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钰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0~92页。
【教学过程】
师:大家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什么?
生:篮球、羽毛球……
师:老师最喜欢踢毽子。就在上星期,班上的小红、小丽和小娟同学还和我进行了一场踢毽子比赛。想不想了解当时的比赛情况?
【思考:在这里,课堂呈现了“师生踢毽比赛”的现实情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体经验。】
师:首先出场的是小红,她踢了18个。可是,她对这个成绩不太满意,想再踢两次。小红后两次的踢毽成绩很有趣,请看!(课件出示:18个,18个)要表示小红一次踢毽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
生:18,因为她每次都踢18个。
师:有道理!接着,该小丽出场了。请看!(课件出示:16个)请看她后两次的成绩。(课件出示:17个,18个)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丽踢毽子的水平呢?
生:用18来表示,因为她最多踢了18个。
生:我不同意。另外两次都不到18个,怎么能用18来表示她的真实水平呢?
师:也就是说,如果也用18来表示,对小红来说——
生:不公平!
师:那么应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生:可以用17表示。因为16、17、18三个数,17正好在中间,最能代表她的成绩。
生:一次比17多1,一次比17少1,所以整体上可以用17表示。
生:还可以这样想,把18里多的1送给16,这样三次就都相当于17个了。
(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从多的里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个过程叫“移多补少”(板书)。
【思考:在上述环节中,贯穿其间的核心问题是“用哪个数来代表小红(小丽)踢毽子的水平呢?”。而且,小红踢毽水平的代表数是在“三个相同的数”中提取的,小丽踢毽水平的代表数是在“三个不同的数”中提取的。这样的设计,为“移多补少”的策略生成做好铺垫,也为学生理解“平均数代表整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埋下伏笔。】
师:轮到小娟了。她也踢了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课件出示:16个,15个,20个)该用什么数来代表她踢毽的一般水平呢?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
生:可以用17来代表她的踢毽水平。她第三次踢了20个,可以移1个给第一次,再移2个给第二次,这样每次看起来好像都踢了17个。
(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我们可以先把小娟三次踢毽的个数相加,是51个。再用51除以3等于17个。(教师板书:16+15+20=51,51÷3=17)
师:这种“求和平分”的方法,能使每次看起来一样多吗?
生:能!都是17个。
师: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求和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生: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相同。
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得到的这个“同样多”的数,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比如,17是 16、17、18的平均数,17是16、20、15的平均数。这里的平均数17,是小娟第一、二、三次踢毽的个数吗?
生:不是。
师:奇怪,平均数17不是小娟三次踢毽的具体个数,那它究竟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的是小娟三次踢毽的一般水平。(板书:一般水平)
【思考:小娟踢毽水平的代表数依然是在“三个不同的数”中提取的。并且,这三个数之间的差异更大。这使得,“移多补少”策略更具挑战性,“求和平分”方法有了生成的必要。之后,教师还对“平均数17究竟表示什么”作出了追问与提点,有力促进了全体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师:最后,该老师出场了。(课件出示:18个、17个、19个)老师输了还是赢了?
生:与小红打平。与小丽、小娟比,赢了。
师:老师和小红没有分出胜负,又踢了一次,(课件出示:14个)现在,老师是输了还是赢了?
生:输了。第四次14个不到18个,所以平均数肯定比18小,比不过小红。
师:有道理。与成绩最好的小红比,老师输了;那与其他两位同学比,结果又怎样呢?(列式计算,交流过程:18+17+19+14=68,68÷4=17)
师:假如老师第四次踢了18个或22个。大家觉得“18、17、19、18”和“18、17、19、22”这两组数据分别用哪种方法找平均数比较合适?为什么?
生:第一组移多补少。很方便,一眼就看出来了。
生:第二组求和平分。18+17+19+22=76,76÷4=19。
师:看来,寻找平均数时,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思考:通过情境铺展,让学生彻底融入其中,确保了参与度。整个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直观分析,培养了数感和数据分析能力。之后,通过两组数据得出平均数的方法比较,突出了解决策略的选择性与优化。】
师:请大家观察这三幅图,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每一幅图中,前三次成绩不变,而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所以平均数也不同。
师: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板书:随任意一个数的变化而变化)
生:我发现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师: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生:很简单。多的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最后的平均数当然比最大的小,比最小的大。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研究。或许,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思考:通过对前段教学中出现的三组数据信息的汇总观察与线索梳理,有利于学生对平均数的本质特点建立更全面、更完整的主体感悟。】
师:上星期,我们班五位男生组成的男生队和四位女生组成的女生队比赛。(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表格)
师:如果要你判断哪个队伍的成绩好些,你会根据什么来判断?
生:平均数。
师:为什么不用总数来判断呢?
生:人数不同,不公平。
师:不计算,你能来估一估这两个队伍的平均成绩吗?估好后,请大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算算,验证你估计的到底对不对。
【思考:该题来源于课本例题,但又很好地与本课主题情境融合在一起。通过想一想、估一估、算一算,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再度得以历练。】
(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二十二第5题)这是蛋糕店的草莓蛋糕最近5天的销售情况。糕点师傅明天做多少个草莓蛋糕才合适呢?
(2)据《2015年世界卫生报告》:“目前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6岁。”有一位75岁的老奶奶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你知道是为什么吗?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劝劝老奶奶吗?
【思考:两道变式训练的设计,着眼日常生活中的平均数现象,致力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其实践观念与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