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斌
三倍体虹鳟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大麻哈鱼属(Oncorhychus),是通过运用理化手段阻止受精卵第二次减数分裂,抑制第二极体的排放而形成细胞内具备三套染色体组的虹鳟,与普通虹鳟相比,具有不育、个体大、生长快、肉质好、抗病强、饲料转化率高等优良特性,在水产养殖产业中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秦巴山区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西起青藏高原东缘,东至华北平原西南部,地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冷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适宜于冷水性的鱼类栖息与生长。为此,2017年在秦岭北麓白云峡进行了三倍体虹鳟流水养殖水质对比试验,以期为生态、环保、健康、经济效益较好的冷水鱼养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进而为示范和推广三倍体虹鳟在秦巴山区的养殖起到促进作用。
试验时间为2017年8月11日至2017年9月10日。试验地点选择在陕西省水产研究所白云峡养殖试验基地。试验用水为白云峡谷中的低温溪流水,水温3℃~25℃,pH值6.5~8.5,溶解氧8.00mg/L~9.30mg/L,总氮0.4mg/L~0.7mg/L,总磷0.07mg/L~0.14mg/L,非离子氨0.0051mg/L~0.0079mg/L,水质清澈、透明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GB11607-1989)。试验池塘为3个流水养殖池,规格为15m×2.0m×1.2m,设计具有一定量的跌水和流速,做到排灌自流,进出水口均使用网目2cm聚乙烯网片防逃。
鱼种放养前对养殖池进行彻底冲刷,用石灰水全池泼洒消毒,每立方米用生石灰0.5㎏。消毒4天后冲洗水泥池2次,随后加注深度为80cm左右的新水。
试验用鱼取自白云峡养殖示范基地,为2017年3月从冰岛克雅维克引进的三倍体发眼卵培育而成的大规格苗种。选择体质健壮、体色正常、大小均匀的苗种放养,体重在45g~50g之间,平均体重为48.7g,放养密度为200尾/m2。苗种入池前用3%的食盐水和浓度为1.5ppm的聚维酮碘溶液浸浴消毒5分钟。
试验期间使用膨化颗粒饲料进行投喂,营养成分见表1。日投喂2次,9:00和17:00各投喂1次,投饵量根据鱼吃食情况而定。
表1 饲料营养成分表
严格控制水流量,确保日换水量达到500%。鱼病做到“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定期用1.5ppm的聚维酮碘溶液消毒。每天早晚巡塘,观察鱼体活动、摄食、防逃等情况,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样品的采集及保存方法均按照GB/T12998-1991、GB/T12999-1991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采样从2017年8月11日开始,时间为早晨8:00,分别采集三个试验池塘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样,每两天采集并检测一次水样。主要监测指标有温度、溶解氧、总氮、总磷、非离子氨、亚硝酸盐等,检测方法按照《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试验开始、试验结束时用电子秤测定鱼体体重。每次测量鱼体样本数不少于20尾。
成活率(%)=100(N2/N1) (1)
饵料系数=G饵/G鱼(2)
相对增重率(%)=100(W2-W1)/W1(3)
式中,N1和N2为初始和结束时鱼数量(尾),G饵、G鱼分别为投饵量(g)和鱼体增重量(g),W1、W2为初始重和末重(g)。
试验期间,三倍体虹鳟平均增重51.4g,相对增重率为105.5%,饵料系数1.6,成活率为99.85%。
养殖池进水口的溶解氧含量处于8.6mg/L~9.3mg/L,出水口的溶解氧含量处于5.8mg/L~6.8mg/L,溶解氧变化情况见图1。从图可以看出进水口的溶解氧含量高于出水口的溶解氧,原因是三倍体虹鳟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降解耗氧使出水口的溶解氧低于进水口,但由于养殖池的日换水量达到500%,维持了养殖池的溶解氧始终高于5.0mg/L,表明在这种流水情况下,养殖密度合理,可以满足三倍体虹鳟生长需要的溶氧含量。
图1 溶解氧含量变动
进水口的总氮含量处于0.4mg/L~0.7mg/L,出水口的总氮含量处于0.6mg/L~0.9mg/L,变化情况见图2。从图可以看出进水口总氮含量低于出水口,说明养殖池中的残饵、粪便的生物分解产物的增加导致了水中总氮含量的升高。
图2 总氮含量变动
从图3可见,进水口的总磷含量处于0.07mg/L~0.14mg/L之间,出水口的总磷含量处于0.15mg/L~0.19mg/L。进水口的总磷含量低于出水口,同样说明养殖池中的残饵、粪便的微生物分解导致水中总磷含量的增加。
图3 总磷含量变动
如图4所示,养殖池进水口的非离子氨含量为0.0051mg/L~0.0068mg/L,出水口的含量为0.0057mg/L~0.0079mg/L。虽然离子铵对水生生物无毒性,但是非离子氨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很大,在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中规定非离子氨含量不得超过0.020mg/L。从试验结果看,养殖池中的非离子氨含量较低,处于安全范围内。
图4 非离子氨的含量变动
水体溶解氧是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水中溶解氧较低时,水生动物生长受到抑制甚至窒息死亡,水中溶氧较低还容易使有机物氧化不完全产生有毒有害气体。试验池塘进水口的溶解氧处于8.6mg/L以上,出水口的溶解氧含量处于5.8mg/L以上,说明池塘养殖用水完全可以满足三倍体虹鳟的生长需要,不需要增氧措施。
此外,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粪便会产生大量的氮磷化合物,使水中的氮磷含量升高。氮磷是浮游藻类、水生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但是过量却能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污染、恶化。此次养殖试验中,流水、高溶解氧和弱碱性均有利于微生物对残饵粪便的分解利用,较高的日换水量使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含量始终保持较低水平。
氨是含氮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也能产生氨,某些光合细菌和蓝藻进行固氮作用时也能产生氨。氨溶于水后生成分子复合物(NH3·H2O),其在溶液中和离子铵相互转化,通过化学方法测定的水中氨含量实际上就是这两种形态的氨总和。非离子氨和离子铵在水体中互相转化,存在的比例与温度、氧气、pH以及盐度等有相关性,水温和pH越高,非离子氨所占百分比越高。养殖试验池全年水温低于25℃,而且溶氧充足,水体为弱碱性,养殖池中氨氮含量较低,处于安全浓度0.025mg/L范围以内。
由于冷水性鱼类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对污染敏感,被业界认为是天然的绿色食品,三倍体虹鳟对于溶解氧的要求较高,溶解氧在6mg/L以上具有较好的生长速度,低于5mg/L就会出现摄食量下降、生长缓慢等不良状况。试验中出水口的溶解氧低于进水口,但始终保持在5mg/L以上,主要由于试验基地水质良好,溶解氧含量处于8.6mg/L~9.3mg/L,日换水量达到500%,说明实验设置的养殖密度较合理,可以满足三倍体虹鳟生长对溶氧的需求。出水口的总氮、总磷较进水口均有明显升高,但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养殖池中的总氮、总磷来源于残饵粪便,但是通过合理投喂可以避免饲料的浪费、减少氮、磷的产生,同时日换水量较大可以对总氮、总磷产生稀释作用。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设定的密度和日换水量情况下,流水养殖三倍体虹鳟对于水质没有污染,并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对于秦巴山区这样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环境生态良好、经济条件落后的贫困山区,三倍体虹鳟的流水养殖符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