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荣荣,赵兴元
(天水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狭长高平地,地处合黎山以南,祁连山以北,乌鞘岭以西。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河西走廊”。又因在甘肃境内,亦称甘肃走廊。”[1]行政区划上包括甘肃省的河西五市: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金昌、酒泉(肃州)和嘉峪关,民族有汉、蒙古、藏、裕固、哈萨克、回、满等。河西走廊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其中河西宝卷、裕固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天祝藏族华瑞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近年来,河西走廊围绕做好敦煌旅游这篇大文章,旗帜鲜明打响“敦煌牌”,着力打造“敦煌”金字招牌,使之成为丝绸之路的旅游胜地和全省旅游快速发展的缩影。“2017年,敦煌全年接待游客达到901万人次,同比增长12.3%;实现旅游收入92.8亿元,同比增长18.3%.”[2]在民间音乐文化旅游方面,成功打造了《又见敦煌》《敦煌盛典》等一批蜚声国内外的大型实景演艺项目。但是,除敦煌以外的其它市县关于民间音乐文化旅游方面发展缓慢,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更好地推动河西走廊地区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提升和丰富民间音乐文化体验在旅游产业开发中的应用。
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产业化是提升和丰富旅游文化体验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又是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有效保障。要研究河西走廊民间音乐文化旅游演艺资源的现状,就要对该地区的旅游演艺资源进行分类,以便进行调查统计。河西民间音乐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舞蹈、戏曲音乐5个类别(见表1)。统计数据显示,河西走廊民间音乐资源共24项,以演唱为主的11项,以器乐(含佛教音乐的曲牌吹奏)为主的4项,民间歌舞9项。
河西走廊民间音乐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是传承现状岌岌可危,演出模式单一,透露出该地区民间音乐文化作为旅游文化产业来讲,重视程度不够、开发力度不足。然而,近年来河西地区大型演艺项目有所发展,但是民俗类演艺产品较少,代表性剧目以敦煌题材居多,产品层次单一,特色民间音乐文化旅游产品短缺,制约民间音乐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见表2)。
河西走廊独具区域特色的丝路文化、长城文化、民族文化、航天文化、敦煌文化、红色文化等,是中国文化资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区域。目前河西五市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发,但除了敦煌飞天音乐文化,其它民间音乐文化旅游资源都没有形成对游客的绝对吸引力,甚至在许多旅游业界人士看来,这种不均衡的发展,让人们对河西走廊音乐的认识有了“以点带面”的偏差,误认为河西走廊民间音乐文化就是敦煌舞。事实上,武威、金昌等地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民间音乐文化旅游资源。究其原因,是河西走廊各市县在“各自为政”等短板的制约下,其余市县的民间音乐文化旅游演艺市场的发展没有跟上“敦煌”这一龙头产业的步伐,导致了各地民间音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为除敦煌之外各地旅游资源闲置,旅游演艺产品层次单一、缺乏特色旅游景点、缺乏集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交融的旅游演艺精品。在敦煌,大型民间音乐文化演艺项目共有7个,目前常态化演出的有3个剧目,而河西其他地区基本都没有形成这种大型民间音乐剧目并进行常态化旅游演出的机制,仍面临着一个游兵散勇的局面。少数民族音乐方面,虽然近两年由于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运作,成功打造了裕固族的“萨尔组合”,并将裕固族民歌推向国内外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一些开发较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相比较,知名度还是不高。
表1 河西走廊民间音乐文化旅游资源分类统计一览表
表2 河西走廊民间音乐文化旅游资源分类统计一览表
在河西走廊旅游演艺市场消费中,外来游客是旅游演艺消费的主力军,当地居民很少进剧场观看以本地民间音乐文化编创的剧目演出,他们缺乏对本地民间音乐文化演艺的感知程度以及鉴赏消费的理念。在消费习惯方面,当地居民基本习惯于赠票入场。而票价过高,也是制约本地人走进剧场观看演出的一个原因;另外,河西走廊旅游市场旺季、淡季界线十分明显,影响着民间音乐文化旅游资源长期开发利用,导致了旅游演艺消费市场的不稳定。
