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微腐败”不能忽视政治文化因素
——本刊专访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卜万红

2018-06-19 07:02采访化定兴发自河南开封
清风 2018年5期
关键词:微腐败腐败体系

采访_本刊记者 化定兴(发自河南开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党的十九大将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反腐败的重要任务。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指出,要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把惩治基层腐败同扫黑除恶结合起来,坚决查处涉黑“保护伞”。那么,“微腐败”产生的文化根源是什么?该如何进行治理?为此,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专访了河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卜万红副教授(以下简称“卜”)。

“微腐败”滋生的政治文化因素

记:坚决铲除“微腐败”是今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任务,在您看来,“微腐败”主要包括哪些现象?有哪些危害?

卜: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在使用“微腐败”这个概念,但大家都没有对这个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我个人理解,“微腐败”主要是指由小微权力引发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从涉腐主体看,这既包括那些掌握着公共权力但在行政序列中级别较低的基层领导干部和一般公职人员,也包括掌握一定公权力的城乡社区组织成员。他们的共性特征就是掌握一定公共权力,但级别不高,或者没有行政级别。从涉腐内容来看,主要是一些小吃小喝、小贪小占、小卡小要之类的小事情,涉及财物数量和金额除了极少数“小官大贪”的典型案例外,一般都比较少,有些是不涉及财物的干部作风问题。从涉及对象上看,此类腐败主要涉及基层群众,也包括那些弱势群体,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从腐败后果来看,这些腐败所造成的直接损失都不大,但都是对群众根本利益的损害。从心理上来说,这类腐败问题会啃食群众的获得感。从对党的利益而言,这类腐败损害了党群关系,侵蚀甚至动摇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因此,尽管是“微腐败”,但涉及主体多,涉及对象广,涉及领域宽,社会危害大,绝不能等闲视之。

记:您曾从基层治理的角度分析“微腐败”,请您再具体谈谈基层治理问题与“微腐败”滋生蔓延之间的关系。

卜:当前“微腐败”滋生蔓延是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微腐败”的成因也要从基层治理过程中寻找。从总体上看,基层治理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个部分。基层治理体系指的是解决基层公共事务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政治文化。“微腐败”的滋生蔓延首先与基层治理体系中制度不完善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其中的制度短板相关。政治文化是基层治理体系的精神支柱,起主要作用的是主流政治文化,其核心功能是强化人民群众对基层治理体系中正式制度的认同、遵守与运用。如果主流政治文化的功能被非主流政治文化抑制,必然影响到基层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产生腐败。基层治理能力是指运用治理体系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带领群众运用基层治理体系解决基层事务的总体状况较好,但治理能力明显不足,这突出表现为有的基层事务不是依靠正式制度而是依靠非正式制度解决的。非正式制度的广泛运用必然挤压正式制度的运行空间,弱化群众的制度认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微腐败”就是非正式制度广泛运用的结果。

防治“微腐败”,既要解决基层治理体系中的制度问题,也要关注基层治理体系中的文化因素。近年来,我们在防治“微腐败”时,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解决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而有时忽视了基层政治文化因素。事实上,非主流政治文化和腐朽政治文化大行其道是“微腐败”滋生蔓延的文化根源。基层政治文化的问题不解决,完善基层治理制度体系和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的努力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记: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基层政治文化,它对基层治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卜:关于政治文化,主流的看法就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总是与该民族的历史传统,与该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等密切相关。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持久而深刻地影响着该民族政治理论、政治思想、政治价值和政治评价,影响着政治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一定时期的政治文化都是一种复合型文化,既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政治文化,也有传统的政治文化。

当前,我国基层政治文化主要由两套体系构成:一套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它居于主导性地位;另一套是传统政治文化,它居于次要地位。传统社会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尚礼制秩序、尊崇公序良俗等,都是这一文化的重要内容。国外政治文化在基层政治生活中也存在,但其影响十分有限。两套文化体系既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又相互竞争、相互排斥。

传统政治文化中既有文化精华,也有文化糟粕。传统政治文化精华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共同支撑着基层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成为“微腐败”的抑制性力量。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糟粕则成为阻碍基层治理体系健康运转的文化力量,为“微腐败”提供文化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微腐败”的滋生和蔓延,主要与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糟粕密切相关。

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糟粕诱发“微腐败”

记: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文化糟粕主要有哪些?它们是怎么引发“微腐败”的?

