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园山水画作品中树木山石云水及点景笔法特征

2018-06-19 06:29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云水山石笔法

王 鹏

(天水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黄秋园先生是20世纪中国画坛借古开今的山水画大师,是近现代中国传统山水画派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生涯颇具传奇色彩,生前寂寞守道,身后名声大噪。他在绘画艺术修养方面学识深厚,创作以山水画最为精湛。黄秋园一生都在致力于对传统山水画的实践与开拓,他的山水画作品在汲取传统山水画技法精髓的同时,加以自我融合与创新,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笔法特征。黄秋园山水画作品在树木、山石、云水及点景上有着多种表现形式,其笔法特征使多数作品呈现出山峦沉郁、意境幽深、气象万千,笔墨淋漓润泽、浑厚华滋的特点。

笔者认为,形成黄秋园这种“墨汁挥洒任吾意,浓皴大点纷纵横”艺术绘画风格,最重要的因素离不开他对山水画中基本构成元素——山石、树木、云水、点景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这些元素独特的笔法表现。山水画中的笔法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具有一定的辩证原理,也可以说笔法理论实际上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入笔于纸或呈现苍茫刚硬、润弱轻柔,或呈现干枯若枝、润雨含春。黄秋园先生的山水画中所体现的独具特色的笔法,基本上是以墨线和墨点构成,其中更为突出的便是他笔下的线,交错复杂,对山石、树木的勾勒富有转折,起笔收笔回旋曲直、运用自如,其线圆浑而富有弹力,胸有成竹,一气呵成。从黄秋园山水画中对笔法的运用可以看出,他巧妙地变通了二石之法,在苍浑的干笔中求丰富,用笔之变又促成了用墨之变,丰富了墨的层次,从而形成了笔墨浑融,笔不阻墨,墨不挡笔,更显淋漓润泽、浑厚华滋的笔法特征。黄秋园运笔笔力雄厚、圆劲,讲究沉重有力之美感,以满幅构图居多,使画面呈现出繁密而又错综的线条,密而不乱、繁而不杂,正是这些变化多端的笔法表现带给了观赏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将大自然山林泉水所体现出的万象生机用艺术语言呈现在观赏者面前。对黄秋园山水画笔法特征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了解我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技巧,还能帮助我们发现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时代需求的绘画元素,推动新时期山水画的创新发展。本文拟对黄秋园山水画作品中树木、山石、云水及点景笔法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一、黄秋园山水画中树木的笔法特征

黄秋园山水画中树木的笔法特征主要体现在他对线条的熟练运用方面。线条是画家在运笔时所遗留下的运行痕迹,不同的运笔方式在虚实、轻重、曲直、粗细、缓急、枯润等方面所产生的视觉感受是不一样的,运笔过程中速度的快慢、画笔的提按以及笔锋的转变等都会影响到线条的最终视觉效果。黄秋园山水画中对树木的笔法表现具有他独到的个性,他在充分了解毛笔、水墨以及宣纸特性的基础舍弃了光影等外部因素对画作的影响,把注意力放在了树木本身结构特征的表现方面。[1]绘画是艺术,也就不同于自然科学生物挂图,不管是逼真的树,或者是概括的树,都是根据主题需要而确定表现形式。俗话说:“山不问树。”[2]这并不是说画树可以不忠实于对象,不师造化,而是说画树不要受对象的自然形态所束缚,这样就可以画出不同树木的特征和气质来。树木多种多样,有枯树、柳树、松树、灌木或丛林等等。在黄秋园的山水画作品中,对树木的领悟和笔法表现是非常有特色的,他将鹿角枝树木、蟹爪枝树木和介子点树木任意安排放置在山石之中,树木交错穿插,无论树的体积大小都显得井井有条,把现实中所看到的丛林表现得淋漓尽致。树根不仅是自然生长现象,也是自然的奇趣。从生理上讲,凡是生长在肥沃土地上的,树很少有露根现象,而在石头上生长的树多数必露根,树根对全树来说极其重要,树干、树叶的重量都要靠它来支撑,所以黄秋园先生对树根的笔法表现也颇有特点,树根多数暴露在山石之外,紧实有力,多用中锋勾勒,转折处稳重有力,使树根牢牢抓住山石,浑然一体,老树被表现得遒劲沧桑,幼树则生机勃勃。树木节疤随笔墨自然生发而成,整个树丛一气呵成,繁茂错杂而不乱。

