):4-8.

[3]彭静,顾国达.区域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2):25-27.

[4]陈海波,江婷.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差异性研究:30个省市自治区视角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81-85.

[5]孙静,徐尔含.中国R&D资本化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再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7(10):5-9.

[6]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7):31-43.

[7]申静,孟越,杨保珠.中国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J].技术经济,2014(1):39-47.

[8]王敏,黄滢.中国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15(2):557-578.

猜你喜欢
升级转型因子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影响因子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