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花
摘 要:数学应用是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学习或者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显然,高中生也应该具备应用数学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一项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笔者以高中数学为切入点,从三个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应用能力;课外小组;现实背景;应用实例
由于高中生的心理和思维趋于成人水平,并且高中阶段是学生应用意识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然而,对于目前的高中生而言,他们更多的关注点集中于知识本体上,而忽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这不仅导致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的水平较低,也使得学生的迁移能力较差。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构建过程,并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育理念,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观,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将数学学科真正发挥出本身的应用价值。
一 组建课外兴趣小组,激发应用兴趣
兴趣作为应用能力产生的前提,是激活学生应用思维的内部驱动力,也是维持学生应用行为的推动力。然而,由于高中数学知识呈现抽象化的特点,使得学生很难产生应用兴趣。并且通常在学习结束后,学生直接以复习巩固的形式掌握来基础知识,而没有意识到基础知识的应用性。因此,教师可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数学知识为核心,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某一主题展开资料的查询,同时,开展交流分享会,这样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意识,还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间接地激发学生的应用兴趣。
以“正弦定理”这一学习主题为核心,笔者组织学生收集相关的应用资料,并在第二节课开始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开展交流分享会。有的小组代表就提出:“数学在艺术上的应用,其中,黄金分割在求一些角度的正,余弦值时,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达芬奇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就大量使用了被公认为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黄金分割”。有的小组代表还提出:“可以用它来算房子间的间隔,看看要隔多远,才能全年被太阳照到。”因此,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的定期分享交流过程,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增加了学生的应用兴趣,从而为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奠定充分基础。
二 以现实背景为出发点,培养应用意识
高中数学知识大多数都是在现实背景下得到解释的。因此,将高中数学课堂置于现实背景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使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揭示数学原理,再利用数学原理反作用于生活现象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生活案例作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以此培养其自身的应用意识。
以“等差数列”教学为例,笔者应用存款的例子作为讲解等差数列的基础,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每个月产生的利息是不同的,以此类推能够得出年终本金与利息之和。再以“指数函数”教学为例,笔者应用“细胞分裂”的例子作为教学导入,使学生体会到指数函数中因变量随自变量所呈现出的增长趋势,从而强化了学生运用指数函数研究类似问题的能力。显然,以现实背景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不仅能够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新问题,还能够提升其自身的迁移能力,从而使他们在以后类似问题中得到更多的解题思路。
三 搜集应用实例,加深知识理解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学知识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也被人们所重视。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而言,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新时代发展的新步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搜集相应的应用实例,并将其作用到课堂教学中,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还能够以具体的实例作为数学知识的原型,不断引发学生认知的矛盾,以此获得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从而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
以“函数的极值”为例,笔者将课前搜集的实例作用到课堂中,即:企业开展择优问题,会涉及到函数的极值等数学知识,以此获得最大利润。这一具体的原型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带给学生学好函数极值的自信心,同时,通过函数极值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应用意识,还缩短了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目前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学生长期发展的需要。由于高中数学教材中融合了大量的应用问题,并体现出本身的应用特点。因此,教师首先应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然后以激发学生应用兴趣为前提,以现实问题为背景,以应用案例为导向,不断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这样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应用意识,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启发和共鸣,从而提升其自身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志.浅谈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关于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7).
[2]邓霞.谈高中数学创新与应用能力的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