旅游音乐,是指能感知地域文化的民间音乐作品,用以丰富人们旅游过程中的精神需求。河西走廊的旅游音乐在过去的旅游开发中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形成对标志性的旅游音乐加以推广和宣传的机制。一个旅游地有标志自己特色的旅游音乐,其实是运用旅游音乐向人们展示当地旅游的独特魅力,这种广告效应一旦流传开来,宣传效果非常明显。“优秀的旅游音乐能够穿越时空,通过媒体向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扩散它的影响力,”[3]“1998年9月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在北京太庙演出,这部由外国人写的中国歌剧一经推出,其中的那首《茉莉花》便风靡全球,这场演出直接引起了海外旅游人数的激增。”[4]直至现在,《茉莉花》在外国游客当中也是最广为熟知的代表中国地域文化的音乐作品之一;还有美国现代旅游歌曲《MIAMI》的推出,给迈阿密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另外国内的音乐作品例如《我们新疆好地方》《牧歌》《呼伦贝尔大草原》等都是旅游音乐的佳作,为当地旅游业的开发起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移动互联网的合理运用,形成“音乐+科技+互联网”,将致力于垂直整合音乐产业价值链,颠覆传统音乐产业模式。国外早在2008年就开始了互联网直播演唱会的尝试。比如,早前雅虎宣布收购的流视频初创公司EvntLive,就是一家向网络用户提供音乐会实况转播节目的视频服务商;2011年上线的美国在线音乐平台Stageit,是一个帮助歌手安排网络独家现场直播、售票以及在FaceBook分享活动的网站,线上的费用是门票销售收入的40%,平均在3美元以下;还有2014年国内歌手汪峰与乐视网合作,打造《风暴来临》付费直播演唱会,4.8万人购买线上演唱会直播门票,1.6万人付费点播回放,电子门票收入近200万元;2016年11月到12月,歌手苏打绿的巡回演唱会首次通过互联网腾讯音乐实现全部场次的同步直播。整个过程腾讯音乐一手包办票务、现场演出、线上直播等所有环节,五个城市九场演唱会,线上累计观看人数3000多万人等等。近年来河西走廊为发展旅游经济,打造了以“敦煌”为主题的系列大型演艺、还先后举办了一些音乐节会,但是在组织线上营销线上购买带动线下经营和线下消费方面意识缺乏,在互联网的运用方面停滞不前。
旅游演艺开发模式是指依托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将其打造成具有旅游吸引力和开发价值的差异化旅游演艺产品,以吸引旅游者观看和传承民间音乐文化为目的,在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或其他场所上演的各种文化表演、文化节目、仪式、观赏性文化活动等。
由表3可以看出,增设抗震墙后结构的延性系数略有降低,但仍在3以上,满足延性破坏的要求.从结构的耗能能力可以看出,增设的抗震墙在荷载作用下发生损伤,结构的耗能能力显著提高.同时可得,当抗震墙布置为柱边墙,抗震墙不参与承受竖向荷载时,滞回环的面积最大,墙体的损伤也就更严重,抗震性能也更高.
1.打造各类音乐节
河西走廊民间音乐作为旅游资源,对国内外游客产生吸引力的有很多,近年来河西走廊先后举办了一些音乐节会,如以“生命”为主题的首届玄奘之路瓜州戈壁音乐节、“追忆革命岁月·传承红色文化”红色音乐节、“敦煌号飞天火车音乐节”、以“关照”为主题的“首届丝绸之路国际音乐节”等。其中投资最大、影响最广泛的的应该数“首届丝绸之路国际音乐节”,但是,这届音乐节会基本都是以国内外的流行歌手以及乐队参与为主,比如国内的崔健乐队、唐朝乐队、赵牧阳乐队等国内音乐人,还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乐队登场,比如Tigrahaud乐队(哈萨克斯坦民族摇滚乐队)、GaGagash(阿塞拜疆电子音乐人)、Argymak乐队(俄罗斯摇滚乐队)、MANZANA(芬兰女声摇滚乐队)等国际艺术家及团体,其中民间音乐文化相对较少。“敦煌号飞天火车音乐节”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受到的好评如潮,大漠戈壁,丝绸古道,优美的歌声与隆隆的火车声交相呼应,列车车厢被打造成了一个移动音乐现场,列车上所有游客都欣赏到了一场别出心裁的火车音乐节,所表演的都是特色鲜明的河西民间音乐文化,这是将河西走廊民间音乐旅游和丝路文化无缝融合,创造丝绸之路旅游的典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音乐节是民间音乐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一种产业表现形式,对吸引游客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但同时要注意的是,音乐节的举办需要更规范、专业地去呈现音乐节理念,提升音乐节的专业属性,不断放大节会效应,而不仅仅是把音乐节作为一个旅游的噱头,这样才能使音乐节走得更长远,也才能真正把节会办出特色、办出成效,实现以节促销、以节促游的目标。
2.普及乡村音乐表演
