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输出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与要求,它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与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文化在输出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阻碍与困难。本文将对中国文化输出的发展、方式及成效进行分析,并对文化输出过程中的符号化困境进行研究,着重探讨符号化困境的表现及原因,并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国文化 文化符号 符号化 困境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源泉,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国际上常说“一流国家输出文化,二流国家输出人才,三流国家输出产品”。近些年来,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制造的产品出现在全球各个国家,“Made in China”也成为中国产品输出的一张重要名片。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中国的强大,“中国威胁论”等一些负面的言论在国际上出现,加上国外一些媒体的失实报道,使国外民众无法真正了解中国。很多国家的民众每天都会接触中国制造的产品,却并不了解中国。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关键还是要和平合理地文化输出。
一、文化输出的现状
文化输出最早是在1921年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提出的。文化输出,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主动而有意识地将其传统的价值观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的过程。但中国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文化输出的,这不仅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体现,更是中国文化本身特点的要求。无论是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还是现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中国都是本着一种和平共赢、共同发展的态度,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东方文化。
(一)文化输出的发展
经济有强弱之分,文化也可分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一般说来,强势文化在输出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相对较小,而弱势文化一般难以渗透到强势文化。在古代,中国以强势文化的优势影响了周边很多国家,如日本、韩国等,日语至今还保留了一些汉字。在历史上,中国主动的文化输出活动是郑和下西洋和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是以贸易为主,但他们带去的中国瓷器、丝绸、茶叶等却都是典型的中华文化结晶。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进行文化的自我更新,加之西方文化的强行渗入,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重大的挫折,以至于我们对自身文化也持有怀疑态度。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让中国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更不用说进行文化输出,“拿来主义”成为主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始重视文化输出的逆差,一方面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另一方面也着力输出自身的优秀文化,加入WTO,举办奥运会,推广孔子学院,建设“一带一路”,等等,都在让世界发现中国,发现东方文化,重新找回中国的文化话语权。
(二)文化输出的方式
文化输出包括了物质层面的文化输出和精神层面的文化输出,物质层面的文化输出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按照文化输出的对象及影响范围,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方式。
一是点对点输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頻繁,既有政府层面的,也有民间团体、组织或个人层面的。这样的方式都有时间的限制,如在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有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日等活动。这样的文化推广力度和范围其实并不太大,而且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影响力有限。此外,中外大学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访,以文学为载体,通过翻译推介中国文化等也是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
二是由点及面输出。此种输出方式比较成功的是孔子学院在全球的推广。从全球范围看,在各大洲都设有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从国家个体来看,孔子学院的发展是由上而下逐步进行的,并不是一蹴而就、遍地开花式的。目前全球140多个国家设有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秉承推广汉语与传播中华文化的宗旨,在全球掀起了学汉语的热潮,让更多国家有了了解中国的渠道。这种方式具有可持续性,并得到双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外学生通过学习汉语,受到中国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有更新的中国印象。此外,中国政府还在一些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作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些方式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成为其他国家或民族较为容易接受的方式。
(三)文化输出的成效
中国在文化上从“拿来”到“走出去”转变的时间并不太长,但是依托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也在努力扭转文化输出的逆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让世界对中国形象有了新的解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是落后、保守、专制等。改革开放后,中国主动打开国门,让世界走近中国,了解中国,并且不断谋求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各国开展贸易合作、对外援助、举办大型赛事或会议、推广孔子学院、建设“一带一路”等,中国从台幕走向台前,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这并不是中国制造能带来的,更多的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全球格局观念等的吸引力,说到底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创造力。
二是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一直是我国发展的弱项,相比发达国家,中国的文化产业总值所占GDP总量的比例很低,与中国经济强国的地位也不符。目前,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良好,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增加,此时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在保持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必须符合国际大众的消费需求。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输出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国内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断学习与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建筑、影视艺术等的融合成为提升产业价值和促进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
三是加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让很多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如快餐、电影、节日等,这些事物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面对外来文化,从猎奇到接受,甚至到崇拜,让很多中国人对自身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产生了文化自卑感。中国文化的输出让更多国人能够走出国门,去了解世界。出现在异国他乡的中国文化,中国流行的科技产品与应用软件成为国外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都让国人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不断增强。
