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吻鱼仔鱼集约化培育技术研究

2018-06-22 06:59:02陈朋时春明祁峰杨帆谢春刚李林马燕武张人铭
中国水产 2018年6期
关键词:卤虫静水仔鱼

文/陈朋 时春明 祁峰 杨帆 谢春刚 李林 马燕武 张人铭

2014年~2016年,在新疆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厂化鱼类繁育车间,使用循环水矩形槽进行扁吻鱼子二代仔鱼的集约化培育,对仔鱼发育的主要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对仔鱼开口饵料的选择及培育水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温11℃~24℃时,初孵仔鱼发育至第6天~7天开口摄食,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开口饵料,第10天~11天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鳗仔鱼饲料,经过5天~10天的投喂培育,仔鱼全长长至10mm~15mm,存活率为67.2%~84.3%,静水环境下存活率明显高于循环水环境。

扁吻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又名新疆大头鱼,属鲤形目,裂腹鱼亚科,扁吻鱼属,是体型最大的裂腹鱼类,也是裂腹鱼类中唯一的大型肉食性鱼类。仅分布于我国塔里木河水系,是塔里木河盆地动物区系中的标志性物种。曾是新疆重要的经济鱼类。受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自然分布范围大幅缩小,资源急剧衰退,1988年列为国家Ⅰ类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998年录入我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为了更好的保护扁吻鱼,自2004年,新疆水产科学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在其野生亲鱼的采捕与驯养、人工繁殖以及子一代苗种培育、移地保护、成鱼养殖等方面陆续开展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历经十年的努力,子一代人工养殖群体于2014年首次性成熟。同年,新疆水产科学研究所利用该批养殖亲本实现了扁吻鱼的全人工繁殖,并在随后的两年连获成功。所获仔鱼进行集约化培育。经过3年的摸索与改进,总结出一套扁吻鱼子二代仔鱼集约化培育技术,并对仔鱼的发育进行了描述,为下一阶段苗种的池塘培育奠定了基础。现将培育技术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仔鱼的获得

亲鱼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室内集约化养殖车间培育的扁吻鱼子一代成熟亲鱼,采用人工催产方法,催产时间5月初,使用马来酸地欧酮和鲑鱼释放激素类似物混合催产剂。受精卵使用圆锥形网箱孵化,孵化水温18℃~21℃,水源为地下水。4天~6天胚胎陆续破膜孵出,仔鱼随即转移至平列槽中培育。

(二)开口饵料选择实验

选取卤虫无节幼体、蛋黄和鳗仔鱼饲料(CP≥47%)作为仔鱼培育饲料,养殖容器使用白玻璃鱼缸(60 cm×30 cm×30cm),水位保持在25cm,水源为曝气后的地下水,水温18℃~24℃,开口仔鱼放养数量100尾/缸。

(三)仔鱼培育

仔鱼在静水和循环水两种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培育,并定期检查苗种的生长及成活情况,比较两种环境的优劣。

静水培育:培育在玻璃缸平列槽中(3m×1m×0.35m)进行,水位保持在0.3m,水源为地下水,每天换水1次,内源性营养期每次换水1/3,投喂培育开始后每次换水1/2。水温17℃~23℃。使用气泵增氧,溶解氧保持在10mg/L以上。每槽投放初孵仔鱼在5万尾以内。每天换水前擦拭池壁一次,及时清除死尸和残饵。

循环水培育:培育池规格、水位、水源、换水、溶氧、仔鱼培育密度、清污管理等同静水培育。培育过程开启循环水系统,水体在平列槽、净水池、生物滤罐、紫外线消毒器内循环,培育池保持微流水状态。水温20℃~24℃。

(四)仔鱼发育

仔鱼发育观察采用活体材料,在双目镜下进行,每次观察10个样品。观察前用25%酒精麻醉。在观察过程中用测微尺测量鱼体全长并描绘和记录各个时期仔稚鱼的形态特征。

(五)数据处理

数据统计分析使用EXCEL。

二、结果与分析

(一)仔鱼发育及主要生活习性

刚孵出的仔鱼鱼体细长,透明,全长6.5mm~8.7mm。肌节52对。眼黑色,似圆形。头部略弯向卵黄囊,腹部盖在卵黄囊上,卵黄囊的长度约占全长的75%。鳍褶胶状。多数时间静卧水底,少部分通过躯干扭动间歇地在水底转圈或垂直向上浮起或上浮向前抖动。此时的仔鱼依靠卵黄囊供给营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仔鱼体表色素累积逐渐增多,鳍褶逐渐变大,血管网形成,鳔、肠管出现,卵黄囊不断缩小,活动频率增加。

