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颖彦 徐丽
【摘要】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以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为基础,通过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關键词】积极心理学视角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24-02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高职院校“优质”生源不断萎缩,具有生源复杂,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广,但底蕴较浅、自我意识强、个人理想务实等问题,使得高职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难度加大;同时,传统的 “问题处理”管理模式,容易将问题“凸显化”,较少关注学生发展的优势面和积极面,高职院校传统的工作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当下的学生问题。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探析。
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最早是在20世纪末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和劳拉·金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研究趋势[1]。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核心是加大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
二、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积极情绪和积极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在培养天才方面的作用。
三、 高职院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根据以往研究,大、中学生在面对重大灾难和重大突发事件时,具有自我康复的能力,而这些复原的因素包含外在的康复因素和内在康复因素。外在的康复因素主要是指生活环境、物质保障、重要他人等,内在康复因素主要是指乐观、希望、乐群、积极地问题应对方式等[2]。个体具备的内在康复因素和积极品质存在差异,通过对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讨
1.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
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自我调节与自我发展能力、职业适应能力[3]。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等能力,要求我们构建和谐生态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不断激发学生发现自身的潜力,培养和造就人才。
2.搭建完善的心理健康工作网络
面临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是当前的中心工作。“五心一面”是指搭建“心理测评、心理宣传、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心理危机干预”联动机制平台,通过开展心理测评,实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通过心理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具有一般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回归学习和生活;通过心理活动为学生提供塑造个性和展示个性的舞台;通过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切实有效地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这五个方面构成整个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
建立“学校、系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学校层面是第一级,统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部成立二级心理辅导站,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负责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开设心理委员培训班,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培训,寝室设置寝室室长,将心理健康工作深入开展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3.建设一支专业的心育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力军,也是学生树立心理健康观的榜样力量。针对这支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培训力度,特别是谈心谈话的训练,将心理咨询中的谈话技巧、倾听技巧、共情技巧等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中,不断引导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乐观、自信、开朗、从容、勇敢、坚毅等积极正向的人格品质。
4.组织开展人性化的心育活动
高职院校要不断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和良好的形象, 打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 形成积极良好的整体氛围。重视“文化育人”,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文化环境,形成一种整体和谐向上的心理氛围[4]。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可以促进学生在积极交往中同学间的沟通, 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人际适应能力;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具有专业特色、反应学生心理状态的心理宣传教育活动,如心 理情景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素质拓展、心理摄影大赛、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不断传播正能量,帮助同学们正确面对身心困惑,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阵地之一,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或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更多地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以理论讲授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不断激发学生展现积极心理品质,树立积极地心理健康观。
6. 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
一方面,针对全体学生持续开展摸排工作,对家庭关系不良、自身人际关系差、性格孤僻、专业满意度低下的学生进行多关心;另一方面打造家校共育平台。辅导员、班主任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定建立家校互动,教育和指导家长改变不良互动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与温暖。同时,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也是学生重要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阳志平. 积极心理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马静,俸军林,邓红星.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教育模式探析[J]. 高教研究卫生职业教育,Vol.29,2011,No.24.
[3]施晶晖. 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4期.
[4]刘燕,谢钢.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 高校教育管理,2011年1月,第5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