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晋哲 万向群
《论语·子张》有言:“学而优则仕。”近代学者陈寅恪却认为:“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一脱心志于桎梏。”也就是做学问者不必仕。而梁启超认为:“既做政党,则身不由己,若一味图清静做学问,良心上实在是过不去。”
从古至今,有关“学而优则仕”的讨论从未停止,而时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让这句话的意义也在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不断地发生进化。依笔者愚见,在21世纪的今天,学而优,可仕,而非必仕。
孔子时代,学而优则应仕来实施政治蓝图!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乱世之下,许多有识之士迫于无奈,选择退隐而保全性命。因此才有了“学而优则仕”的呼吁。孔夫子的教学目标很明确,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以达到实现人生价值,实践学术主体的目的。实现人生价值方面,在人才形式单一的古代,“仕”是由一介布衣跃为卿相的唯一途径,作为君子就应该挺身而出兼济苍生。实践学术主体方面,仕途作为实践的方式,如孔子希望归于东周的政治计划,都需要权力来实现。故在此层面上,“学而优则仕”不仅有利于学,还有利于仕。
陈寅恪时代,学而优则当不仕而清心治学!民国初期,腐败严重,当许多有才之士深陷官场,沉醉官场之时,陈寅恪难免痛心疾首发出警示:静心治学,脱心智于世俗,才可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在他本人颠沛流离的一生中,他坚持研究,从未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也从未动过从仕念头,这才成为在“佛教、语言、历史”等诸多领域的大师,甚至在晚年失明时期,仍坚持完成了《唐代政治史稿》《柳如是传》等大作,其对学术的纯真,以及意志的坚毅,赢得了世人对他的敬仰。然而谁又曾想到,陈寅恪出身于官宦世家,本可凭借家族政治资源轻松从仕,可是在黑暗的官场与学术的热爱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方成一代大儒!
梁启超时代,学而优当仕,救中华于水火!中國正值亡国灭种之际,怎能安心寻自己清静?作为华夏子孙,良心上必然过意不去。姑且不谈良心的谴责,如若文人纷纷避仕,中国腐朽的政治结构仍然如将倾之大厦,即使有再多科研,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度也是承载不了学术成果的。由此,文人变法做政党,才是此时期的最佳选择!
在今天,学而优,非必仕,但必事!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天空,而“政治”也不再是世人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可以像袁隆平一样作为一个生物育种学家,为农民解决温饱;也可以像贝聿铭一样做一位建筑学家,为市民添砖加瓦;还可以像杨利伟一样做一位航天员,代表人类征服太空!在人才形势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无论是“大国工匠”还是“文化楷模”都是人们尊敬的先驱。
如果你渴望为官造福一方,立志改善人民生活状态,请仕而施展政治才能!如果你不愿意宦海沉浮,想寻求单纯心境,请不仕而静心治学!只要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个宽容的时代就会给予人才真正的归宿。
点评: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在选题的时候要求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选出最有议论价值、最需要分析和回答的论题,也就是要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具有方向性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和新问题。这篇文章,作者通过观察和思考,选题比较独特,结构严谨,从孔子时代、陈寅恪时代、梁启超时代,一直到今天,层层递进,最后呼吁“只要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个宽容的时代就会给予人才真正的归宿”。(特约教师:山东省东平明湖中学 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