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骥才
外国人看金钱,视角与我们不一样。
美国人不讲存钱,逢到买房买汽车,大多是银行贷款或分期付款。美国高价的日用品,都可以分期付款。从房子、电视、电脑到家具、玩具,每月领到工资后,只要把该付的钱签张支票寄出去即可,剩下的再吃喝零花。
你看他车子房子一切应有尽有,以为他是大阔佬,其实欠着“一屁股债”。
我在旧金山的一个朋友,他是大学教师,独居。有一座尖顶两层别墅式小楼,涂着白漆,面对红色的金门桥和蓝色的大海,房后还有个绿地杂花的小园子。
可是,我跟他一聊,这些东西全欠着债。房子分20年付清,他才搬进来3年,不过刚刚把地基买到手。汽车的钱,还差一半,才买不久的一套音响和一台电脑打字机,只付了头一笔钱。我说:“家具总是你的吧。”
他说:“你错了,全是房子附带的,包括电冰箱。”他隔窗指指院里的剪草机说:“那也是租来的。”
我说:“看来,只有你才是自己的。”
他说:“为什么这一切要全是我的?”他说,这世界上什么是属于你的?即使你还清了债,你也不过暂时用用而已。“只要我取得合法使用权,不管欠不欠债,现在就是我的。”
美国人很实际,他们很重视“现在”这个概念!
我说:“我猜你一定有钱就花,很少存。”他说:“对,钱只有花的时候才有价值,不用它的时候,它只是一张好看的纸。”
中国人重存钱,西方人重花钱。中国人讲节约,西方人讲消费。西方人把钱看成死的东西,中国人把钱看成活的东西,不肯轻易花钱,便造成以存钱为乐的心理。过去,大财主的旧宅老院,常常会挖出一大坛子老钱或金元宝。钱不花,变不成物质。适应这种心理,产品追求经久耐用,能用一辈子或能传辈儿才好。钱是物质世界的空气,空气不流通,物质不繁盛。这反映到“债”上,便是中国人怕欠债,以欠债为耻。欠着债,心里有重负,茶饭不香,无债便一身轻,“既无内债也无外债才光荣”。
西方人不怕欠债,当然这不是指欠私人钱。西方的买卖常常是先把东西给你,再向你要钱,叫你欠债。有的银行,在你去登记领取信用卡时,他先借几千元给你用。借了,当然要还。你敢借,说明你有能耐还,证明你有本事。所以,西方人欠债时,心里毫无负担,相反心安理得。大公司大企业都设法到银行贷款,一边承担债务,一边赚钱。他们是把债务当作一种资本,把不属于自己的钱调动来为自己使用,将明天的牌拿到今天来打,押在各处的死钱就都变活了。我对这朋友说:“中国人习惯花过去的钱,美国人习惯花未来的钱。”
他说:“欠着,你才会拼命挣。”美国人就是这么向前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