至第6天,多数仔鱼躯体背部出现明显的色素带,头顶端有色素沉着。胸鳍可以自然张开,背鳍形状与成鱼相似,尾鳍不对称的上下叶边缘仍有胶状条带。多数出现鳔,近圆形,周围黑色素沉着,中间光亮。肠管透明,从鳔的下方直达肛门处。卵黄囊消耗殆尽,少数呈细长柱状。仔鱼活动频繁,反应灵敏,喜聚集于流水处,多数可以平游并摄食卤虫无节幼体。此时开始投喂饵料。

经过5天~10天的投喂培育,多数仔鱼全长长至10mm~15mm。头部、背部色素密集。鳃盖形成,表面色素沉着,不透明,挑开鳃盖可见鳃丝。背部略隆起,背鳍、尾鳍出现骨质鳍条,尾柄形成,胸鳍扇形,可见鳍条,肛门后缘出现似臀鳍鳍褶。鳔椭圆柱形。肠管呈直管状,与肛门贯通。口端位,快速张合,可以追食卤虫无节幼体,或啃食面团状人工配合饲料。喜聚群,每池分多个鱼群,广泛分布于水体上层。喜聚集于流水处,趋光性不明显。反应灵敏,手在水面上挥动时,同一鱼群会迅速向同一方向急速游动,表明体质较好,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则可进行鱼苗的池塘培育。

(二)仔鱼培育

1.开口时间与开口饵料

仔鱼开口时间的确定及开口饵料的选择是扁吻鱼鱼苗培育的关键技术之一。

当鳔与肠管出现,卵黄囊消耗殆尽,多数仔鱼可以平游,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部分仔鱼肠管因摄食而呈橙红色,表明仔鱼由内源性营养转食外源性营养,此时开始投喂培育。

将卤虫无节幼体、蛋黄和鳗仔鱼饲料进行开口饵料选择实验表明,卤虫无节幼体及熟蛋黄均可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但蛋黄极易坏水,且此时部分仔鱼仍静卧水底,不便进行残饵清理。鳗仔鱼饲料作为开口饵料是失败的,干粉料或湿料团均未引起仔鱼的摄食欲望,但投喂培育3天~4天后,仔鱼开始大量聚集于湿料团周围,并进行啃食。可见,卤虫是仔鱼开口的最佳饵料,鳗仔鱼饲料可以在仔鱼开口的3天~4天后搭配投喂。

2.投喂管理

第1天~3天,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天投喂5次,投喂时间分别为8时、11时、14时、17时和20时。采取饱食投喂,每次每万尾开始投喂0.6g~0.8g卤虫,饵料密度为500ind/L~800ind/L。投喂20min后,观察摄食情况,吃饱的仔鱼腹部圆鼓呈橙红色,随着仔鱼的生长,食量不断增加,根据残饵情况调整投喂量。

第4天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鳗鱼饲料,每天投喂7次,投喂时间分别为8时、10时、12时、14时、16时、18时和20时。其中,8时、12时、16时和20时投喂卤虫,其它时间投喂鳗鱼饲料。采取饱食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次每万尾开始投喂0.8g~0.9g卤虫,饵料密度为700ind/L~900ind/L。随着仔鱼的生长,摄食旺盛,食量不断增加,投喂量随之增加。至第7天~10天,每次每万尾投喂1.0g~1.2g卤虫。鳗鱼饲料加清水和成饲料团后揪成一元硬币大小的饲料饼,每池每次投喂8饼~10饼。

此外,准备投喂的卤虫无节幼体应确保干净,无卵壳或死卵。在投喂前的5min关闭充氧和循环水系统,待水面平静后进行不等量全池泼洒,鱼群密集处量多,鱼少处量少。40min后吸除残饵、粪便、死尸等污物,随后开启充氧和循环水系统。鳗鱼饲料投喂无需关闭充氧和循环水系统,但饲料饼应避开水口和气石,全池均匀放置,待下次卤虫无节幼体投喂完毕后,吸除残饵。

表1 2014~2016年扁吻鱼子二代仔鱼集约化培育结果

3.存活与生长

2014年采用循环水培育,2015年和2016年采用静水培育,其它管理措施基本一致。仔鱼存活及生长情况如表1所示。

仔鱼培育的存活率:2014年,存活率为67.2%,2015和2016年存活率明显较高,分别为84.3%和80.7%。

仔鱼的生长:经过5天、7天和10天的投喂培育,仔鱼全长分别长至10.3mm、11.2mm和13.7mm。

2014年培育存活率最低,主要有两个原因:(1)仔鱼喜欢聚集于进、出水口流水处,而出水口防逃网吸苗严重,一部分吸附在防逃网与培育槽的连接处致死,一部分通过连接处进入循环水系统致死,仅吸附防逃网致死的仔鱼达到200尾/槽~1700尾/槽;(2)在投喂培育的第7天,两个培育槽中发现漂游鱼波豆虫寄生虫病,随即关闭循环水系统并进行治疗,但在随后的两天仍有4槽仔鱼被传染。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在随后两年采用了静水培育,避免了水流吸苗及病害横向传播,同时缩短培育时间,减少了病害发生的几率,极大的提高了仔鱼培育存活率。