如图1《秋山幽行图》,横126厘米,纵128厘米,创作于1976年,中国美术馆藏。这幅画中,黄秋园在主体树的笔法表现上有刚有柔,刚表现的是老枝,柔是对新枝的表现,笔法多变,轻重多变,行笔中提摁顿挫,笔尖挑刎、飘逸。树木布置疏密有致,聚散结合。在主干弯曲的情况下其笔法特征表现为幼树枝干画的直挺,而老枝干增加了弯曲。黄秋园的笔法特征同时也体现在了粗笔重墨介子点树木与细笔淡墨介子点树木前后交错,虚实呼应,淡笔介子点树木后又配以重墨蟹爪枝树木,而粗笔重墨的介子点树木又与后面的鹿角枝树木左右呼应。这既符合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又能看出黄秋园先生的主观处理。中景处的杂树笔法特征表现为随意勾画而出,有浓有淡。从整个画面来看,黄秋园通过自己对树木结构的理解以及独到的笔法表现形式使画面中这些树木远望浑然一体,近观有前有后,错落有致,郁郁葱葱,丰润繁茂。

图1 黄秋园《秋山幽行图》局部之画树笔法示例

二、黄秋园山水画中山石的笔法特征

黄秋园山水画作品中对山石的笔法刻画也独具特色,其笔法特征主要体现在对山石特征的处理上,线条密集,穿插交错,对山石底部以多线表现,线条曲直婉转,山石顶部则留白或稍带短线,线的上面又轻浮皴擦,在山石相傍交界处又加以点苔,点子的位置、形状、墨色、轻重都富有变化。众所周知,山石的画法主要用勾、擦、皴三种笔法组成。其中每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黄秋园主张画山先画石,一般从石块内部用墨线连绵向外勾勒出轮廓,而后用中锋予以皴点,再后用侧锋皴擦点染。石头的阳面少染或不染,留出空白;阴处则应擦染厚密一些,再阴处则擦染更甚,这样石头的质感与体感便会跃然于纸上。为了使山石浑融一体,避免用笔的单调性,他往往将点布置在这些线的边缘或线上,这样既避免了单一线条的过于刻露,又使画面自然而然有一种含蓄美、内秀美。而且,这些点线交互穿插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又使画面形成了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黄秋园画山石的独特笔法主要在用笔上,勾以中锋为主,行笔中穿插交错、疏密聚散,线条也有长有短、有曲有直,有时也用到侧锋和散锋,这时墨稍微干一些,更多见的则是和皴结合使用,笔法注重行笔时速度的快慢、腕力的轻重,有起有伏。我们在观察其作品时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多见笔触,后者少见笔触,但后者是对前者的一个补充,彼此间交替进行,使整个山石更加宏厚沉重。黄秋园山水画中的山石结构多以披麻、折带、形态各具的点交互使用,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笔法特征,充分表达了自然山川的雄奇多变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正是黄秋园先生对山石笔法的表现以及他对笔法的掌控使作品中整个山石互相对比却又互相呼应,体现出了石与石之间的疏密、聚散,真实地反映出了客观物象。

黄秋园山水画对山石的笔法表现使观赏者在观赏其作品时,既被画面淋漓尽致、一气呵成的笔墨所感动,又被穷奇自然的丘壑所震撼,作品中的笔墨与丘壑相辅相成,虽不着意于空间纵深感的传达,但却能给人以雄深幽邃之感,使画面达到浑然如一、和谐圆融的境地。

