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贵红
摘要:《雷雨》作为曹禺先生所著的戏剧题材文学著作,在中国近现代文坛上有重要地位,奠定了中国话剧发展的基础。《雷雨》以批判现实主义作为根本,将周氏一族的悲惨命运刻画得淋漓尽致,人物情感表现丰富,内心描写表现细腻。歌剧《雷雨》以原著《雷雨》为表现基础,注重于人物情感以及舞台形象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二者之间存在共性。“繁漪”作為《雷雨》中极其重要的一位人物,自身形象具有诸多特色,为此,本文联系《雷雨》原著中对于“繁漪”形象的具体刻画,研究歌剧《雷雨》中繁漪舞台形象的具体表达形式,同时结合具体的演唱手法,对人物繁漪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及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歌剧《雷雨》 繁漪 舞台形象 表达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160-02
《雷雨》中繁漪是一位极具代表特色的人物。五四运动开展以后,新时代女性发展理念被广为传颂,而繁漪即为这样女性的代表,她不断追求思想解放,追求个性独立,追求平等自由,敢于同悲剧式的人生相抗衡,与平凡的命运进行不平凡的较量。但是繁漪也不是完美的,她自私、她怯懦,她个性矛盾,也是那个时代铸就了悲剧式的繁漪。曹禺先生在《雷雨》中对繁漪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在歌剧的表演中,更是将繁漪这个矛盾的人物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歌剧的演绎中,繁漪舞台形象的具体表达也成为本文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一、《雷雨》不同题材文本间所存在的共同特征
《雷雨》在曹禺先生原著的基础之上进行多次的改编,歌剧即为其中一项重要的表现形式。歌剧《雷雨》转变了原著《雷雨》中的四幕内容,并对原著的故事情节进行相应的删减,但是主体故事脉络是与原著相一致的,重点表现在男权制的社会发展之下,女性的悲惨地位[1]。在歌剧《雷雨》的表现形式中,繁漪的人物特征更加鲜明,主干线索更加明朗,繁漪人物关系少了许多枝叶末节的内容,使得繁漪人物刻画得更加立体。歌剧《雷雨》将其与周氏父子的感情纠葛展现得形象、生动而又具体。繁漪人物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矛盾,徘徊在周氏父子之间的复杂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繁漪内心的挣扎。繁漪本身即为矛盾的化身,在面对周朴园时最具残忍的爱以及面对周萍时最深切的痛,二者在繁漪身上均得到彰显,既是对立同时也是统一。而对于繁漪这种矛盾的情感个体,我们却难以充分用世俗的眼光妄加揣测,繁漪生活的年代决定了她本就是封建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在追求爱情理想主义的基础之上难以实现人性的自由和解放[2]。在歌剧《雷雨》的表演中,作者弱化了鲁侍萍以及鲁四凤母女的个性情感诠释,而是将繁漪人物矛盾的个体特征加以重点展现,将善恶美丑与繁漪融于一体,使繁漪人物更加立体,同时更具鲜明的色彩。
二、合理运用联觉
在歌剧这种舞台表现形式当中,联觉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歌剧整体舞台形象的表现是有通感的形式,运用联觉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歌剧的表现更有感染力。联觉是对两种情感间的双向关系进行的具体化阐述,运用外在的表现形式将心理活动充分构建起来,联觉提倡运用想象、联想以及幻想的思维模式,通过心理活动将外部的形象充分地树立起来。而在《雷雨》的歌剧表达当中,繁漪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对其进行联觉的表现形式,对于整个舞台剧表现都更有表现力,适合繁漪人物特征的构建[3]。歌剧《雷雨》中繁漪人物的表现更有张力,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在舞台形象的塑造方面如何有效运用演唱的形式将繁漪的人物特征充分表达出来,是歌剧《雷雨》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对于咏叹调演唱形式的有效运用,使得繁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同时使得观众在观看时更有代入感,拉近了自身与繁漪形象之间的距离,调动起观众视觉的每一处神经。在听觉的表现手法方面,用以多种配乐进行具体展现,繁漪人物痛苦压抑、矛盾不甘的内心情感被渲染到极致,使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人物繁漪的悲喜,从而使繁漪人物形象更为立体。
