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云 陈晓虹
溶栓干预是当前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血管病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但考虑到出血风险以及溶栓治疗时间窗限制,建立脑侧支循环, 使缺血组织得到灌注代偿, 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1]。本文对基底节区脑梗死早期患者, 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 观察其对侧支循环建立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79例非溶栓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 所有患者均已经过诊断, 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行的相关诊断标准, 为首次发病, 并于24 h内入院治疗, 患者均为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 排除不符合本次研究的大面积脑梗死、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其他部位梗死等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丁苯酞组(35例)及对照组(44例)。丁苯酞组中,男21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69.34±6.45)岁。对照组中,男19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68.56±7.1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分别采取胃黏膜保护剂、脱水剂、抗血小板聚集药、活血化瘀药、调脂药、血管扩张剂、脑保护药等对症支持治疗。丁苯酞组于发病24 h内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治疗, 使用剂量100 ml, 静脉滴注给药,2次/d, 治疗周期2周。发病后第4~5 天, 使用Brilliance 64排螺旋 CT(Philips 公司)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检查前静脉注入造影剂碘海醇70~80 ml, 注射速率为4 ml/s, 随后注入生理盐水20 ml, 注射速率与造影剂一致。采取监控触发技术进行扫描, 监测点为降主动脉, 触发阈值140 HU。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V, 管电流250 mAs, 层厚0.8 mm, 层距0.4 mm,螺距1.10。扫描范围:足侧向头侧, 主动脉弓下缘至颅顶。对图像进行重建、分析及诊断, 观察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侧支循环建立成功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NIHSS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2周、第3个月进行判定,NIHSS分级 (0~42分 ):0~1分为基本正常, 2~4分为轻度卒中, 5~15分为中度卒中, 16~20分为中-重度卒中, 21~42分为重度卒中[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对比 丁苯酞组侧支循环建立成功率74.29%为(26/35), 对照组侧支循环建立成功率52.27%为(23/44),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10,P<0.05)。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NIHSS 评分比较 入院时, 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第3个月, 丁苯酞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入院时 治疗第2周 治疗第3个月丁苯酞组 35 11.48±5.34 6.24±3.37a 4.64±3.33a对照组 44 11.42±6.09 10.83±5.52 9.95±6.48
脑侧支循环建立包括Willis环(一级)、眼动脉和软脑膜吻合支(二级)、新生血管(三级)三级途径, 一级侧支循环主要为先天形成, 二级、三级侧支循环是当前侧支循环建立研究热点, 该类侧支循环建立影响因素较多。缺血或缺氧是新生血管的形成的主要诱导因素, 在局部缺氧条件下, 会产生低氧诱导因子(HIF), 刺激多种内源性促血管生长因子表达, 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研究认为, 脑缺血后6~24 h,新生血管开始形成, 可延续至28 d。期间VEGF水平逐渐上升,1周时可达到高峰, 2周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且VEGF含量越高, 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越好[3-7]。
在本次研究中, 丁苯酞组侧支循环建立成功率为74.29%(26/35), 对照组侧支循环建立成功率为52.27%(23/44),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丁苯酞能够提高侧支循环建立成功率。丁苯酞是一种创新新药, 具有多重神经保护作用, 能够有效改善缺血区脑血流量。丁苯酞给药后, 能够扩张脑微动脉管径, 增加血流速度, 同时, 促进三级侧支循环形成。有研究显示, 丁苯酞能够提高脑缺血动物VEGF含量, 从而起到促进新生血管循环建立、改善脑梗死症状、保护神经功能的作用[8-11]。有研究认为, 丁苯酞能够改善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血管反应性、调节激酶通路, 也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重要原因[12]。
同时, 在本次研究中, 入院时, 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第3个月,丁苯酞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丁苯酞能够减轻脑组织损害, 促进神经缺损功能恢复。分析脑梗死神经功能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包括自由基的生成、炎症反应、微循环障碍、再灌注损伤等多个环节, 而丁苯酞能够实现多个病理环节的阻断, 保护神经功能。①抑制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反应系统, 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 加速自由基的清除;②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表达, 防止再灌注时白细胞介素(IL)-1和TNF-α损伤内皮细胞;③抑制细胞内钙超载, 减轻内质网钙库的应激反应;④作用于细胞凋亡机制中多个病理过程, 抑制细胞凋亡。
综上所述,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能够提高侧支循环建立率, 改善脑组织缺血情况, 缓解脑梗死症状,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是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的可靠手段, 具有推广价值。
[1] 陈娜, 陆连生, 李虹, 等.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疑难病杂志,2017, 16(2):117-120.
[2] 陈海恋, 何超明, 庞明武, 等.丁苯酞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细胞因子和神经功能的影响.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8(11):1173-1177.
[3] 李霜梅, 蔡娟, 石小晶, 等.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其对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海南医学, 2016, 7(17):2753-2755.
[4] 孔起良, 刘娟, 杨震, 等.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对侧支循环建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6, 29(4):293-295.
[5] 肖桂荣, 王赵伟, 朱仁洋, 等.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6, 23(1):51-54.
[6] 郝建军.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21):82-83.
[7] 高琦, 黄玉雕, 张忠波.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7, 12(21):129-130.
[8] 张薇.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国保健营养, 2017, 27(28):14-15.
[9] 张家贵.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 5(20):70.
[10] 王瑶.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 11(8):85-87.
[11] 周舰, 段理成, 郑自龙.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4):463-465.
[12] 赵月霞, 杨笑, 庞耀斌.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36(3):326-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