卜:在传统向现代演化的过程中,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些因素逐渐淡出了基层政治生活,其封建性因素也就不复存在。有些文化因素则依附或潜伏在基层政治生活之中,在外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就会“复活”,对基层群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成为诱发腐败的重要推手。从总体上看,对基层治理仍然产生重要影响的传统政治文化主要有宗法观念、家长制作风、官本位意识、圈子文化、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等。从形成机理看,这些文化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圈子文化”快速“复兴”。差序格局是我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特点,它孕育了“圈子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社会成员不是单个的社会存在,而是通过血缘关系、乡缘关系、学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等不同的纽带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社会交往圈。由于同一个社会成员可以参与到多个交往圈之中,这就造成了社会交往圈的交叉与重叠,无数的交往圈就形成了一个更为繁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圈子文化”盛行的基层社会中,社会成员总是生活在不同的交往圈之中的,交往圈的多少以及参与程度的深浅将直接决定其获取发展资源能力的大小。随着利益格局的快速分化和聚合,各种类型的交往圈子被编织了出来并进行自我强化。

在基层政治生活领域,“圈子文化”的消极影响开始显现出来,其突出表现就是圈子内成员运用公共权力获取和配置各种资源,形成具有明显社会危害的利益共同体。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买官卖官、拉票贿选、官商勾结、利益输送等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大多是借助不同的圈子来完成的。“圈子文化”的盛行对政治权力的公共性带来严重冲击与挑战,甚至使公共权力沦为个人或小团体获得非法利益的政治工具,引发各种腐败问题和腐败现象。

二是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泛化。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传统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传统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这种文化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没有根除。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伴随着简政放权,基层党委政府和社会自治组织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公共事务决定权。在制约监督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有些党员干部开始利用这些权力为自己或特定关系人谋求特殊权利,造成特权现象的泛化。这种泛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享受特权的领导干部呈现出行政级别低级化趋势;另一方面是享受特权的领域不断扩大,从政治领域蔓延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更为致命的是,在特权思想的支撑下,少数人视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为正常现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三是双重政治认同的形成及其普遍化。传统政治文化中封建主义残余思想最重要的影响表现在对基层群众的政治认同方面,造成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的双重政治认同。这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他们认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评价标准;另一方面,他们也认同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制度规则和评价标准。在一些领域,他们认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基本规则,在另一些领域则认同传统社会的运行规则。在一些关键环节上,他们认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在另一些关键环节上则认同传统社会的政治原则。在这种双重政治认同的支配下,这些党员领导干部往往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时而传统,时而现代;时而民主,时而专制;时而主张明规则,时而崇尚潜规则。这种双重认同还造成少数领导干部形成“两面人”的特殊人格,形成了他们对待消极腐败现象时而容忍、时而反对的双重态度。这种双重政治认同成为基层社会“微腐败”滋生和蔓延的文化土壤。

四是公共资源配置中“差序格局”。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公共资源投入到基层民生上来。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这些公共资源,使其真正成为党的民心工程,这是对各级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大考验。在政府主导型公共资源分配模式中,权力自然成为决定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这引发了社会领域的消极腐败现象。少数领导干部往往会按照个人意愿来分配公共资源,从而形成了公共资源分配中的“差序格局”。这就是以领导干部为圆心,根据与该领导干部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决定获取资源的机会和数量。与领导关系越密切,获得公共资源的机会和数量越多;与领导关系越疏远,获得公共资源的机会和数量越少。与领导干部没有任何关系的情况下,就按照国家的分配政策进行分配。这种现象在低保资金分配、廉租房资格认定、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等基本民生领域表现尤为明显。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差序格局”滋生“优亲厚友”等消极腐败现象,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侵蚀社会公平的根基。

运用政治文化演化规律防治“微腐败”

记:那您认为,要有效防治“微腐败”,应该从政治文化方面做好哪些工作?

卜:政治文化的演化是有规律的,也是有既定路径的。我们要根据文化发展规律和演化路径,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首先是必须重视基层政治文化建设。政治文化是基层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解决政治文化现代化问题。这就是要加大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力度,尤其是加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强化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体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和引领基层政治生活。同时,要重视对落后和腐朽政治文化的干预和改造。这就是采取有效措施干预、阻断传统文化中具有浓厚封建色彩文化的传播。尤其是要加大对宗法思想、“圈子文化”、特权思想、家长制观念、官本位意识等文化的改造力度。

其次要重视制度建设。制度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文化的演化与传承离不开制度这个有效载体。要加大制度供给力度,通过制度建设与实施,坚决阻断腐朽落后政治文化的演化路径。

再次,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用现有基层治理体系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难题,强化正式制度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压缩非正式制度的功能范围,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最后,要加大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改革力度。基层干部都是在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是特定政治文化的产物。他们既是特定政治文化的塑造对象,又是这种文化的传播者。改革干部选拔制度除了坚持从严选拔之外,就是要坚持跨文化环境选拔干部,坚持用外来先进文化稀释本土文化,加速瓦解传统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络,有效解决基层干部本土化所带来的突出问题。

猜你喜欢
微腐败腐败体系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陕西亮剑高校腐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莫让“微腐败”酿成大祸害
治理基层“微腐败”的思考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目睹之现状
腐败至死怎么死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