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茂东
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汇聚之地,士人学子在此研习经典,探求修身治国之道、应举准备之策。大师也多在此讲学论道,阐发自己的学术观点,而且地方书院一般还起着教化一方礼仪道德的作用。 而对联则是书院有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对联的内容主要涉及学术、风俗、修养等方面,意在张扬圣贤公德、启迪生徒、化育人生、倡导其价值观念,在耳濡目染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一副意义深远、文字精工的对联,往往是一座书院的点睛之作。徜徉古代的书院,这样的佳联更是数不胜数。
在明朝有个最著名的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明朝统治阶级曾先后四次毁禁书院,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书院师生宁死不屈。东林书院的对联写道: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
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 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到现在还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 既富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副心怀远大抱负之名联,后被广为传诵,成为许多学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
东林书院的创立,引起的连锁反应,构织了一张紧密的太湖书院网。
虞山书院便是其中著名的一所。 它位于江苏常熟城西北虞山之麓。 原名文学书院,又名学道书院。
元至顺二年(一三三一),邑人曹善诚在常熟城内醋库桥东行春坊内建讲堂、斋舍,始设文学书院。 中祀孔子弟子言偃(子游),至正末毁。 明宣德九年(一四三四),知县郭世南在县学西侧重建,改称学道书院。 寻又圮。 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六四),邑人王叔杲选址虞山山麓改建,恢复旧名为文学书院。万历初毁天下书院,仅存祠。
万历三十四年(一六零六),知县耿橘重修,辟有大门、经正门、富美门、游艺门、乐寿门、学道堂、体圣堂、有本室、讲武厅、射圃
等,更名【虞山书院】,聚众讲学,与东林书院相呼应。有《虞山书院志》刊行于世。天启年间,毁于魏忠贤之禁毁书院之役。
崇祯年间言氏后裔复其地。清康熙、雍正间几修几圮。 惟言子祠、莞尔堂存。 言氏后裔时加葺治,地方官春秋祀之。咸丰年间又毁于兵火,仅存言子祠。
耿橘,河北交河人,长于献县,明万历二十九年进士,三十二年(一六零四年)任常熟知县。 讲求农田水利,主张【高区浚河,低区筑岸】, 治水成绩卓著。 在常熟西北虞山之麓,恢复修建文学书院,后更名为虞山书院,聘请名儒讲学,刊刻《虞山书院志》。
耿橘是著名理学家,曾主讲虞山书院,又精通武艺, 在明代理学家中的确是不多见的文武通才。在他的主持下,虞山书院一时名气大振,文人学士络绎不绝,开创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到现在这里仍是江苏省的著名国学胜地。
在虞山书院里,耿橘留下了不少联作。或是警世、或是诫行、或是劝学。
学求正人心自淑;
教化行风俗斯美。
这是耿橘题写的虞山书院大门联。 此联言简意赅,是书院对联中为数不多的短联之一。这副对联虽然短小,但意义深远。上联中正者,守一而止也。 淑者,善也。 董仲舒《士不遇赋》:【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復不如正心而归一善。 】只要学习、求索的态度端正,理想和抱负远大,人的品性就自然而然善良。 同时,要使所学所求有意义, 就必须沿着正确的目标和道路前进。
下联【教化行风俗斯美】,西汉贾谊对于教化和风俗有这样的阐述: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
也; 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作为一个书院, 所承担的不仅仅是教育的作用,还有教化一方民众的职责。【教化】与【教育】虽仅一字之差,但高明程度却远非教育可比, 它把政教风化、 教育感化、 环境影响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运用起来,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
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潜移默化,其效果要比单纯的教育,深刻而又牢固得多。
何处非天? 眼前正好识认;吾身是理,此外更何寻求。这一副是耿橘题于虞山书院体圣堂的对联。 孔子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是教育界的祖师, 就连皇帝对其也要顶礼膜拜。 大的书院里一般都设有道南祠、 依庸堂、体圣堂、崇贤堂,甚至还有礼圣殿、大成殿,俨然就是一座小孔庙。虞山书院作为当时比较有名气的大书院, 在书院中设置体圣
