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迭部扎尕那传统村落特征调查

2018-06-14 11:18杨林平黄跃昊
城乡建设 2018年11期
关键词:街巷民居村落

■ 杨林平 黄跃昊 曹 鹏

三四百年前吐蕃时期(今西藏山南)驻牧部落的后裔在甘南一带迁徙而来择地而居,一部分藏民选择在益哇曲河谷间坡地依山而建定居形成了扎尕那村。最初选址时只有东哇一个自然村,随着时间推移,扎尕那村布局几经变迁与发展形成了现在的村落格局。

在藏区政教合一的寺院制度影响着人的思维与行为,宗教文化对村落布局方式有主导作用。藏传佛教寺院是村落宗教信仰与文化交流的中心,约1645年在村落发展之初沿着峡谷山地高处平台建造寺院拉桑寺,村落以寺院为中心沿着山地散布发展而来。寺院的建造影响了村落以后的发展与建造,经过发展扎尕那成为东哇、业日、代巴、达日四个自然村。扎尕那村具有良好的民族文化资源,农户发展旅游业愿望强烈。当地居民均为藏族,信仰以藏传佛教为主,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宗教文化传承。

一、地理环境特征

扎尕那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交汇的青藏高原东部迭山山系地区,是西秦岭西段侵蚀—剥蚀构造山地地貌单元,整个山体受到区域构造的影响地形走向自东向西。山势陡峻地表起伏沟谷坡度较大,在海拔3500米以上地段仍保存60余处冰川遗迹。扎尕那村位于迭部县城西北益哇乡境内白龙江流域的峡谷地带,白龙江属于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扎尕那村在白龙江支流益哇河河谷中。山峦重叠沟谷纵横,水系受地形构造控制均成格状,主要是益哇曲和当多曲两条河沟由北向南注入白龙江。扎尕那村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高寒过渡带与白龙江上游北亚热带之间,在季风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带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度昼夜变化大。

二、村落整体风貌特征

(一)村落格局

扎尕那村在选址中充分体现了中国聚落选址的传统风水思想,坐山面水,背风面阳,与周边的自然山体、水系、农田、林地共同组成了典型的“山、水、田、村”村庄聚落形态,形成了“远山苍翠、近村烟火、河水清幽、农田顷顷”的美好田园生活风貌。村落整体布局上顺应山水环境,空间组织上采用自由式点状布局的形式,与自然环境密切吻合(见图1)。

图1 村域环境

扎尕那村现存有宗教建筑遗迹、名人旧居以及大量民居建筑,有曲折的巷道和小道,形成独特的建筑空间布局。民居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灵活多变,在总体格局上依山就势,自然得体。空间结构讲究韵律美造型丰富多样,建筑外观上以北方夯土墙黄土的色彩为本底,成为迭部民居的典型代表,建筑借助地形依山而建,大门自由布置,院落入口处有高差,一般民居建筑内居住1户人家。

(二)公共空间序列

扎尕那村聚落公共空间依地形走势呈两组团式状布局。公共空间根据人的生活需求形成点状、线状、面状的形态。扎尕那村内通过不同活动的属性,形成公共空间不同的职能。村庄周围的耕地同时作为打麦场以及巷道与巷道之间的连接空间,是村庄久远的发展史中逐渐形成的历史空间要素。天然地形地势在东哇村对面形成大草场,是所有村民日常休闲、聚会和节日活动的场所,节日庆典和闲暇时节都会聚集于此进行游玩、比赛。

(三)交通体系与街巷格局

街巷整体空间自上而下(由西侧至东侧),呈自由网状布局,其传统街巷的连续性和曲折性未造成破坏。街巷两侧有传统的民居夯土,有开阔的活动空间和耕地,形成“居住-街巷-居住”“居住-街巷-开场空间”的街巷空间形式以及收缩、放大或者转折的街巷空间层次。村内街巷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已改为水泥铺面铺装形式。扎尕那村古巷道通常为3~4米宽,当时设置该模数主要是考虑到巷道内便于两匹马错行。建筑与街巷空间尺度比通常为1∶1至2∶1的关系。

