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波
[摘 要] 随着4G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网络传播媒介推动着“指尖互动时代”的到来。同时,其也在悄悄改变大学舆论的传播生态,给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红色微信”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微时代下,以“红色微信”为代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逐步承担引导大学生手机舆论、培养大学生“三观”的重要责任。通过“红色微信”平台的构建,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网络舆论朝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期目标发展。
[关键词] 红色微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3-0060-02
一 “指尖互动时代”大学生“微生活”的现状及红色微信的诞生
微信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应用不断普及,中国新媒体已经进入“指尖互动时代”。“微生活”“微文化”开始在大学校园弥漫开来,大学生开始从“宅”一族转变为“指尖”一族,“无处不网络,无处不留言,无处不发声”是对当代大学生生活最贴切的描述。微信凭借其强大的功能优势吸引着大学生群体。
伴随着各种复杂网络信息的反复“熏陶”以及网络舆情的反面诱导,大学生的“微意识”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影响正常社交。许多大学生现实生活交际甚少,主要通过网络虚拟空间进行交友。现实的“漠然”与网络“伪装”下所表现的“活跃”两种交友模式的碰撞导致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混乱。另一方面,受网络快餐式信息的影响,大学生懒于思考,思维意识偏向网络化。加之,互联网所传播的各种信息未加筛选,某些信息甚至极端主义色彩浓,真伪难辨,严重干扰大学生的视听,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大学生微生活的现状,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充分发挥“红色微信”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其主動占领和替换大学生的“微时间”和“微平台”,让大学生的移动网络空间更加有序、积极和阳光。
二 “红色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一)奠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基
“红色微信”借助互联网传播的优势,以传播“红色资源”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文明及传播社会正能量方面的独特优势。从而增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意识,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动认同感。总之,“红色微信”为我国高校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旋律地位确立了新方向、打开了新思路。
(二)丰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红色微信”与互联网接轨,互联网信息量庞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再也不局限于书本、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其充足的信息资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另一方面,通过微信平台的数字化处理,实现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有效融合,立体化的感官体验增强了“红色文化”等推送内容的吸引力。“使人们在视觉、听觉中体验红色文化,在图文并茂、声情交融的语境中感知红色经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受到红色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角度转化、传递,能够减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的疲劳效应,为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交流互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反馈机制
“红色微信”公众平台虽然由学生进行管理,但其发布的信息及传达的思想主要还是来自于幕后的教师,也就是说其舆论导向实际操控者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该平台信息浏览、转发、评论的权限是对每一个大学生放开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信息发布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及信息访问者——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双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反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做出必要的调整。提升了高校对学生思想引领的及时性、主动性,从而有效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舆论导向。
(四)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大学“红色微信”公众平台一般属于官方型(学校党政管理部门的微信公众平台)、半官方型(学校监管下学生组织建立的微信公众账号)。 “红色微信”的“官方性”就决定了其主流舆论导向不会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传达也不会有曲解,对大学生网络舆情、思想行为的观察与判断也不会出现偏差。“红色微信”的这一主体优势增强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权威性,大学生更能够、更愿意接受这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 “红色微信”平台发展面临的困难及挑战
(一)平台定位偏离
某些高校所谓的“红色微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正在不断弱化,实际上更多地充当“青春版新闻版客户端”“精简版校园网”“移动版BBS”的功能。校园里发生的逸闻趣事等生活娱乐类信息、校园新闻类资讯和讲座通知类信息等出现频率远远高于励志类的优美文字、时事政治、党政方针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红色微信”原有的“红色、高尚、励志”的特点变得模糊甚至混乱。
(二)推送方式、时间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高校“红色微信”主要采用“文字+图片”的推送方式,微信本身所固有的语言传输、视频播放、超链接转换等多媒体信息传递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得利用,影响“红色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在推送时间上安排也不尽合理,有的选择在上网量小的时间段推送,有的则在同一时段集中推送,难免会造成用户的厌烦情绪。也有的推送频次混乱无规律可循,刚创立的时期处于“活跃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销声匿迹”,而演变成“休眠账号”,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功能。
(三)管理体制落后
绝大部分高校“红色微信”公众平台采用 “多头”管理模式——校党委监督、骨干教师引导、学生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权责不够明确,容易导致管理混乱、信息不对称、不一致。同时,高校缺乏专门的“红色微信”建设、管理团队,必然会使红色微信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偏离轨道。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
多数“红色微信”平台缺乏一定的运转资金以及专门管理与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也是现阶段高校“红色微信”发展缓慢、形式单一的重要原因。高校“红色微信”平台的发展必须不断完善上述保障机制。同时,“一套完善的红色保障机制应包括高校领导下的管理部门、信息技术部门、反馈监控部门等主要部门,并同时设立相应工作奖惩机制及工作能力及思想政治理论考核机制”。
四 “指尖互动时代”科学运用“红色微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注重内容选编,扩展“微”影响
“红色微信”公众平台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大化、最优化,不断扩展其“微”影响,就必须要把内容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第一,保证推送内容的“红色化”。第二,实现推送内容精细化,融入“微生活”。一是要要增强“红色微信”公众平台的吸引力、感染力,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二是以转载为辅,原创为主。三是以学生为本位推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红色信息”,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外在需要,从而增强“红色微信”公众平台的吸引力、感染力。
(二)优化推送方式、把握推送时机,提升“微”效率
高校在运用“红色微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不断优化推送方式,充分利用“红色微信”平台图、文、视、听、超链接等多媒体功能,将枯燥、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立体化、形象化、具体化、动态化、趣味化的方向转化。另外,要提升“红色微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微”效率,平台就必须根据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习惯,寻找合适的推送时机。将那些重要的、关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尽量选择在课间、晚上、周末、节假日等“黄金时间”推送出去,以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从而增加信息的浏览量。同时,把握信息推送的频率和数量也显得非常重要,不顾用户实际需求,一味对其进行“信息轰炸”,就会造成疲劳效应,影响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凝聚“微”力量
“红色微信”专门人才应该主动融入周围的学生圈,和大家打成一片,了解、掌握周围同学的思想、行为动态,从而进行有效的反馈,加强对学生思想、行为引导的及时性。另外,微信平台自带的“摇一摇”“扫一扫”功能正在不断被推广,“红色微信”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被不断边缘化,其话语权也在不断减弱。因此,各高校有必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红色微信”体系,定期对各成员及主要负责人进行相关网络安全、思想政治、党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培训。定期加强各平台负责人之间的沟通,不断地交流经验,促进“红色微信”平台发展壮大,在实现内容和传播形式创新的基础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性。
(四)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营造“建设-管理-保障”“微”体系
“红色微信”平台的建设与日常维护离不开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一方面可以用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也可以用来改善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媒体素养。同时,为了保证“红色微信”正确的舆论导向,高校必须健全“红色微信”队伍的管理机制,高校在给予学生一定的管理权限的同时,还必须处于管理、监督的主体地位。通过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实现“红色微信”管理体系的立体化、专门化,营造一个管理的“微”体系。为了确保平台的高效运行,制度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要制定科学、严整的内部规章制度来规约团队成员。一方面,也要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办法来规范高校“红色微信”的发展态势。使高校“红色微信”平台的建设更加规范合理和成体系,这样才能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杨勋.徐娟.“红色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青年研究,2015(5).
[2]陈俊.网络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
[3]李玉强.新媒体时代红色微信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分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