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宏启
批判性思维意味着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不盲从权威,不唯上不唯书;意味着基于证据和数据得出结论、做出决策,实事求是,不随意不主观;意味着思维过程严谨缜密,推理合乎逻辑,不武断不独断。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科学思维、理性思维,国民具备批判性思维素养是一个社会走向理性社会的关键(参见本专栏2018年4期《走向理性社会:批判性思维为何重要?》一文)。
现代社会是理性社会,是讲道理的社会。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真正的现代化国家,关键是看这个国家的理性化程度。我国社会的理性精神亟待增强。因此,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不只是教育工程,更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社会工程,涉及国民性的改造、国民素质的提升,事关人的现代化的推进,事关社会转型的成功,事关国家现代化的实现。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对于国家与个人的价值。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批判性思维培养对于国家现代化、对于个人尊严的价值。从政府到学校到教师到家长,都要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目标,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相关工作;要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深化细化到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年级,制定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相匹配的具体目标,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培养,并通过评价激励手段强化培养过程与培养效果。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尤其是中学,面临现实的考试压力,往往更重视记忆不重视思维,重视分数不重视能力。实际上,我们不应把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提高考试成绩对立起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升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即归纳推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反思能力、因果论证与解释能力都提升了,那么他的考试成绩会差吗?学生通过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而拉升考试成绩,是一种最聪明、最有效的“提分”路径,最后获得的高分是“绿色分数”,与通过题海战术、加班加点、日夜刷题提升成绩有天壤之别。
第二,通过课程与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许多国家特别是英美等国都明确地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作为政府教育目标,开发相关课程并开展研究,其做法与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效仿欧美国家,独立开设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向学生讲述批判性思维的技能技巧,尽可能系统而详细地介绍这些技能的构成要素、基本属性和运用程序。同时,在各科教学中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把批判性思维教学有机渗透到各学科中去。前者为“独立式”,后者为“镶嵌式”,二者各有长短,有互补之效。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把学生从思维僵化中解放出来。在应试压力下,学生往往陷入“一题一解”、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惯性,缺乏“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发散思维;往往绝对相信所学过的书本知识,缺少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教师需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与学的方式,解放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独特见解,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某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提供教学支持。解放思维就是解放思想,把學生从应试的禁锢中、从标准答案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切忌形式主义。某些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时间短暂,内容肤浅,徒有其表,实效性并不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要有真实性与挑战性,过程要有持续性,这样培养活动才有深度才能收到实效。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就某一个现实问题或者研究专题(如植物生长、污染治理)开展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的研究与学习,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维。这种做法往往卓有成效,因为研究的是真实问题,所以不是纸上谈兵;因为持续时间长,所以有深度;因为是团队合作,所以能相互启发相得益彰。这就是“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或者“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都简称为PBL,是当前国际上比较有效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模式。
第三,通过学校的一切活动,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不只是科学类学科的任务,每个学科都有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任务,也都具有丰富的培养资源。语文、历史、品德、法律、政治等学科内容,都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问题域。各种学生活动包括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以及诸多活动形式如研讨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都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思决定行,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上述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把学生从形形色色的思维惯性中解放出来,成为有独立意识、辨别能力、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让他有一双慧眼,能够识别谎言与欺骗。千千万万这样的个体是现代理性社会的基石,是社会走向成熟不再幼稚与摇摆的保障。
(编辑 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