(四)景观视廊及轴线

扎尕那村视域开阔,以拉桑寺为至高点,寺院居高临下俯瞰村落,民居以寺院为中心沿着等高线放射分布。村落合理利用自然环境,沿着高山峡谷间的倾斜盆地,依坡而建坐北朝南。村庄的耕地主要分布于村落周围山间梯田,较为平坦的台地耕田与地面天然草场以及石林、森林形成村庄自然景色优美的传统村落格局(见图2)。

图2 空间节点

三、传统建筑特征与要素

由于交通不便、道路闭塞等原因,甘南藏族的民居建造形式多为自然生长,踏板房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少沿用至今。大多民居仍然保持原始的建筑形制和面貌,新建的部分有些是在原有旧宅上的加建或者扩建。时至今日外界对这里的冲击较小,建筑形制与旧宅多保持一致。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居的屋顶加建了彩钢板,与传统的民居元素相对立。

(一)建筑院落格局

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扎尕那村人们起居生活对建筑各项功能划分逐渐明确细致,很多村民将自宅改建为藏家乐进行对外营业。民居中主人多住在一层,二三层多改建为客房对外接待。有的民居甚至去掉了经堂,牲畜则圈养在一层室外的院中(见图3)。

(二)材料及工艺

村内旧式民居大多是半边楼的榻板房的建造,《毛诗传》中就有“西戎板屋”之句,《水经注·渭水》中有“其乡居悉以板盖屋,诗所谓西戎板屋也”。白龙江流域是古代西戎人的腹地,由于长期受戎族文化的影响,其民房建筑格式上自然会有浓厚的戎族色彩。当地民房建筑的主要式样是榻板房,即在正房平顶部另外架起两檐水木椽屋顶,在木椽屋顶上顺斜坡再盖20公分左右宽、1.5米左右长的松木榻板,上排压下排,交接处横放半圆型细长条木杆,然后有石块压住,以防风吹错位。房檐前后泻水处,横架一条凹型木槽,倾斜伸向院外以引屋顶雨水。屋顶三角架空间正前方一面敞开不隔,其余三面编藤条篱笆,抹上草泥隔成围墙。榻板房架下的平房为正房,紧挨正房檐下分左右改起廊房,廊房平顶上盖一层厚厚的三合土,并与正房连为一体,正房高出廊房一米左右的部分,装一溜长方形的花格窗棂,作为正房室内采光用。左右廊房相距较近,与正房大门墙共同围成小天井,用一根木头做成独木梯,从门口斜搭廊房檐,通向廊房顶。迭部民居就地取材,建房方便,榻板房在严冬里能吸热保暖,抗寒性能强,历经千年而至今不变。

图3 院落

(三)建筑结构及元素

扎尕那藏寨选址在山腰缓坡房屋自上顺势而下散布,缓坡山体地形由人工开凿成阶梯状平台,平整作为宅基地后在其上靠山修建房屋。建房前先用木材或石块压实打底地基部分使其平整,室内外多有高差造成了特殊的小下坡,宅前呈现出不同的出入口形式。建造房屋时先用碎石在山坡上填平,然后在里面用木柱平行排列压在内部夯土墙外的做法,最后在外圈垂直架起木柱用以支撑。而村落的道路顺着山势攀沿而上将村庄的住宅一个个串连起来。

扎尕那藏族民居在室内装饰方面并不十分突出,在内部沿着夯土墙内圈做一圈木板装饰,以此达到修饰墙面的效果。室内用整齐的木梁排布来装饰天花,墙上挂有五色彩旗、经文、经桶等宗教饰物。由于夯土墙比较厚重厚约1米左右,室内装修时多在夯土墙上向内挖凹槽来做柜子,柜门关闭后藏入墙体,使内墙面平整,不但节省空间,还美观实用。

猜你喜欢
街巷民居村落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边走边唱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雨中的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