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敏
最近,杭州市最大的共建民营养老机构——滨江绿康阳光家园住进了8个年轻人,每个月完成至少20小时的志愿者服务,就可以抵扣相应的房租。这是由杭州市滨江团区委和区民政局共同主办的“陪伴是最长情告白”志愿服务中的一项新模式。志愿服务形式多种多样:教学类服务,如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陪伴类服务,如和老人一起看电视、看电影;文化娱乐类服务,如给老人表演节目和过生日;专业支持类服务,如智慧养老服务等。
对年轻人来说,到养老机构居住并提供一定时间的志愿服务可以获得房租优惠;对老人来说,充满青春气息的年轻人可以为他们的老年生活增添更多活力。
之前,也有其他地方的养老院尝试着推行“幼儿园+养老院”的“一老一小”模式,让孩子们和老人一起活动,孩子们可以从爷爷奶奶身上学到许多普通幼儿园学不到的东西,老人们也重新焕发活力。
不管是“青年+老年”模式、“幼儿园+养老院”模式,还是多个老人自发组成新家庭的“抱团养老”模式,都是对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有益探索。老人们在被照顾的同时,也渴望被尊重、被需要、被陪伴。通过混龄居住和社交,来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这跟传统养老院相比,肯定更受老年人欢迎,这样的创新值得鼓励。
许多老年人不愿意去养老院,一方面跟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另一方面跟养老院的沉闷氛围有关。让老人们老有所养,不仅要满足老人的衣食住行和医疗等基本需求,更要考虑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这也是实现高质量养老的前提条件。
在混龄养老方面,不少国家已经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在奥地利,“青老年混合居住计划”已被列入国家养老议程,以“不同年龄社会成员共同生活、互利互惠”为目标,混合居住社区的理念趋于明确化和标准化,包括租住青年的入住资格、青年需为老人提供的服务项目细分、每周定时的“暮年护理”课程、专业人员带领下的代际良性互动等,这些都有了相应的标准。在法国巴黎,四家公司联手打造了一个大型混合居住单元,将养老院、公寓、企业办公楼、商店、公共停车场进行整合,形成了“作坊”模式的邻里社区。这样的混住社区让老人们的生活中有了跨年龄交际,打破了单调沉闷的局面,让老人精神更愉快。
目前,在养老机构资源相对短缺的前提下,公办养老机构可以提供最基本的养老服务,解决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与此同时,可以鼓励民办机构在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上做出更多探索。毕竟,在养老资源短缺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提高养老质量的需求已经不容忽视。尤其是独居老人和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应该及时搭建适合当前家庭结构变化的养老体系,提高养老质量。
在混龄养老上,目前已有少数养老机构进行了大胆尝试,这是好事,有关部门不妨予以更多关注和鼓励,引导其顺利推进。毕竟,让一部分有此需求的老人得到高质量、有特色的养老服务,也是丰富养老体系层次的一方面。解决养老难题,让老人们安享晚年,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