图2 黄秋园《春山图》之山石笔法示例

如图2《春山图》,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点线造型的结合,观之漫山遍野带雨含烟、含辉不尽,淡淡的墨线加以重墨点苔,干柴似的墨线又以湿润的墨点辅助,结构上层次分明,让人难以判断其笔法的起笔或落笔。正是由于黄秋园对山石以点带面、以面概点、千笔万点、层层积染的笔法,很好地利用了传统的造型手法,才能使呈现在观者眼前的山石令人回味无穷、产生共鸣。黄秋园先生赋予了传统笔法造型以新的内涵,成为其作品独到的笔法特征,如图中的“鬼脸皴”也被黄秋园描摹得出神入化,设色如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可以看出其笔法、笔墨功底,恰到好处地再现了丘壑的地境形象,又不失为笔墨与丘壑相对的美感,可谓笔景兼夺、妙趣横生。[3]

三、黄秋园山水画中云水的笔法特征

中国山水画描绘云烟,是东方艺术领域中独特绘画形式的特殊需要。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烟云可以增加画面的灵动感起到处理画面虚实作用,借烟云的空白可衬托山的高远和深远景色的空间关系。传统的中国山水画除雨雪景和早晚夜景有染天染水的必要之外,一般是不染天不染水的。水无定形,但水是活体,它随地势条件的变化而姿态颇多,计有江、河、湖、海、池塘、小溪、流泉、瀑布、水口、波涛、涟漪、流水、静水等等。因此,水的流动也是各式各样的。画最怕闷,有水则活,通过水来衬托山石的静,从而形成统一。

黄秋园先生山水画作品中对云水的笔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时他在同一幅作品中对云水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如图3中云水的笔法特征多变而流畅,曲曲折折,在瀑布口用相对长而平顺的线条去表现,给人感觉水流直下,流速较快,而到潭水处由于地形对水的影响,运用了短而急促的线条交错排列,流水之势一眼便可以看清,此时的水流也相对较缓,有些地方用淡墨稍加渲染从而增强水的质感,给人以流水潺潺之感。

图3 黄秋园《秋山游居》之云水笔法示例

而在图4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表现云水但其表现的笔法特征却有不同,潭水直接大胆留白,水和岸交接之处用淡墨点苔,表现出了山石由于水的常年冲刷变得光滑长满苔草,水的远处与天相接,云水相连,给人一种悠远、浩荡的感觉。

黄秋园巧妙地抓住了云水的笔法特征中的常理,其山水画中对云的表现多为留白,不采用反复渲染的方法,而是通过深浅笔墨直接将白云留出,完美地表现出了云的立体感、空间感和体积厚度。黄秋园画云水的笔法体现了常形者与无常形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所谓无常形而有常理。

四、黄秋园山水画中点景的笔法特征

图4 黄秋园《清风山云》之云水笔法示例

点景,即用点缀的方法来装饰景色而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传统山水画中的点景虽然在画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对营造作品的意境却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承载着画家自身的审美理想、审美追求、审美情趣。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下》中写道:“其下养苔如针,点以小石,谓之花树点景。”[4]其中包括小桥、花草、人物、船舶、草屋等等。黄秋园点景的笔法要求是在画面中虽占面积不大,用笔也不多,却能点出画中要意,有点睛的效果,为美妙多姿的山水画锦上添花,既活跃了意境所带来的气氛,又体现了整个画面的活力。黄秋园山水画中的点景笔法特征巧妙地承载了他对祖国山河的强烈情感,同时也传达出其独特的意境经营和多变的表现技巧,完美地表现出了山水画“师造化,得心源”的艺术构思,营造出山水画应有的诗韵。