二、符号化困境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文化符号,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文化符号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内涵丰富。文化在输出的过程中,输出国往往会推广最具本国特色的文化,并且以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符号形式展现给输入国。因此,虽然中国文化输出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相比,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才迈出了一小步。国内文化消费需求市场并未得到完全开发,文化产业链不够完整,加之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国文化输出过程中出现了符号化困境。
(一)文化输出符号化困境的具体表现
一是文化符号缺乏内涵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许多璀璨珍宝,如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有《诗经》这样的传世之作,也有孔子这样的大儒,还有引以为傲的四大名著等;戏曲,如京剧、昆曲、黄梅戏等;音乐,如丰富的民歌及古筝、琵琶、编钟等乐器;名胜古迹,如长城、故宫、园林;中医,如中药、针灸、拔罐、刮痧等;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这些由中国这片神奇土地孕育出来的文化在走进他国文化视野时,有些只留下了惊鸿一瞥,而并未真正走进民众心中,甚至会被重新解读。拥有深厚内涵与历史的文化符号,在输出过程中极易成为一个个空壳,让国外民众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有的与他国文化发生抵触或被他国文化重构,这与文化在输出中自我内涵阐释的缺失密不可分。
二是输出方式较为简单机械。文化输出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文化输出不是满足他国民众的猎奇心理或蜻蜓点水式的文化符号推介,而是得到认同,因此文化输出要选择较为恰当的方式。韩剧、日本动漫、美国好莱坞大片、哈利·波特等等都得到了中国观众的追捧,除了制作技术的因素,更是他们对文化的发展有着前瞻性眼光,对文化产业市场先机的把握。反观中国的影视制作,原创性缺乏、跟风严重,如选秀类、真人秀等综艺节目很多都是从国外引进,有些还发生了版权纠纷,可见好的文化创意具有极大的魅力和吸引力。孔子学院虽然发展迅速,但是所带来的文化推广效果却并不明显,仅仅通过每年几次活动的集中展示,如京剧、太极、书法、茶文化、旗袍、剪纸、民族乐器等,而且有些文化在国内也并不为普通民众所了解或喜爱,又怎能深入他国文化?此外,在国外的一些媒体或公共场所硬生生地植入中国元素的文化符号也过于机械,并且效果不明显。真正的文化大国或文化强国并不会将文化以简单机械的方式去获取国外民众的认同,相反,民众所认同的都是与他们自身文化、生活习惯等契合的,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欣然接受我们所传递的文化名片。
三是输出文化古今青黄不接。纵观我们所输出的文化,如长城、孔子、老子、兵马俑、功夫、大熊猫、中华医药、龙、北京故宫、京剧、中国烹饪等文化符号,其中大部分都是古代的文化遗产,缺乏现当代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加之国民对能代表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符号没有形成共同的认识,致使能够输出的现当代文化捉襟见肘。中国年轻一代对古代文化遗产了解与喜爱的人并不多,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外文化不断涌入与冲击,国内又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文化的发掘与创新缓慢,因此,中国输出的传统文化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种一直在消费传统文化的输出方式并不可取,而且从长远来看,也不会得到更多的认同或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文化大国。
(二)文化输出符号化困境的原因
一是语言认知障碍。汉语虽然在全球范围内有众多学习者,但是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汉语学习者们也是有心无力,真正学到中国文化精髓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很多时候中国的文化符号在他国民众心中如同一张白纸,他们可以去填充任何文化内涵。即使是为国外民众所知的长城,也有可能会被认为是战争、抵制、保守等的象征,而不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及和平共存的文化精神。
二是专业人才缺乏。文化输出的关键是文化产业各领域的专业人才。首先,文化的活力来源于专业人才的创新与阐释,尤其是具有国际眼光与影响力的专业人才,如李小龙、成龙,可以说是中国功夫电影的代表性人物。其次,國内文化市场开发不够,文化产业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分布不均,如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处境。最后,同时兼具输入国语言能力和对其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文化专业人才稀缺,使文化输出表面化,缺少深度阐释。这是文化输出符号化困境的现实原因。
三是文化创新不够。美日韩等国的文化之所以能走进中国民众生活,被中国民众认同,并不是因为他们对传统的坚持,而是能在传统中找到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不仅是在科技领域,更是在文化领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则是灵魂的灵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对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创造则是一个民族强大与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因此,文化创新不够是中国文化输出符号化困境的根本原因。
三、文化输出符号化的解困
文化输出的目的并不是让世界对我国的文化符号有印象,而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与他国文化和谐共存,让世界认识中国,发现东方文化的魅力。这既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是对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要突破文化符号化困境,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现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让本国文化走向世界,中国也在加大文化输出力度,自然会与其他国家相互竞争,不仅是争夺本国文化的话语权,也要与输入国的文化竞争,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而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包括各种语言的专业人才、各文化领域的专业人才以及促进文化传播的科技创新人才等。丰富的语言专业人才帮助我们敲开文化输出的大门,充足的文化专业人才储备使文化输出有了更为畅通的渠道。
(二)深入研究他国文化。文化输出不是强迫他国民众接受,也不是同化他国文化,而是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前提下,与他国文化和谐共存,互相促进与发展。每种文化或文明都有非常深厚的政治、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原因,不注重这些因素,文化输出必然会阻隔重重。所以加大对他国文化的研究会更易被接受,同时,在对他国文化的研究中也会促进我国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完善。
(三)多元推进文化输出。文化涵盖的领域极为广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可以互相促进,互为手段,齐头并进。以现代科技手段为载体能很好地推广传统文化。在文化输出的过程中,扩大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面,如教育合作、旅游合作、医疗合作等,加大孔子学院的文化辐射面,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打造文化精品和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等。
(四)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传统文化在国内的影响力不断减弱,在输出的过程中也会缺少说服力。作为历史的宝贵遗产,传统文化取之不尽,但不能拿来就送出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代文化根植于传统文化,其中渗透的文化意识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能使文化输出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也会以更新的理念得到他国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李怀亮.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唐淑宏.试析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效果——以孔子学院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
[3]王岳川.新世纪中国身份与文化输出[J].广东社会科学,2004(03).
[4]王丽雅.中国文化符号在海外传播现状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3(05).
[5]时亚梅.中国文化输出的必要性与对策探析[J].理论观察,2014(04).
[6]王岳川.中西文论互动与文化输出[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6(13).
[7]李昆明,王缅.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杨文琴,男,硕士研究生,任教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外文论与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研究)(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