堂,也是体现了对孔子的尊重。
【何处非天】, 关于对天的解释,在《简易道德经》有所记载: 【常言天,齐究何也? 昊曰: 无题,未知天也,空空旷旷亦天。 】《易· 说卦》: 乾为天。 《礼· 礼运》:天秉阳,垂日星。荀子曰:天无实形,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 邵子曰: 自然之外别无天。天是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 狭义仅指与地相对的天; 广泛意义上的天,即道、太一、大自然、宇宙。天是道德民意的化身,【敬天祭祖】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
在耿橘的眼中,这种广义上的天是无处不在的,他没有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而是觉得【正好
识认】, 这样的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就真真实实地摆在眼前,不偏不倚,有形有态。
说到【吾身是理】, 一般人都听说过【一身是胆】这个词,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 为什么有的人能【一身是胆】,除了勇气外,还有源自心中那份执着的信仰与坚定的信念,因为信念,无惜乎己身,无关乎生命,既然生命可抛,还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吾身是理】,表现耿橘心底那份无私的刚硬。
耿橘坚持着自己认定的【理】,以【理】为准则, 在常熟这块土地上鞠躬尽瘁,以谋福一方为己任,施展了自己平生的抱负。 因为有【理】,耿橘觉得自己是最富足的,他拥有了一方百姓的信任与赞誉,对于一个正直的官员来说, 这才是最好的回报, 除此之外, 还有什么可以值得追求的呢?这足以彰显耿橘对权利的淡泊、对个人修养的看重以及对人间正道的遵循。另外,【是】字的另一层意思,表示的是遵循、认同。至于,这个【是】字在联中的具体含义,就要看读者怎么样去理解了。
圣人就在凡近,只是善脱;
学者无不高明,却要能游。
这是耿橘题虞山书院体圣堂的另一副
对联。 【凡近】一词语出《后汉书· 文苑传下· 边让》: 【使让生在唐虞,则元凯之次,运值仲尼,则颜冉之亚,岂徒俗之凡偶近器已者哉! 】,意指平庸之辈、普通人物。
上联意思就是说, 圣人也在我们这些平常人之中, 但是他能用更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它能够脱离庸俗,不沾染庸俗之气,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礼记· 中庸》中讲: 【博厚所以载物也, 高明所以覆物也。 】《礼记· 中庸》中还提到:【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这里讲到的是【博厚】与【高明】的辩证关系,学者之所以能崇高明睿,是因为他读得书多,接触得东西也多,知识也就愈加渊博深厚。 但是懂的越多,越会认识自己的不足, 更要谦虚地向别人学习,所以必须要【能游】。 这里的【游】,不是游玩, 也不是游学, 而是学问的贯穿通透。
北宋有位学者叫谢良佐, 他曾提到过【脱去凡近,以游高明】一句话,也是讲要
脱离凡俗那些人,去结交有识之士。他有这种谦虚好学的思想是不奇怪的, 他就是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名重当时的【程门四先生】之一,这里有我们很熟悉的一个典故,那就是【程门立雪】。
耿橘在书院写下这副对联, 也是向学士或学子们灌输这样的思想, 告诫大家不
要妄自菲薄,只要能脱离俗气,我们也是圣人; 只要勤问好学,我们也可以成为学者。
耿橘以他渊博的学识、 成熟的思想写就了一批传世不朽的书院对联。 故将耿橘为虞山书院题联列于后,以飨读者。
题大门:
学求正人心自淑;
教化行风俗斯美。
题学道堂:
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
题有本室:
藏心于渊,神不外也;
至诚能化,吾何知焉。
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
日用平常,只要默而识之。
题体圣堂:
耳目不着处;
战兢无息时。
有严有翼非有;
无声无臭非无。
识得时活泼泼地;
拈到手赤洒洒而。
日用非他,常行便为至圣;
羹墙何物,神尧就是吾心。
圣人就在凡近,只是善脱;
学者无不高明,却要能游。
何处非天,眼前正好识认;
吾身是理,此处更何寻求。
悟彻形色埃尘,乃有真得;
打破性天窠臼,方是真闻。
志孔子之志,老安少怀友信;
学孔子之学,命知耳顺心从。
明是明自家,行是行自家,学问只求诸己;
明是自家明,行是自家行,功夫不靠他人。
天下之人五品,吾身之用四节,以节节
品品乃道;
贤者之行三德,圣人之学一贯,以贯贯
德德乃天。
题经正门:
埋头尚识为轮意;
举目常新破卷心。
题富美门:
富贵尊荣一性中,富期至矣;
美大圣神超世外,美何加焉。
宫墙东鲁耸千寻,此中须另有世界;
门户三吴辟一径,这里莫错过路头。
题游艺门:
道德仁为艺之体,明了道德仁即明了艺;
志据依为游之用,不能志据依必不能游。
题乐寿门:
合体处,山非山水非水,乾坤都归这里;
呈效处,山是山水是水,这里放出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