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枝,孙颖
(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烧伤外科,上海 200433)
头皮具有良好的血供,其再生能力和抗感染能力均较强,且取皮后愈合快,可以反复取皮,供皮区不易留瘢痕,因此头皮作为天然皮库常常被选为深度烧伤创面皮肤移植的供皮区[1]。然而另一方面,头皮血管丰富也造成取皮后其创面出血量较多等问题。因此,如何减少头部供皮区创面出血、减少疼痛以及促进创面愈合,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之一。以往头部供皮区创面常采用传统包扎法,通过加压达到止血目的,但效果不显著,特别是炎热季节或地区,患者不易耐受;供皮区渗液比较多,要经常更换敷料,增加了工作量,消耗了大量敷料,不仅增加了人力成本,耗材成本也大大增加;更换敷料时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在加压止血的基础上,使用红外线烤灯照射头部供皮区不仅可增加局部血液,还具有解痉止痛等作用[2]。本研究采用红外线烤灯照射对48例患者的头部供皮区进行灯烤,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军某烧伤中心收治的头部皮肤为供皮区的96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1例、女35例,年龄20~60岁,平均(41.63±1.39)岁。纳入标准:(1)年龄>18周岁;(2)致病因素为火焰,烧伤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50%且伴有深Ⅱ度以上的烧伤;(3)头皮无损或轻度受损;(4)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或心理疾患、有智力障碍史;(2)烧伤前有药物滥用或药物成瘾史;(3)合并其他部位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无头面部烧伤,烧伤前身体状况良好,烧伤后无严重并发症。按入院先后将9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的烧伤总面积、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头部取皮范围均为从额部前发际至枕后,所取皮片的厚度约0.30~0.40 mm,由同一组医生操作,供皮区均使用鼓式取皮机切取皮片。观察组患者在取头皮术后,当日用敷料覆盖加压包扎,次日打开敷料,仅保留内存凡士林油纱覆盖,创面行半暴露,再用200 W红外线烤灯照射持续灯烤至创面干燥;烤灯距离创面30~50 cm或根据患者对热的感受确定距离,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致使疗效较差或灼伤皮肤;一般灯烤3~5 d,待创面干燥后,停止灯烤。对照组采用传统加压包扎法,即头部取皮后加压包扎1周至完全愈合,其间可根据创面渗出情况更换外层敷料。
1.3 观察指标 (1)供皮区创面的渗出情况:分为3级,无渗出、部分渗出和完全渗出。若浸润全部敷料为完全渗出;若无任何渗液、渗血为无渗出;介于两者之间为部分渗出。(2)疼痛情况:术后第1、2、3天进行疼痛评分,0分为无痛,1~3 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轻度疼痛评估1次/d,中度疼痛评估2次/d,重度疼痛评估3次/d,每天疼痛情况取当日疼痛评分平均值。(3)创面愈合时间:本研究将创面完全封闭界定为创面愈合。
2.1 两组患者供皮区创面渗出情况的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3 d供皮区的创面渗出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体情况见表2。
2.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疼痛评分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第2、3 天,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供皮区创面渗出情况的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的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10.54±1.70)、(13.29±1.9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4,P<0.05)。
3.1 红外线烤灯照射能有效促进供皮区创面愈合 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报告,每年全世界仍有265 000人因烧伤而死亡[3],而存活下来的大面积烧伤患者往往需要植皮以促进创面愈合。皮肤移植是治疗深度烧伤和大面积皮肤缺损的重要手段。供皮区一般有头部、大腿、腹部和臀部[4]。头皮因面积大、愈合快、短时间内可反复取皮等优点常被用作供皮区,头皮取皮后创面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取皮次数和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3 d供皮区的创面渗出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创面修复是机体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此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局部的组织营养、生化环境、微量元素含量、微循环、低氧情况、感染等,这些因素会影响供皮区创面愈合的时间及痊愈质量。创面修复的过程一般分为炎症期、修复期及塑形期等,其中修复期是创面愈合的主要阶段,供皮区取皮后早期即炎症期伤口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血管断裂出血,数小时内便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血浆渗出及白细胞游离,局部红肿,此期渗出较多,一般持续2~3 d[5]。