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义,徐纪平,刘 鹏,蔡 晨,赵笑尘,韩一平*
(1.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全科医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2.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呼吸内科,上海 200433;3.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医教部,上海 200433;4.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上海 200433;5.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特需诊疗科,上海 200433;6.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信息科,上海 200433)
军队医院在“为军服务”上采取许多有效措施如设立军人门诊、军人专窗、定期巡诊等措施,但尚不能从根本上完全解决广大官兵特别是海岛部队官兵的医疗保健问题。海军守礁部队官兵因生活环境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构成一个独特的群体[1]。针对岛礁卫勤保障“瓶颈”,本院开展一系列卫勤研究,拟研发一套部队官兵医疗保健综合服务平台(下文简称“平台”),该平台是集医疗、保健、预防以及自主学习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为此,本院组织相关力量赴岛礁一线实地调研,全面、准确地采集守礁部队官兵的有关数据,收集意见和需求,为设计与构建平台提供依据。
1.1对象随机抽取驻Y岛、Y礁、Z礁、M礁以及某部海军官兵共230人作为调查对象,分为西沙组、南沙组,以及湛江组。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调查问卷226份,其中西沙组50人,南沙组126人,湛江组50人,问卷回收率为98.26%。
1.2方法
1.2.1 调查问卷 在结合文献阅读及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海军守礁部队官兵的实际特点,设计《海军岛礁部队官兵对医疗保健综合服务平台的需求调查》问卷,内容分为一般情况资料调查和对平台需求调查两个部分。
1.2.2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 2016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资料西沙组、南沙组共176名官兵为调查对象,男性169人占96.02%,女性7人占3.98%;90.34%的官兵年龄分布19~39岁;义务兵及士官占85,79%,军官占14.21%; 93.75%的官兵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军龄≤2年的占13.64%,3~5年的占65.34%,6~8年的占14.20%,9~12年的占4.55%,≥13年的占2.27%;在每次使用互联网时间方面,65.91%的官兵<1小时,21.02%的官兵在1~3小时,11.93%的官兵在3~5小时,1.14%的官兵每次使用互联网时间>5小时。
2.2海军守礁部队官兵对平台的需求调查通过对西沙组、南沙组和湛江组海军官兵对平台需求的调查显示(表1),在“是否曾经通过互联网查询医疗健康类信息”方面,湛江组和西沙组均明显高于南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是否使用过医疗保健服务平台”方面,湛江组均高于西沙组和南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发现,三组官兵均认为平台对日常生活中寻医问药很有必要,对野战急救技能训练和提高医疗保健知识很有帮助;三组官兵均认为平台会提供非常有用的服务和信息,而且平台运作高效、在线服务及时,应用流程清晰、操作便捷容易。三组官兵均表示打算使用平台进行日常的医疗信息咨询,以后会使用平台寻找需要的信息和服务,对即将应用的平台很感兴趣,并且认为即将应用的平台能满足战时和平时等大多数情况,能提高医务人员水平能力。此外,与湛江组相比,更多西沙组、南沙组的官兵表示今后会尽可能定期使用平台浏览医疗健康信息(P<0.05)。
岛礁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及经济地位[2]。绝大多数官兵以男性为主,年龄较轻军龄较短,且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教育程度,对医疗保健和健康指导有更准确的认识和更高层次的需求。针对上述情况,通过研究守礁部队卫勤保障工作的现状,有必要开发一套部队官兵医疗保健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岛礁部队在缺少网络信息等实际情况下官兵及家属的医疗保健能力,以及部队医务人员自我学习能力,以全方位、全覆盖地提升整体卫勤保障能力。
表1 海军守礁官兵对部队官兵医疗保健综合服务平台的需求
部队官兵医疗保健综合服务平台是集医疗、保健、预防以及自主学习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本院以服务部队战斗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以广大守礁官兵健康需求和基层医务人员学习需求为牵引,拟将该平台研发包括“为军服务、有问必答”“紧贴部队、用药助手”“野战演练、战救技能”“视频课堂、移动学习”和“自评自测、自主学习”五大模块(图1)。