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呼唤匠心归来

2018-06-20 14:52王胜战
中小学管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书匠巨匠教书

王胜战

曾几何时,人们谈“匠”色变。在教育界,“教书匠”成为一个不是很动听的词汇,甚或带有轻蔑之意。“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成为不少教师的价值共识;“教育家”与“教书匠”成为两个虚假对立的群体。

其实,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误解了“匠”字,冤枉了“教书匠”这一称谓。“匠”字,原本是很体面、很崇高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匠”,指有手艺的人,还指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各个领域的能工巧匠,自古以来就令人羡慕、受人敬重。文学巨匠、艺术巨匠、科学巨匠、思想巨匠、教育巨匠等更成为社会的脊梁和时代的骄傲。“教书”成“匠”,标志着这位教师的专业水平达到了行家里手的高度;“教书”成“巨匠”,更意味着这位教师的教育功夫达到了难望项背的境界。“教书”成“匠”、成“巨匠”何陋之有?

现在,教育领域有一些大家公认的教育名家,他们虽然专攻不同、思想各异、风格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专业品质—“匠心精神”。“匠心精神”是什么?就是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高度专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就是“匠心精神”。

当然,教育名家毕竟人数极少,可学而难至。对广大教师而言,修炼自己的一颗“匠心”,弘扬“匠心精神”,做一个合格、优秀乃至了不起的教师,则是专业发展的必修功课,是一条可学而至的治学修身路径。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说得好:“不当教育家,一辈子做个‘教书匠,你也能成为伟大的老师。”

前些日子,笔者参加了浙江省教研室和省特级教师协会举办的“祝国强老师教育思想研讨会”,被全国优秀教师祝国强老师“教书匠”的事迹深深吸引。祝老师痴情教育、获奖无数、著作等身、桃李遍天下。我忽然发现,祝老师不就是“教书匠也能成为伟大的老师”的典型代表吗?

36年来,祝老师只做了一件事:教书。做中学政治教师的时候,他研究“怎样教书”;做省政治教研员的时候,他在更大的讲台上依然研究“怎样教书”。祝老师专注如一:扎根课堂,将自己的三尺讲台站成了一道风景、一种范式、一方高地。祝老师严谨如一:下“笨功夫”,给研究教材、备课、上课、命题等常规工作,注入了精细与精美,赋予了艺术与神圣。祝老师探索如一:与时俱进,高举“学科味道”的思想旗帜,始终走在浙江省乃至全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头。祝老师读书如一:与书为伴,相信读书的伟大力量,将读书变成自己的存在方式。祝老师大爱如一:爱生如子,无论学生贫富智愚,一律平等对待、民主行事、关爱有加,用灵魂唤醒灵魂。一言以蔽之:36年来,祝老师大爱无声、匠心不息!

几年前,美国“最佳教师”弗兰克·迈考特写过一本书─《教书匠》,荣获素有“新闻界诺贝尔奖”之美誉的“普利策奖”,他本人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教书匠”。在这本名著中,我们没有看到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教书匠”创造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看到的只是他从教30年来一个又一个苦涩与甘甜相伴的教育故事。弗兰克·迈考特的教育故事告诉我们:伟大来自平凡。倘若中国也有“伟大的教书匠”的评选活动,那么我相信,像祝国强那样的教师应该会榜上有名。

深入思考下去,当前中国“伟大的教书匠”这么稀缺,与一部分人小看“教书匠”、不理解“匠心精神”有关,与教育的功利主义有关。在功利主义的诱惑下,“多快好省”成為新时尚,教育得了浮躁病,“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成为一种奢望。一些教师缺乏“面壁十年图破壁”“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匠心精神,像“墙上芦苇”,终究立不住、爬不高、走不远。

教师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国家强。当下,中国的教育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一批教育名家,更需要一大批了不起的“教书匠”。了不起的“教书匠”就是“伟大的教师”,他们是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时代,呼唤“伟大的教师”;教育,呼唤匠心归来!

猜你喜欢
教书匠巨匠教书
父亲宁可的“教书匠”情怀
读书、教书、写书:我的专业发展三部曲
我的教书生涯
纪录片《百年巨匠》历经五载制作完成
终身做个“教书匠”
“教书匠”——郭勇与他的书法之路
不是放马的
县官和教书匠
秀才教书
卢浮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