歌剧在舞台表现中受到相应的限制,在故事情节以及背景环境的实际渲染中,可能有所欠缺。而在歌剧舞台的实际展现当中,繁漪人物本身的形象是通过舞台演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繁漪人物角色本身所具有的代入感,会使观众对其感同身受,感知她内心的心境以及情感波动状态,使观众都能够参与进繁漪的内心世界当中,与观众达成情感上的共鸣,使繁漪人物形象更具有真实性以及饱满性[4]。
三、运用气质以及形体加以舞台形象的展现
通读《雷雨》原著剧情,我们不难发现,繁漪在周氏父子的漩涡中徘徊,是奠定她与周家爱恨情仇的关键所在。繁漪的人物在原著中是十分饱满的,她具有多面性的特点,而不单单仅限于对整个周氏家族的仇恨。在其他方面,她鲜明的人物特征也极有表现力,她矛盾的性格特征彰显得十分到位,以及她处事优柔寡断的态度,不知反抗、逆来顺受的心理状态,都是奠定她悲剧结局的基础[5]。而这些鲜明的特征想要在歌剧舞台上进行充分的体现,就需要舞台表演人员动用自身的形象气质以及肢体语言等表现形式,将繁漪人物进行充分的刻画。
歌剧的表演中,以繁漪所处的环境进行人物形象的渲染,展现繁漪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大幕缓缓拉开,唯一可见的一束光只打在了繁漪的背上,在悲凉音乐的笼罩之下,繁漪孤独的身影映在观众的眼前,她背对观众仰望黑夜,孤寂感便油然而生。在此时此刻,回响起男合唱团的低沉乐声,以此来展现出繁漪的内心情感变化,也将成为繁漪此刻最为真实的内心感受。男合唱团继续演唱,将雷雨到来之前的压抑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对接下来的情景而言更是一种铺垫。繁漪由明亮一步步走向黑暗,直至完全消失不见,这样的表现手法则起到了一语双关的作用,既将繁漪的无助表现了出来,同时也为繁漪最后的悲惨命运作出了铺垫,宣示着繁漪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过程[6]。此时女生合唱团的歌声响起,周氏父子相继出场,巧妙策划繁漪与周萍之间的相遇场景,暗示二者之间不正当的关系,而二人之间的情感流露,更是为日后故事情节的力气发展埋下伏笔。合唱团继续进行演唱,将雷雨到来之前乌云密布、暗潮涌动的情景充分进行渲染,暗示着后续剧情的紧张以及几位主演的人物命运。
歌剧《雷雨》中繁漪吃药的这样一个剧情策划,是通过周朴园充分展现出来的。在与周朴园的较量当中,繁漪人物懦弱的性格特征被充分展现出来,她是柔弱的,也是逆來顺受的,对于周朴园的呵斥,她只能默默地承受,不敢反抗,将药一饮而下,慌乱中的一系列举动也正是体现出了繁漪内心情感的刻画,独自一人的伤心流泪,繁漪的病态气质充分彰显出来[7]。在封建制的家庭关系中,男权社会的专制之下,繁漪心理上的病态气质才是为严重,这也是繁漪人物的悲惨所在。
繁漪人物的悲惨体现在她深深地爱着周萍,而周萍却一次又一次地将繁漪狠心的抛下。繁漪对周萍的爱与周萍对繁漪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周萍决定放下一切与鲁四凤双宿双飞之际,繁漪却仍在心中抱有一丝执念,以家族势力以及后母的身份命令周萍,希望周萍不要狠心离去。歌剧演员经过细腻的表现形式,将繁漪的内心情感充分地表露出来,使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繁漪人物形象的真实以及饱满的内心情感,将其复杂的心理变化展现得形象而又生动。繁漪爱周萍爱得让人心疼,她甚至于不在乎周萍与鲁四凤之间的关系,允许周萍心里安放着鲁四凤,她仅仅只是祈求周萍能够带她脱离苦海。此时,舞台中回荡起悠扬的小提琴独奏声,繁漪悲怆的歌声久久回荡在剧院的上空,不禁令人动容。
四、结语
曹禺先生的《雷雨》,对于繁漪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十分细腻而又饱满。歌剧《雷雨》用舞台形象的表现形式将繁漪人物的内心充分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使观众能够有代入感,感受剧中繁漪人物的悲喜,倾听其内心世界,真正地为繁漪动容,为繁漪心疼,更为繁漪唏嘘。歌剧在进行舞台形象的刻画中,能够运用演员自身的肢体动作,同时结合歌唱渲染气氛,使观众真正地与人物融为一体,从而带动观众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杨文倩.歌剧《雷雨》繁漪的形象分析及主要唱段的演唱处理[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2]张靖.浅析《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J].群文天地,2013,(08):83.
[3]杨亚楠.解读“雷雨”的化身——繁漪[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6,(04):36-37.
[4]陈言.浅析繁漪“雷雨”性格及悲剧根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5):283+274.
[5]汪健.歌剧《雷雨》的文化艺术学研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36):25-26.
[6]邹晓天.繁漪“雷雨”性格及悲剧根源分析[J].企业导报,2014,(11):190-191.
[7]黄予心.中国歌剧《原野》《雷雨》中女主人翁风格形象对比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