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铮 薄纯光2 李红彩2 周 超3 邱炳杰 韩攸村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疾病,以思维、情感、行为之间的不协调,精神活动与现实脱离为主要特征[1],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正常工作,亦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和较高的致残致死率。当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较多,药物不良反应也比较普遍。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显示,在精神障碍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中,抗精神病药(主要是治疗精神分裂症)占73.1%,因此,探讨治疗精神分裂症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药物利用研究(Drug Utilization Research,DUR)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于定性或定量评价药品上市后的供应与流通、处方和使用情况的经典方法,现已广泛用于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评价[2,3]。本研究将DUR理论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药物分析,探讨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1.1 对象 对某精神疾病专科医院2018年1~12月的26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26例,年龄(54.4±8.2)岁;女性141例,年龄(50.3±7.6)岁,诊断工具为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
1.2 方法 收集研究对象的用药情况,如:说明书推荐用量、用药种类、用药数量、用药金额、用药天数等。本年度该院常用药物为以下7种:奥氮平片、盐酸氯丙嗪片、奋乃静片、舒必利片、盐酸齐拉西酮胶囊、富马酸喹硫平片、利培酮片。
1.2.1 评价方法 应用DUR理论,分析本院精神分裂症常用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具体指标如下:(1)DDD值(限定日剂量):参照《新编药物学》(第十七版)及药品说明书的推荐用量设定。(2)DDDs值(日用药人次):研究时间段内该药物的消耗总量/该药品 DDD,用来衡量该药物的使用频度,反映患者对该药物的选择倾向性,为正相关。(3)DDDc值(限定日费用):研究时间段内该药物的销售总金额/该药品 DDDs,反映药品的平均日费用,其值越大说明该药品给患者造成的经济负担越重。(4)DUI值(药物利用指数):某药品 DDDs值/该药品实际使用天数,是药物利用研究的核心参数,反映临床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若DUI >1,说明医师日处方量> DDD值(限定日剂量);若DUI <1,说明医师日处方量< DDD值。通过此值,可了解医生的用药习惯和临床用药趋势,监测用药合理性,防止滥用或误用情况产生。同时,对临床应用构成比前两位的药物,按照月份分层随机抽取病例各48份(每个月4份),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用SPSS 13.0软件,执行Data →Select Cases→Random Sample of Cases 程序[4],进行每月DUR波动性分析,评价药物在本年度应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2.1 DUR结果分析 对26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7种药物的DUR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7种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DUR分析结果
注:因有患者合并用药,构成比之和>100%
2.1.1 DDDs结果分析 奥氮平片、富马酸喹硫平片、利培酮片和盐酸齐拉西酮胶囊的DDDs数值较高,说明这四种药物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患者依从性较好,是当地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药物。另外,此四种药物DDDs排序与各自的药物总金额排序一致(序号比值均为1),同步性良好,费用较为合理。
2.1.2 DDDc结果分析 奥氮平片、富马酸喹硫平片和利培酮片等药物的DDDc数值较高,说明此类药物的平均日费用较高,患者负担较重,应重点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前提下,可寻求其他价格相对低廉的替代药物。但是,这几种药物的DDDc结果与DDDs结果排序一致,因此,在选择药物时要综合考虑患者药物依从性和经济承受能力,寻找最佳结合点,保证患者利益最大化。
2.1.3 DUI结果分析 奥氮平片、奋乃静片、舒必利片的DUI结果均>1。其中,奥氮平片(1.2990)结果最高,提示奥氮平片临床应用可能存在处方剂量过大或者滥用情况,应当加强处方审核和用药监测。其余6种药物DUI较为合理,临床应用情况良好。
2.2 构成比前两位药物DUR结果波动分析 构成比前两位的药物为富马酸喹硫平片、利培酮片,按照月份进行DUR结果全年波动分析,评价药物在本年度应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2.2.1 富马酸喹硫平片全年月度分析 富马酸喹硫平片DDDs、DUI全年波动分析见图1、图2。经分析,富马酸喹硫平片DDDs数值显示,全年用药频度整体趋势上升。与平均值相比较,2月、8月和12月用药频度明显增加(>75),临床用药量增多。DUI数值全年<1,用药较为合理。但是全年有上升趋势,与平均值相比较,8月和12月DUI数值>0.8,日处方量相对较高,与DDDs分析结果一致。
图1 富马酸喹硫平片DDDs全年波动图
图2 富马酸喹硫平片DUI全年波动图
2.2.2 利培酮片全年月度分析 利培酮片DDDs、DUI全年波动分析见图3、图4。经分析,利培酮片DDDs数值显示,全年用药频度整体趋势略有上升,变化不大。与平均值相比较,2月、8月和11月用药频度明显增加(>55),临床用药量显著增多。DUI数值全年<1,用药较为合理,但是全年呈现上升趋势。与平均值相比较,8月和11月DUI数值≥0.55,日处方量相对较高,与DDDs分析结果一致。
图3 利培酮片DDDs全年波动图
图4 利培酮片DUI全年波动图
两项指标还可用于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分析,以避免因处方过量、药物滥用等情况导致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DUR理论在20世纪70~80年代产生[5],且部分发达国家已经着手开发和制定DUR研究指南,以指导药物研究人员进一步规范临床药物的合理性使用。在我国,近年来已有学者开始在中药注射剂[2,6]和抗生素[7]等药物使用中开展DUR研究,但是尚无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相关药物进行研究的报道。
精神分裂症病因尚不明确,具有较高的致残率(82.40%~93.64%)和复发率[8~10],导致80%~90%的患者不能就业[11],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平均预期寿命。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期和康复期,药物治疗是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干预手段,症状缓解率可达58%。有研究显示,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药物的依从性[12,13],合理、规范地用药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复发,临床痊愈率可达38%[14]。而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过程漫长,因此,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药物应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对患者和社会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5,16]。
本研究将DUR理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用药情况相结合,对医院常用的药物进行DUR结果分析,发现不同药物在构成比方面具有较大差距,应当考虑医师用药习惯和多数患者药物依从性问题。同时,应该对奥氮平片临床处方进行重点监控,其DUI结果(1.2990)提示该药物可能存在处方剂量过大或者滥用情况。构成比前三种药物的DDDc结果与DDDs结果排序一致。
另外,对构成比前两位的药物富马酸喹硫平片和利培酮片,按照月份进行DUR结果全年波动分析,结果提示,两个药物全年应用较为合理,未发生重大波动。但是,在DDDs和DUI数值提示的重点月份,应加强相关药物临床处方的监控(排除患者用药数量突增因素),以免发生药物超剂量或滥用。同时,重点观察在相关月份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综合分析药物应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这也是下一步研究的侧重点。
通过DUR各项指标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方法分析结果稳定、一致,可操作性强。本研究结果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经济性与安全性,适合临床借鉴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