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伟
摘要:某治理项目流域治理面积5.88万平方公里,聘请了高水平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单位,针对河道水量小、污染严重、景观差等河道现状,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采取了清淤、引水、生态治水、截污纳管、建立驳岸、搬迁市政设施、构建滨河慢行道系统等治理方式,综合提升了河道生态和景观效果。
关键词:河道;整治工程;实践探索
某河道穿越市区,控制面积39.31平方公里,流域治理面积5.88平方公里,河道水量小、污染严重、景观差,虽然经过近十年的多次小规模治理,但效果不理想。经当地市委、市政府讨论决定,引入了设计水平高的设计单位、施工实力强的施工单位,并委托了全过程项目管理单位,利用国内优势资源,以期彻底改变当前河道现状。
一、项目治理现状
1.无稳定充足的水源,稳定水量。在旱季时,由于没有充足的降水和上游稳定的水量补充,本区段的水量会急剧减少,而现有的拦水坝又无法有效蓄水,使得河道内缺乏稳定充足的水源保障水量,造成河道水面线过低甚至干枯,而影响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和滨河景观,同时河道的水净化能力下降,污染问题严重。
2.水体活性较低,水体自净能力较差。由于长期以来,在治理河道过程中仅依靠单一的机械清淤、硬质驳岸、人工防洪等形式,没有考虑回归自然本质,依靠生态工程解决污染、防洪等问题,再加上河道水质污染严重,导致水体活性较低,水体自净能力较差,水质环境逐渐恶化,造成越严重越治理、越治理越严重的恶性循环,而水质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
3.市政管网雨污合流,污染直排入河道。现状河道内有多处排水口,日常为雨水排口,雨季实为雨污水合流排口,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直接造成水环境污染。而且,有些市政管线年久失修,布局走向不合理,又缺少污水处理厂来处理污水,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4.三面光驳岸,水体生态循环严重被破坏。驳岸是水域与陆域的交界线,是生物生存生息值得关注的生态敏感带,是形成水陆生态系统的边界与交流区域。与此同时,水陆交错地带往往同时具有水域景观和陆地景观的特征,也是承载人类对河道水体关注和体验的重心地带。本治理项目范围内有很多以直立的混凝土挡墙作为护砌形式,这种单一的驳岸形式对水陆生态体系的分隔作用尤为明显,严重破坏了水陆生态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河水流速的加大和河床底淤的加剧。
5.市政设施布置杂乱,影响整体景观效果。本治理项目范围内大量的市政管道等设施裸露,且无人处理,严重影响了周围的品质环境,大大降低了景观质量。同时,这些市政设施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损坏严重,又造成了大量的资金财产损失,更换或二次处理难度很大。
6.滨水绿地空间较窄,局部被侵占,连续性不足。有些河道两边建筑林立,市政道路使用率较高,现有的滨水绿地空间非常有限。由于部分段紧邻住宅,部分被私搭乱建侵占,导致原本就狭隘的空间变为私人领地,滨水空间连续性被打断。在治理过程中,涉及到的拆迁问题复杂,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影响治理的时间进度。
7.亲水性不足,缺乏市民休闲活动空间。河道景观建设是对河道进行生态整治的重要环节,也是打造城市名片、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内容。目前,治理范围内的河道岸、坡、水三者关系割裂严重,滨水空间没有被有效的利用,河道實用功能没有与河道生态功能相结合,河道治理内容没有与改善当地人居环境相结合。
二、项目治理指导思想
针对以上项目治理之初的状况,项目管理进场后,经过调研、梳理、访谈并结合之前的项目实施经验,提出了本项目治理的总体管理指导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个思想、三个结合和六大目标”。一个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治水新思路,通过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积极开展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逐步达到水功能区的保护目标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支撑沿岸城市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个结合:河湖的综合整治必须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必须与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必须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景观建设相结合。六大目标:保护水资源、保障水安全、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提升水经济、彰显水文化,六大目标有机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了相互依托、协同共赢的有机统一体。
三、项目治理工作措施
1.清淤疏通,恢复河道功效,做好淤泥再利用。在河道综合整治中对其进行清淤疏浚,为恢复河道行洪、通航、供水、灌溉等基本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过水断面,提供了基本的功效保障。对污臭现象严重、重金属含量高的底泥进行清除,也为河道水质的净化起到十分积极作用。本项目清淤疏浚按照“测量清淤厚度-设计清淤断面-选定方案施工-处理清除淤泥”的步骤进行。清淤后,对清挖的淤泥进行了合理处理和利用,对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的有毒污泥及时做好了填埋,防止对环境的二次污染,无毒淤泥用来制砖,对于杂质较少、富营养化的淤泥用于肥田沃土。
2. 引清调水,保障优质水源,稳定河道水量。引入优质的水源是快速改善河道水体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在旱季保障河道水量的重要途径。本项目同样采取了引入优质水源的措施,稀释河水,降低了污染物的浓度,同时调活了水体,加快了河网水体流动,增加了水体更换频次,提高水体的复氧、自净能力,加快污染物的降解,从而达到有效改善河网水质的目的。在本项目管理中,引入了就近水库、就近湖泊、部分污水处理厂的优质水源,并综合考虑了整个流域的情况,建立了新的拦水坝,从而保障河流的水源质量,并且长时间控制河道内的水量。
3.3 生态治水,净化水质,重视可持续维护。要想追求水质的长期稳定,宜采用生态化治理的方法,来达到优化水质环境、发挥河道生态功能等多重目标。生态治理的理念实质是观念上的一种革新,不再以追求标新立异的设计,而是通过生态化的治理方法来调整人和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通过河道本身的净化能力实现提高水质的目的。本项目根据气候、地理、水体等环境,构建多品种、多层次的水体湿地生物群落体系,发挥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功能作用,净化水体,改善环境,美化景观,并实现可持续化的生态治理。不仅降低了后期的治理投入,更能彻底改变滨河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