传统包扎加压止血渗液比较多,且炎热季节患者不易耐受。而观察组在常规加压包扎基础上,通过红外线烤灯照射促进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且促进炎症消散,能够减少创面渗出、加快创面愈合[2,6]。有学者[7]指出,红外线烤灯的照射距离一般为30 ~50 cm,以患者感到温热为宜,同时红外线烤灯照射要注意对眼睛的保护以及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2 红外线烤灯照射能有效缓解供皮区创面疼痛 烧伤疼痛特殊且强度被认为在所有疼痛中最为剧烈[8]。疼痛影响因素复杂,多与个体痛阈值、忍受程度、烧伤深浅度、治疗护理措施有关[9-10]。剧烈疼痛又会使患者情绪恶化、心理上产生抵触。植皮术后除了烧伤急性疼痛,在换药过程中去除创面内层敷料而造成的操作性疼痛也颇为剧烈。传统加压包扎法由于渗血渗液较多增加了更换敷料次数,同时加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疼痛评分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第2、3 天,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究其原因,可能是红外线烤灯照射能够降低末梢神经兴奋性从而达到解痉止痛的效果;加之创面较为干燥,创面敷料更换减少,疼痛缓解效果较为显著。有研究[11]显示,更换敷料时将与创面直接接触的内层敷料完全浸湿,有利于减轻患者疼痛。观察组患者供皮区进行红外线烤灯照射时保留与创面接触的油纱,在换药时操作轻柔,平行揭除浸湿内层敷料,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疼痛。
3.3 红外线烤灯照射可节约人力成本、减少并发症 烧伤外科患者多、人员配备相对较少,医生工作量比较大,利用红外线烤灯照射供皮区创面大大节约了换药的工作量,节约了人力成本。大多数烧伤患者经济比较困难,因供皮区创面渗出较多经常更换敷料,增加换药次数,因此较传统治疗方法,红外线烤灯照射不仅缓解了烧伤患者疼痛还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本研究后期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了随访调查,48例患者后期回忆中无一人表述在临床使用红外线烤灯照射过程中有疼痛症状且后期行走中也未出现头皮震痛。
3.4 不足与展望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红外线烤灯照射头部供皮区能促进创面干燥、结痂,缓解疼痛,有利于创面愈合而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但研究仍存在进一步探索空间。有研究报道红外线烤灯照射头部供皮区创面操作时的注意事项,但研究甚少,且鲜有关于红外线烤灯照射相关具体事项,例如如何灯烤、灯烤时间等相关研究,这也成为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通过循证或者临床试验规范红外线烤灯照射对头部供皮区的操作规范,进一步提升红外线烤灯照射对头部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临床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郑礼,伍国胜,朱世辉,等.藻酸盐敷料及聚氨酯泡沫敷料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头部供皮区创面的疗效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2015,31(2):135-137.
[2] 温俊,郑春兰,李顺英.红外线在医学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4,28 (5):237-241.
[3] Mofazzal Jahromi M A,Sahandi Zangabad P,Moosavi Basri S M,et al.Nanomedicine and advanced technologies for burns:Preventing infection and facilitating wound healing[J].Adv Drug Deliv Rev,2018(123):33-64.
[4] Roodbergen D T,Vloemans A F,Rashaan Z M,et al.The scalp as a donor site for skin grafting in burns:Retrospective study on complications[J].Burns Trauma,2016(4):20.
[5] 张洁,牛星焘,李东.密闭液性环境、干燥环境下供皮区创面愈合的比较观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杂志,2004,18(2):84-86.
[6] 盛志勇,郭振荣.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64
[7] 林冬梅,康群军.红外线灯烤照对头部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4):126-127.
[8] 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成人烧伤疼痛管理指南(2013 版)[J].中华烧伤杂志,2013,29(3):225-231.
[9]Summer G J,Puntillo K A,Miaskowski C,et al.Burn injury pain:the continuing challenge[J].J Pain,2007,8(7):533-548.
[10]Richardson P,Mustard L.The management of pain in the burns unit[J].Burns,2009,35(7):921-936.
[11]Patterson D R,Hofland H W,Espey K,et al.Pain management[J].Burns,2004,30(8):A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