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抓手,让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更有效

2018-06-20 16:38杨连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空白点桃花源孔乙己

杨连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尤为重要。如何让语文课堂提问更有效呢?我们可以巧用抓手。何为“抓手”呢?“抓手”的原义是指人手可以把持(抓握)的部位。只要把手“抓”在上面,人便有了依托,有了凭借;如果没有“抓手”,某些活动和工作就无法开展。在语文课堂提问时,选好了抓手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那么怎么巧用抓手,让课堂提问变得更有效呢?在此,我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我的体会。

一、巧以“主问题”为抓手

何为“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也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比如在执教《背影》一课时,这篇文章的主旨之一就是突出父爱。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的问题有:文中作者写了几次背影?其中详写了哪次?详写这次背影是一个什么样的背影(主问题)?学生通过通读全文,不难发现共四处写背影,详写了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再次细读该段,通过讨论探究,学生们得出如下答案:(1)这是一个老态龙钟的背影,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2)这是一个努力的背影。“攀”“缩”“微倾”这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翻越月台的过程,写出了父亲竭尽全力,更能体现出他的不易。(3)这是一个落魄的背影。他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祖母死了,他的差使也交卸了,在这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还要为儿子奔波着。(4)这是一个令“我”流下眼泪的背影。“我”被这个背影所感动,因为这里面包含着父亲对我的爱……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在主问题的引导下,慢慢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感悟到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细腻而深刻,真挚而感人。

二、巧以“留白”为抓手

“留白”一词原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同样地,在语文教学中也需要留白。

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都会有许多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就像国画里的留白,给我们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也使文本内部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空白点,运用好这些空白点,那么在引导阅读教学中就可能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仅如此,还因为学生的思维是一个过程,或演绎,或归纳,它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围绕留白进行有效提问,能给学生们留有思考的余地,他们不会浅尝辄止,会充分地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形成多元性的理解,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而不会出现课堂表面热闹非凡,实际却低效的现象。

例如,在执教《桃花源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的结尾合不合理?如果让你写,你会怎样写?然后给了他们5分钟的时间思考。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再阅读和思考,他们知晓桃花源是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之间是和谐相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我进一步发问:作者生活在怎样的社会呢?学生通过之前的预习得知: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学生们本来还纠结于桃花源的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一矛盾问题,他们经过讨论一下子豁然开朗。通过讨论,他们殊途同归,结果不言而喻:文章结尾是合情合理的。在当时的社会,桃花源是不存在的,作者这样的结尾不仅给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且是对黑暗现实的否定,桃花源只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罢了。

围绕留白,巧妙地提问,教学就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少“着墨”多“留白”,能激起学生再创造的热情,能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巧以“矛盾”词、句为抓手

有些文章的词语初看起来觉得很矛盾,其实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我们便可以抓住这些看似矛盾的词语来分析,从而来理解文章的主旨。

例如《孔乙己》中最后一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的“大约”“的确”确实显得很矛盾,到底孔乙己有没有死?其实看似矛盾,实则精妙。以“大约”“的确”为抓手,解决好这个问题,文章的主旨便豁然开朗。我们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联系实际,就会领会到这两个词语的深刻内容。“的确”表示完全肯定,就是说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早晚的事儿。为什么作者要说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事儿呢?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抓住内因和外因来分析。内因即孔乙己的自身原因:他好吃懒做,又不会营生,还有自命不凡的傲气和迂腐的性格,因此他穷困落魄一生。外在原因:他生活在一个等级悬殊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冷漠无情的。两者相结合来看,孔乙己的死是无疑的。“大约”是不确定,不是否认他的死而是不确定他死的具体日期。通过一步步分析,“大约”“的确”的运用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这样的结尾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

有时看似矛盾的地方,还表现在语句上。如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最后却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一般情况,学生很少会注意到这两句的作用。对这两句看似矛盾的句子進行质疑,认真分析会发现表面矛盾的两句话作用很大。在结构上前后照应,内容上是作者由赏花后得到人生感悟再化为了实际行动,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以矛盾词句为抓手来引发质疑,在质疑中深入探究,就会加深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认识。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方式多种多样,要善于运用一些抓手,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猜你喜欢
空白点桃花源孔乙己
走进桃花源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再造“桃花源”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隐匿的桃花源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挖掘文本“空白点”培养学生“想象力”
紧抓三大支点,提升文本解读的实效性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