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奇心才有新世界

2018-06-14 02:03吴非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世界教师学生

吴非

从童年开始,有哪些事物让我好奇并长期保持兴趣?

我们手上捧着的书是怎样印制出来的?如今,我对激光照排仍然感到惊奇。我的第一本书还是铅排的,现在都用激光照排了,我们这代人亲历了印刷技术的革命,此前一千年沿用的基本仍是中国人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邮局在我看来,太神奇了:亲戚的信竟然两天时间就到了我们家,这中间有些什么人的手接触过这封信?分拣、邮略、投递,这些词进入我的认知。直到现在,我仍然在想象古代驿站的组织和运作,而我至今并没有看过有关的资料和描述。

我曾对潜艇的潜航着迷,但始终不敢想象潜艇的自重能达到万吨级,能环球航行,我小时候见过的那些潜艇除了放在博物馆的,统统被淘汰了。

手术室的无影灯也很神奇。我在十几岁时好不容易找到示意图,原来不可能“无影”,只是优化了的设计消除了手术中心部位的影子。我到中年以后知道了比“无影灯”更复杂更先进的“微创”“导管”等,新型仪器让医术更加精细,病患的痛苦减轻了。

亲眼观察到向日葵的确在一天内转了半圈。我曾设想用替代的强光试验它能否“向光”,后来得知早就有科学家试验过了。我成年后得知科学家对向日葵“向日”的原因仍然说法不一。

砍去的树枝长出新枝,而且更加茂盛。我到五十岁时才明白适当地砍伐能保持林区的材质。

小时候得知风力可以发电,心向往之,那样可以省下多少煤啊!当年煤炭供应太紧张了,城市不得不分区停电。后来,我到西北去,看到成片的风力发电机,场面很震撼,我以为这是最清洁的能源。同行的一位工程专家说:得不偿失,制造风力发电机先得耗费大量水泥和钢材, “制造”了工业污染。看了那巨大的机塔和叶片,我不得不承认他的话有一定的道理。

很多疑惑充滿头脑,逼使我一直在思想。很多人有过和我一样的童年,他们也像我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我们因此有“思想着”的童年,带着梦想的童年。可以说,童年遐想的很多问题,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而且一直跟随我到了今天;而“世界”也在变,我明白,这是因为天下有无数的人一直在不停地“想”。

然而,我像是不太了解现在的学生了——为什么除了教辅和考试,他们就不能抽空多向世界看几眼? “到处都是建筑工地,随着楼体变高,周围高大的塔式起重机是如何上升的?”我问学生。“这个问题重要吗?”“考试会考到吗?”学生不认为需要了解。如果我是物理教师,我就主张考。怎么能说不重要呢?中国是世界生产塔机最多的国家,也是使用塔机最多的国家.在城市几乎随处可见,虽然这名学生以后可能不会去操作塔机,虽然他以后不一定制造塔机,可是如果他是个善于学习并能举一反三的人,他就会认为有必要关注一下。

曾经,中学课程有“学工”“学农”,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深入工地和农场了解工农业生产知识,现在看来,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走极端。但如果让学生认为“工业”“农业”与他完全无关,则会影响到他未来的生存能力,因为他汲取智慧的渠道狭窄了。今天的社会,很多人出于生计,在从事他们并不热爱的职业,工作能给他带来不错的收入,却再也不会给他任何惊喜,这是对生命的浪费。所谓的职业倦怠,与人在受教育过程中过早丧失好奇心有一定的关系。

教师把学生的“好奇心太强”当作“存在的问题”,非常荒谬。中小学教育中“专心致志”的规训,值得按照常识去诠释一番:“专心”与“好奇心”是不是一定矛盾?没有“好奇心”如何“专心致志”?很多儿童,如果没有“好奇心”,连学校的门他也不想进呢!看一些小学识字教学的介绍,教师能用无数有趣的办法引导学生识字,很受启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当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有些教师担心学生不“专”,担心好奇心会造成学生知识芜杂,他们可能只看到“杂”对学科考试存在不利,而未必看到“杂”有可能发展为教育所期望的“博”,更未必能发现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有可能逐渐形成一套观察、质疑、探究的思维方法并以之为创新的精神基础。

好奇的过程越长,思维的发展根基越扎实。人总希望变得聪明一些,希望发现新世界,也希望世界能变新。随着阅历的丰富,不断地获得新的经验,他越发会认为世界、人间和生活的一切富有学习价值,人可以这样享受生命的过程。

法国教育部长宣布,为维护学校秩序和保障国民健康,禁止小学生和初中生带手机上学。调查显示,2015年,80%的法国青少年配备有智能手机,而2011年该比例为20%。家长认为有手机随时联络更放心,但手机对青少年的学习、思维和分析综合能力的影响甚至干扰也是教育界担心的问题。

猜你喜欢
世界教师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美育教师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