如图5中,黄秋园对点景的笔法刻画更是细致入微,右下角有木桥搭于两石之间,老人手握拐杖踏桥而过,泉水之声如乐曲般环绕于耳边,穿过树林在不远处有石台相应,随之而上有院落,木草围墙之中有好友相候,酌酒、吟诗、作画,使人浮想联翩。远处也有人家,云雾缭绕使之若隐若现,错落有致。整幅画气韵回旋,使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其点景的笔法特征主要为中锋用笔,线条饱满有力,提摁明确,以淡墨勾勒,稍加醒笔,使人难以辨认是否出自重笔,充分发挥了毛笔的特性。从这幅画作可以看出黄秋园先生对点景的应用可概括成三点,其一,点明主题;其二,调节构图;其三,衬托意境。这种笔法的运用实为东方绘画艺术用笔之上乘,使人不得不佩服他对山水画点景笔法要求的领悟。

图5 黄秋园《秋山游居》之点景笔法示例

五、结束语

黄秋园山水画作品在树木、山石、云水及点景上有着多种表现形式,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笔法特征,作品艺术风格雄奇朴茂、沉郁苍秀,取得了非凡的成绩。[5]黄秋园在刻画树干时,常常将树干勾画为两条双勾线,再在两线间画些似鱼麟的片状物,中间留出空白,在树干的某些部位巧妙地画些节疤以突显树木的生动个性;刻画树叶的笔法则多使用点簇法,用正锋、钝锋、侧锋或刀笔点簇出树叶形态。黄秋园的这些画树笔法使笔下的树干圆劲挺健,表现出老树毛辣苍劲的质感,点画出了树的“精气神”,从枝到干一气呵成,不拘于陈法。黄秋园刻画山石时,以轮廓线的曲折表达生动的山石气势。其笔法形态稳定,行笔力求沉厚,累积墨色,以分出山石的块面、体积。且多以侧锋行笔画石,成瘦削峻险的形态,以凸显出石骨崚嶒的气势。线条交搭蜿蜒,相互呼应,既伸展又曲折,笔势上轻下重,表现光的阴暗,既不刻板,又不紊乱,生动地沿着边际轮廓线弧形皴擦,交叉行笔,使整个山石“骨肉”匀整,刚柔相济,最终形成山形大小虽异,而气脉相连的笔法特点。黄秋园对烟云的刻画笔法也是有独到见解的,在其笔下勾勒出的细线流畅婉转、笔墨颜色浅入浅出,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烟云流水的自然感。运笔多取清、淡墨,轻盈地行笔,在转折处加以圆润流畅的线条表现进行过渡。在云水交界处预先留出了空白区域,然后以细线勾勒出云水整体的形状,再从中细分,以波浪状的线条填充微妙地表现微风吹拂下的水面或清晨山间的云海。云和水在山水画中起透气、调节画面和疏密松紧的作用,是与山水树木等其他因素相辅相成的,有时候不画水是水,不画云而成云,而这种留白的表现方式在其部分作品中也有所体现。[6]黄秋园点景笔法的特点是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适度的概括、夸张,使之生动自然,突出主题,富于情趣。黄秋园先生的点景题材大多源于生活中最典型、最生动的细节形象,经过“细线糙笔”的笔法形式提炼加工,再用适宜的笔法表现形式融入到山水画面中,使不同作品中的点景丰富多样、各具形色,增加作品的感染力,使画面丰富生动,主题突出。正是黄秋园先生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总结的山水画树、石、水、景的笔法理论及丰富精微的笔法特征,构架了黄秋园山水画山峦沉郁、浑厚苍茫、入古出新的艺术风格。[7]这些独特的笔法特征是构成黄秋园山水画风格独具,艺术形式标新立异的重要因素。

[1]王新伟.黄秋园绘画的中国文化剖析[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4,(3).

[2]李映铨.中国山水画技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7.

[3]张白露.试论黄秋园的山水画艺术[J].平原大学学报,2012,(3).

[4]周汝谦.中国山水画谱[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66.

[5]安方方.黄秋园山水画笔墨符号特征研究[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11.

[6]曲冠杰.黄秋园山水画谱[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101.

[7]冯保华,马华昌.论黄秋园山水画中的点与线[J].美与时代,2009(12).

猜你喜欢
云水山石笔法
宽骚云水恋歌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品读
云水禅心、玉振金声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几多笔法写思情
云水谣
全山石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在云水谣收笼一个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