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
【知识总结】
一、区域农业发展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
(1)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大部分地区的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
思维拓展 东北地区农产品品质好的原因:夏季雨热同期;生长期长;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冬季气温较低,病虫害少。
②地形条件
地形
优势农业资源
山地
森林资源丰富
平原
土地资源丰富,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高原
优质草原牧场
(2)社会经济条件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畜牧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主要分布区
平原地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区、丘陵地区
农业对象
玉米、大豆、 小麦、水稻
三河牛、三河马等
兴安落叶松、红松、白桦等
自然条件
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宜牧面积广;草类茂盛
宜林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
主要问题及
解决措施
热量不足措施改良品种和种植技术
过度放牧措施退牧还草
采育失调,以伐为主措施植树,促进采育良性循环
3.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农业区域
存在的问题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重点
平原区
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的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
原区
草场退化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
林地面积缩小,森林质量下降,重采伐、轻保育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4.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
(1)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
①东北地区人少地多,可以提供更多的粮食作为商品粮。
②宜农荒地数量多,后备土地资源丰富。
③黑土肥力很高。
④夏季高温多雨,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增产潜力很大。
⑤东北地区铁路网稠密,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2)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作物及其分布区
作物
分布区
粮
食
作
物细粮
作物
杂粮
作物
水稻
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及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
生长季较短的北部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玉米
分布普遍,中部松遼平原最为集中,是我国的“玉米带”
谷子
分布普遍,比较干旱的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大
高粱
辽河平原为主产区
经济
作物大豆
平原地区最多,北部多于南部
甜菜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其次是三江平原
(3)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与特点
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且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4)某地区农业生产专门化的形成
农业生产专门化能充分利用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并借助社会经济条件使农业生产取得最大效益。具体如下。
①便于集中布局农业部门或农作物,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发挥地区优势,挖掘生产潜力。
②便于集中使用机械和技术装备,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率。
③便于扩大农产品商品性生产,保证对农产品的需要,并提高经济收入。
5.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地理条件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问题
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不明显(全国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水平提高)
优势
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政策优势和侨乡优势;恰逢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工业实力大为增强;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导产业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业等
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
特点
工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工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原因
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工业化对
城市化的
推动
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使城镇数量增加;加速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加速了人们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2.我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模式
推动力
具体过程
珠江三角洲模式
工业化
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苏南模式
工业化
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浙江温州模式
工业化
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东北模式
工业化
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习题巩固】
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了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据此完成1~2题。
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
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B.知名品牌的農产品
C.发达便捷的交通网
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2.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
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D.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广
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人口较少
下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双选)( )
A.保障城镇用水
B.开发水能资源
C.蓄水灌溉农田
D.发展水产养殖
5.适合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双选)( )
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2000—2012年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据此回答6~7题。
6.2000—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A.休闲旅游业
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
D.房地产业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读图,完成8题。
8.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第二产业吸引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30年间被彻底改变了。下图为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9~11题。
9.引起“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化
B.城市化地区差异
C.人口分布变化
D.土地生产力差异
10.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均耕地多
B.高速铁路的建设
C.全球变暖导致热量条件改善
D.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
11.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铁路运输
C.生产水平
D.市场需求
图Ⅰ、图Ⅱ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图Ⅰ
图Ⅱ
12.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B.村寨秧田育鱼苗,便于管理
C.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
D.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使鱼获得更多饵料
13.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双选)( )
A.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
B.专业化程度高,有利于安排农事活动
C.注重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D.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14.下图为湖南省1997—2009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速度变化图。关于该省1997—2009年城市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失调
B.速度变慢
C.拉力减弱
D.水平降低
下图示意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读图,完成15~16题。
15.该城市群竞争优势大的原因在于( )
A.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早
B.劳动力成本低
C.水资源丰富
D.人才优势突出
16.该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产业饱和,亟待转移升级
B.以传统产业为主,创新能力差
C.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
D.发展资金不足
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工业化进程。下图表示某国1960—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及其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7~19题。
17.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符合该国就业人口总数变化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该国最可能是( )
A.美国
B.中国
C.巴西
D.日本
19.该国20世纪80年代第二產业就业人口数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发展( )
A.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工业
C.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动力导向型工业
下图示意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集聚效应的关系。读图,回答20题。
20.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伴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集聚效应增强
B.都市圈的形成增强了城市集聚效应
C.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比重时,人口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迁移
D.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导致城市集聚效应减弱
图Ⅰ为某城市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图中A地大力推广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具体做法如图Ⅱ所示)。当地农民将土壤堆高起垄,在垄中播种马铃薯及施肥,然后覆盖稻草,待马铃薯萌芽出土后再将泥土覆盖在稻草上。马铃薯为喜光、喜水作物,要求地温较稳定(12℃~15℃适宜)且土壤透气性好,在种马铃薯的土壤中宜施有机肥、忌渍水。据此完成21~22题。
图Ⅰ
图Ⅱ
21.图Ⅰ中最适合布局冬季度假区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2.关于该地马铃薯种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垄沟可以发展渔业,增加农民收入
B.夏季种植、秋季收获有利于马铃薯生长
C.覆盖稻草能增强土壤透气性,增加土壤有机质
D.稻草覆盖技术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下图表示我国西北地区养羊业“牧区繁殖,农区育肥”生产模式。读图,回答23~24题。
23.该生产模式( )
A.主要依靠降水发展种植业
B.既发展种植业也发展畜牧业
C.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D.畜产品由牧区直接进入市场
24.随着该模式的推广( )
①农牧业形成良性发展
②草原载畜量极大提高
③城市人口大量迁入
④牧区抵御灾害能力增强
⑤农业生产更适应市场变化
⑥吸引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⑥
25.欠发达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最可取的发展道路是( )
A.全面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以工业化驱动城镇化
B.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合理开发,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C.依靠劳务跨区域输出,获取经济收入带动城镇化
D.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区域城镇化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北地区≥10℃积温(单位:℃)和粮食作物(图中阴影)分布图(甲)。
甲
材料二 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图(乙)和这两个地区谷物单产比较图(丙)。
乙
丙
材料三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1)估算图甲中①②两地≥10℃积温的差值范围;与②地比较,分析①地≥10℃积温高的原因。
(2)据材料一,说出图中粮食作物分布的主要地形区,并简述分布的自然原因。
(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东北地区粮食单产总体低、商品率高,据材料分析原因。
(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请你为东北地区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提几条建议。
27.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以下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下图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比重图。
说出与2007年相比,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C 5.CD 6.A 7.A 8.D 9.B 10.A 11.B 12.BD 13.CD 14.A 15.D 16.A 17.D 18.B 19.C 20.D 21.C
22.C 23.B 24.D 25.B
26.(1)差值范围:500℃~1 500℃。
原因:①地位于平原,海拔低,热量条件好;①地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所以①地≥10℃积温高于②地。
(2)主要地形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
自然原因:东北平原,平坦开阔;夏季雨热同期;有松花江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3)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农作物生长期短,一年一熟,所以总体单产低。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粮食总产量大;地广人稀(或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粮食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故糧食的商品率高。
(4)培育优质、高产品种;治理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27.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