乡村音乐表演一般是由地道的民间艺人组成的业余艺术团在村镇景区表演的具有原生态乡村音乐的形式,也有专业团体在政府组织的活动中进行表演,它以原生自然式开发为主,提升改造为辅,尽可能维持原汁原味的感觉。裕固族民俗文化村、阿克塞哈萨克族民族风情园、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等旅游景区的民间艺人们从事的就是这一形式。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乌兰牧骑在首届“丝绸之路那达慕”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完成100多人的萨吾尔登广场舞,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欢迎。
3.服务于景点的民间音乐艺人
还有一种对传承民间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形式,是游走于各个旅游景点的民间音乐表演团队。例如从牧区脱颖而出登上中央电视台,为人熟知的民间自发组织团队“萨尔组合”,他们的作品一直保持着民族与流行、原始与潮流等特点、将现代说唱流行音乐融入裕固族传统民歌并搬上舞台。在他们走上央视舞台之前,他们主要靠在河西走廊各个景区为外地的游客表演民间歌曲为生。现在,他们还时常参加一些由政府组织的音乐旅游活动。“萨尔组合”的成功运作从民间音乐的延展、民间音乐的多样化、精品制作、信息国际化、市场化运为河西走廊民间音乐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4.开发传统庙会中的音乐文化资源
5.举办大型民间音乐文化演艺
大型民间音乐文化演艺是民间音乐文化产业化的主要形式。近年来随着河西走廊大力重视发展敦煌的旅游业,不断深入开发游客项目,游客到了敦煌,除了游景点、逛夜市,看演出成为大多数人都会去体验的一个项目。由于敦煌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文化地位,敦煌给予了艺术家们巨大的构思和创作空间。例如有民族风情展示型的《丝路花雨》和《敦煌神女》、有大型沙漠实景演出《敦煌盛典》、也有文化遗产演绎型的《又见敦煌》和《极乐敦煌》等。近几年,随着《敦煌盛典》《又见敦煌》《丝路花雨》等剧目陆续在敦煌实现常态化演出,大大提升了敦煌旅游的可驻足性和可消费性。常态化演出,对丰富景区及旅游地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地品牌形象、完善旅游产品种类、满足旅游者多元文化需求以及提高地方经济与社会效益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有了敦煌的成功经验,今后河西走廊应该重点打造丝路系列、民俗系列等民间音乐文化实景演艺项目,力争在河西走廊热点景区实现驻场演出常态化。
建立健全良性运作的民间音乐文化旅游演艺产业,使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产业能够做到双重可持续发展机制,是河西走廊地区保护传承民间音乐以及提高旅游收入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深挖资源,打造旅游演艺精品
旅游演艺精品是民间音乐文化产业面向旅游市场的最终呈现形式,“高质量的演艺产品是保证旅游者获得高品质服务体验质量以及激发其重复消费的关键要素。”[5]建设特色旅游演艺项目要从统筹旅游发展规划入手,对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开发的宏观架构应该与民俗风情、历史遗迹、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协调配置、相互支撑;一是要加大民间音乐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力度,使之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挖掘和开发相一致;二是在旅游演艺产品开发过程中,更多融入当地历史文化元素,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三是要着眼于发挥敦煌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这三大文化资源优势,紧跟“敦煌”演艺系列这一龙头产业的步伐,并着力打造优势互补、产品差异化和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旅游演艺项目,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2.培养人才,提升文化管理水平
重视发挥专家学者和旅游人才的作用是民间音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民间音乐的研究、民间音乐旅游项目的策划和操作需要人才;旅游文化产业的研究、策划建构、操作管理需要人才;同时在政策策略、规章制度的制定、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资源的挖掘和开发中人才更是支撑性的因素。学校的相关专业培训以及相关研究院所是业内人才的主要来源地,因此,由政校企三方联合举办,或者由企业家投资承办,学校或研究院所参与其中的产业模式以及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和企业内人才以带动本土旅游经营理念、商业模式和企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模式,应该是未来旅游演艺产业发展的方向。
3.扩大内需,制定惠民文化政策