本文通过收集西沙组、南沙组和湛江组海军官兵对该平台的需求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南沙组的官兵未曾通过互联网查询医疗健康类信息,较西沙组和湛江组有显著的差异(P<0.05);同时,海军守礁部队分别只有42%和27.78%的官兵曾经使用过医疗保健服务平台,明显低于湛江组的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上是由于岛礁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主观上一是大部分官兵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仍保留传统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观念,对该平台构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该平台的优势不了解,不能完全理解该平台建设和应用的意义;二是岛礁基层医疗机构条件艰苦,医务人员少、自我学习和继续教育途径较少且积极性不高。这要求在平台的设计和构建的形式上要图文结合,通俗易懂,让使用者更为方便地了解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对疾病的自我认识、自我救治和自我预防;内容上要以常见疾病和军事训练任务的保健康复为主,结合平、战时的特点,结合西、南沙岛礁实际,服务对象更贴近部队官兵,服务内容更贴近部队一线需求,服务条件更贴近部队作战实况;操作流程上直观、简捷,让使用者容易学习、容易理解、容易操作、容易掌握。
图1 部队官兵医疗保健综合服务平台主要模块
尽管岛礁上先后建立二级医院,整体建设配备良好,大部分也都有上级医院医疗队进驻帮带,在某种程度上各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传统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仍存在不全面、不连续等问题[3],与守礁官兵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健康指导和自我学习等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本研究发现,三组调查对象中几乎所有官兵均认为平台对日常生活中寻医问药很有必要,对野战急救技能训练和提高日常医疗保健知识很有帮助;绝大部分官兵认为平台会提供非常有用的服务和信息,而且平台运作很有效率、在线服务及时,应用流程很清晰、容易操作。绝大部分官兵均表示打算使用该平台进行日常的医疗信息咨询,以后会使用该平台寻找需要的医疗信息和服务并且对即将应用的平台很感兴趣,同时也认可即将应用的平台能适合战时和平时等多数情况,能提高医务人员水平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与湛江组相比较,本研究发现更多守礁的官兵表示,今后会尽可能定期使用该平台浏览医疗健康信息(P<0.05)。这不但肯定部队官兵医疗保健综合服务平台在守礁卫勤保障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也体现官兵对该平台需求的迫切性。
通过部队官兵医疗保健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有助于实现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和守礁部队官兵之间医疗保健服务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使海军守礁官兵能更好地获取健康知识、转变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建立健康价值、增进健康能力[4],达到“输血”的效果;同时又能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自我学习能力,起到“造血”的作用,延伸为军服务的内涵。一是完善平台的顶层设计。在海军总部和大学的组织指导下,本院组织医疗、卫勤、卫生管理、信息网络等方面的专家,针对岛礁卫勤保障瓶颈,开展一系列针对性的卫勤研究。对平台模块设计需求进行充分调研论证,规范系统和数据库构建标准[5],整合多种功能和资源,丰富和完善部队相关医疗保健领域的结构体系,有助于解决海军守礁部队官兵以及基层医务人员的实际问题,有效满足平、战时卫勤保障的需求。二是强化平台的院外服务。全方位覆盖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类别的人员,通过该平台有效地提升相关医疗保健知识,提高常见疾病自我救治、日常强身自我保健、寻医问药自我学习等多方面能力。结合岛礁的实际情况,采用网络教学、视频课堂和在线学习等形式[6],尤其突出海战创伤急救各项技能实训操作训练及特定环境下突发疾病救治的能力,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形式彰显“一级预防、二级诊治、三级康复”的医疗保健核心理论,提升“能打赢、能救下、能后送、能治好”等综合能力。三是加强平台的宣传推广。在充分论证、评估、试运行的基础上进行反馈完善,然后按照由点及面的方式逐步推开。依托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的雄厚实力,以与兄弟医院协作交流为契机,组织力量深入一线,加强对平台功能作用的推广,使广大守礁官兵熟悉了解平台操作流程,充分感受到平台的便利与高效。
【参考文献】
[1] 余大勇,张玉亮,吴新文,等.西沙、南沙岛礁部队电子病历的设计与实现[J].海军医学杂志,2004,25(1):17-21.
[2] 田辉荣,罗五金.联勤体制下医院远程医疗系统在南沙诸礁的应用与设想[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12(1):14-15.
[3] 樊晓鸣,贺显建.PACE模式在军队老干部医疗保健网络服务平台中的应用初探[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5,17(3):257.
[4] 黄美红,杨琼.潜艇官兵健康教育知识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2014,35(2):125-126,150.
[5] 王超,白贤龙,王赟.海岛部队建立区域医疗服务信息平台的思考[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4,32(2):155-156.
[6] 任梁,高爱芝,习毓芝.建立部队网络医疗服务平台的探索[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