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宏强
鱼塘改造后,采取“微生物+”、微孔增养等技术,并采取双鱼塘内部水循环,依靠科技“管家”帮忙,实现轻松养鱼。养殖出的鱼类质量有保障,达到无公害标准,实现增收。尾水零排放,减轻了环保压力,为今后发展生态养殖和促进农民增收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鱼塘养殖模式,容易造成水质污染造,养殖出的鱼的质量没法保障,卖价低,卖出难,导致养殖效益低,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局面。通过技术指导在一家比较有资金实力、敢于尝试新技术新模式的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现有的鱼塘选取相邻的2口鱼塘(分别为5亩和12亩)进行简单改造后,利用双鱼塘实施循环水生态养殖草鱼的模式,依靠科技“管家”帮忙,实现轻松养鱼,而且鱼的养殖密度高,生长快,还能不用化学农药,养殖出的鱼类有质量保障,达到无公害标准的生态鱼,进到增产增收的目的。采取“微生物+”等技术且通过双鱼塘内部水循环,实现尾水零排放,减轻了环保压力,为今后的发展生态养殖指路引桥,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1.鱼塘环境
鱼塘1号水面5亩,四周用水泥砌边,长约76m,宽46m,深2.5m,鱼塘2号面积12亩与1号鱼塘相邻,水深约2.5m、光照充足,旁边为4m宽水泥村路。
2.鱼塘建设
1号鱼塘隔成4个宽11m,长70m、深2.5m的养殖池和一条宽2m的鱼粪收集沟。1月20日对2号池塘进行清塘,每亩用生石灰150kg~200kg化浆全池泼洒,杀灭其中杂鱼等。2月10日在2号塘的20%的面积种植水生植物。
3.配套设备
4个养殖池各配备1套2.2kW的微孔增氧和推水(抽水)系统,另外备有二台10千瓦柴油发电机(一台为备用机)。每个养殖池的水体利用微孔增养技术,循环水利用分散注水系统,架空高于水面约1m的四周喷洒式推水。
养殖方式为单养,试验所养殖的鱼种从本合作社的其它鱼种塘育成投放。鱼种放养情况如表1。
1.喂饵:投喂某广东品牌全价草鱼配合颗粒饲料,在鱼体重1斤之前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0%配合颗粒饲料,在鱼体重达1斤之后投喂蛋白质含量为28%配合颗粒饲料,所投喂的饲料符合GB13078和NY5072规定,每日投喂2次,按草鱼体重量3%~5%投喂,养殖过程全年共使用饲料66t。
表1 鱼塘放苗情况
表2 鱼塘收入情况明细
表3 鱼塘投入明细
2.日常管理:全天24小时值班制,及时掌握水位变化,水质变化、养殖池含氧量、抽水系统运转等具体情况,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3.水质管理:定期在2号鱼塘遍洒微生菌,以“微生物+”和通过种植植物的生长,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来控制试验养殖用水的水体的氨氮和亚硝酸盐低于养殖水体指标的良好水平。同时在养殖过程中使用增氧推水系统,增氧的同时推动水体流动循环,从而控制养殖池的溶氧维持在3.5mg/L以上,氨氮低于0.3mg/L,亚硝酸盐低于0.4mg/L。
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为了能有效地预防草鱼“四病”(即烂鳃病、赤皮病、肠炎、出血病)和防止草鱼细菌性暴发病的发生和蔓延,提高养殖成活率。本试验所有放养的草鱼在下塘前10天都注射草鱼“四联”疫苗。
此养殖试验于2017年12月25日起开始对4个养殖池的草鱼捕捞上市,共捕获草鱼45815kg,平均每尾重2.75kg,成活率达98%。鲢鱼2600kg,镛鱼1400kg。收入情况见表2,支出如表3。
4个只养殖槽基础工程建设成本234000元;配备发电机、吸污设备、底增氧设备、气提式循环推水设备等渔业机械,渔业机械购置成本100400元。两项合计总成本334400元,初步估算基础工程和渔业机械可使用6年,平均每年成本为83600元。
经济效益测算:纯收入228055元,实现亩收入13415元,达到了与传统鱼塘养殖模式相比,同等面积下我们的效益可提高3至5倍。
双鱼塘实施循环水生态养殖是传统的池塘养鱼与流水养鱼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建造养殖槽和安装推水曝气设备,使原有的静态池塘通过推水设备使池塘形成动态循环流水模式养鱼。主要养殖品种生活在处于流水状态的养殖槽内,槽内利用水流将鱼类的排泄物和残存饲料冲到养殖槽的尾部,并通过安装在养殖槽尾部的排泄物收集池收集起来。再利用外围宽阔的池塘水体作为水质净化区,又可以养殖净水性鱼类,达到了增加养殖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双鱼塘实施循环水生态养殖可使池塘养殖产量提高,具有节水、节地、减少用药量、保证水产品安全特点,真正实现产出高效、资源节约、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目标。对于未来在现有养殖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增产增收、提高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