释放当地市民的文化消费潜力,刺激人们的文化生活消费方式,以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活动为导向,不断引导市民文化消费习惯;建立文化惠民消费线上支付平台,以实施优惠演出票价方式向市民提供精品剧目演艺惠民政策;将旅游演艺文化的先进理念和运行规律普及到百姓的脑海,提高百姓对当地音乐文化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增加本地居民对旅游演艺的消费。
4.政策引领,注重对外宣传交流
2018年,河西走廊提出打造“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的旅游形象品牌,引起了国内外游客较高的关注度。俗话说“丝路十分美,九分在河西”,应该抢占制高点,加大国内外宣传力度、扩展国际音乐文化交流。如2017年初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大梦敦煌》赴德交流巡回演出,也是为了尽可能让更多的德国观众接触中国文化,了解敦煌文化,让经典的艺术作品成为两国民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但如何在音乐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进行民间音乐文化产品的商业化运作,是我们需要格外思考的问题。
另外,可在河西走廊搭建专业音乐推广平台,全面推进当地音乐文化产品的开发推介。如将雅尼为纪录片《河西走廊》创作的音乐《河西走廊之梦》作为旅游音乐进行广泛推广宣传。音乐是无国界的,雅尼通过各种乐器演奏出了一种他心目里的河西走廊,同时他的音乐也引起了世代居住在河西走廊上人的共鸣,是一首优秀的旅游音乐作品;还可以建立景区背景音乐系统,让游客所到之处都有美妙的音乐伴随,将旅游音乐与旅游的各要素有机结合,增强旅游质量,加大民间音乐宣传的力度和广度。
互联网是旅游演艺产业变革的一个助推力量,而“现场演出+付费直播”的运作方式是将旅游演艺这块“音乐蛋糕”变大的一个互联网利器。随着河西走廊旅游演艺市场总量不断增加,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用“互联网+音乐+科技”的产业思维来构建与完善旅游演艺生态结构成为我们探索的重点。
首先,传统的旅游演艺仅是以线下票房为营收来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科技的力量搭建一个音乐产业链,通过互联网平台让更多用户参与其中,在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支持下锁定和吸引更多无法到达演出现场的目标消费人群,得到更好的用户体验,从而创造价值增量。
其次,虽然“现场演出+付费直播”能够给旅游演艺带来更多的收入和关注度,但是就算是直播团队再出色,音乐节或者旅游演艺现场气氛都不能通过直播团队完全呈现出来,通过视频直播来为用户“略微剧透”一些演出实况,反而能够促使不少旅游者更愿意买票到现场去感受气氛,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当然,这一大前提是旅游演艺本身质量要过关,否则在高清镜头之下,反而会露怯。
第三,线上直播这种时下最流行的营销方式对旅游演艺当地的旅游资源宣传推广的效力不容小觑。未来的互联网必将给传统旅游演艺行业带来突破,而“现场演出+付费直播”的运作方式能否成为一种行业模式,关键还在于是否能够找到可持续且可供推广的稳定的商业模式,这其中的成本压力分摊和风险补偿是今后旅游演艺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民间音乐文化旅游产业是地域文化特质和地域生活情怀的集中体现,因此将民间音乐融入到休闲度假旅游,融入到乡村休闲之中,是文化的回归,更是民间音乐价值的回归。当前,河西走廊的旅游正在迅速转型,将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学习借鉴外省发展民间音乐文化旅游的经验,充分发掘自身民间音乐文化旅游的优秀资源,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人文底蕴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旅游演艺产品,建立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旅游演艺产业素质,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创造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局面。
[1]http://tv.people.com.cn/GB/14645/25059/169567/10091062.html.
[2]http://lyj.funhusnh.hob.cn/gong zuo dongtai/20180117/09 3604917069de.htm
[3]崔延南.旅游文化新视野[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4]马艳霞旅游音乐及其在旅游开发与规划中的应用初探[J].重庆: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3).
[5]刘廷新,李红兵.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和启示[J].四川戏剧,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