(三)病害防治

2014年仔鱼培育期间发生漂游鱼波豆虫寄生虫病,患病仔鱼离散分布于水体表层,游动迟缓,对外界扰动反应迟钝,体型消瘦,体色发黑,体表黏液增多,食欲减退或不摄食,病发后第3天大量死亡。镜检病鱼,体表、鳍褶、鳃丝均发现病原,镜检行为正常的仔鱼,约20%被病原寄生。发现病害后随即关闭循环水系统,用0.1ppmCuSO4溶液药浴10min~15min,同时使用加热棒提高水温至22℃~24℃,并清洁池壁,消毒工具,大量换水,通过4天的治疗,病情得到控制,死亡数量减少,鱼苗逐渐恢复摄食。

漂游鱼波豆虫是水产养殖上常见病,主要危害鱼苗,水温4℃~30℃时都能使鱼发病,但病发适温12℃~20℃,流行于春季和冬末。预防措施主要有五个方面:(1)及时清除残饵、死尸等污物,定时、定量换水,保持池水清新;(2)每隔3天~4天使用硫酸铜(浓度0.7ppm)或漂白粉(浓度1ppm)药浴鱼苗和工具;(3)各培育槽独立运行,静水培育,避免疾病横向传播;(4)加强营养,增强鱼苗体质,提高鱼苗抵抗力;(5)缩短鱼苗集约化培育周期,减少病害发生的几率。根据近年经验和仔鱼培育效果来看,这几项措施针对漂游鱼波豆虫及其它病害的预防均是积极有效的。

三、讨论

新疆水产科学研究所自2005年开始扁吻鱼子一代仔鱼的培育,2014年开始子二代仔鱼的培育。从仔鱼的生长与发育来看,子一代与子二代并无差异。所以,关于仔鱼的集约化培育技术,除水流和培育饵料稍有变化外,其它基本沿用了子一代仔鱼的培育技术。

集约化养殖环境下开口饵料的选择及日常管理是扁吻鱼仔鱼培育成败的关键。在自然条件下,扁吻鱼是肉食性鱼类,要求饵料营养中蛋白质的含量在50%以上,对于卤虫无节幼体和鳗仔鱼饲料基本符合这一要求。卤虫无节幼作为扁吻鱼开口饵料适口性好,而鳗仔鱼饲料并不适口,这与任波等的研究结果相似。但本研究发现,用卤虫无节幼体开口培育3天~4天后,随着仔鱼口裂的生长及活动能力的增强,逐渐可以啃食饲料团,用其与卤虫无节幼体搭配投喂,配合饲料较为全面的营养价值,更好的促进了仔鱼的生长和发育。

关于扁吻鱼仔鱼培育的日常管理,关键做好水质管理。扁吻鱼出膜后的第一周内,多数时间处于静卧及半静卧状态,常堆聚在一起,死掉的鱼苗很快长满水霉,并感染其它活鱼苗,引起大批死亡。此时是仔鱼开口培育的关键时期,应及时将死鱼苗挑拣干净。此外,独立运行的培育槽静水培育较为适宜,一方面,避免了水流将鱼苗冲积聚集或顶水聚集造成死亡,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病害的横向传播。为了保持静水环境的水质清新,每天除换新水外,应及时清除粪便、残饵和死尸等,每周用漂白粉消毒,预防疾病。

在鱼苗培育过程中发现,扁吻鱼仔鱼会有一部分畸形个体和行动迟缓、体质较弱小的个体沉于池底,这部分群体占总量的4%~7%,通常将这部分鱼苗收集后单独培育,以保证有足够的饵料和良好的水质,培育效果较好,部分畸形个体在稚鱼后期表现出正常的形态,提高了整体成活率。

猜你喜欢
卤虫静水仔鱼
卤虫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水产(2023年5期)2023-08-04 02:16:13
饥饿对似鱼句早期仔鱼发育、摄食及生长的影响
渔业研究(2022年5期)2022-10-28 01:56:14
卤虫营养强化研究
静水深深流
文苑(2016年14期)2016-11-26 23:04:39
静水
文学港(2016年7期)2016-07-06 15:17:18
铁皮石斛组培植株和大田植株中的多糖及其卤虫毒性
中成药(2016年4期)2016-05-17 06:07:51
静水称重法测坦桑石密度的不确定度评定
船模静水横摇试验的不确定度分析
斑鳜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饥饿对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仔鱼早期发育的主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