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棉管理模式下缩节胺用量对安徽沿江棉花的影响

2018-06-14 01:01徐道青郑曙峰王维阚画春刘小玲陈敏程福如路曦结
中国棉花 2018年5期
关键词:缩节胺中棉吐絮

徐道青 ,郑曙峰 ,王维 ,阚画春 ,刘小玲 ,陈敏 ,程福如 ,路曦结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安庆分中心,合肥230001;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合肥230001)

棉花为我国重要经济作物之一,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劳动用工成本上升,植棉效益下降;棉花种植面积及总产急剧下滑[1]。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分析,近5年来,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下降20%以上。然而棉纺产品一直受到国人青睐,2014-2016年,我国棉纱产量仍占纱线总产量的69%以上;产需缺口为219.0 t。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棉花机械化种植水平,稳定棉花种植面积,是当前棉花科研人员的重要研究内容。人工采棉(约占总用工成本的50%左右)制约了棉花生产的发展,实现采棉机械化则是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

安徽省是我国纺织工业大省,也是主要的产棉大省,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形成淮北、江淮及沿江三大植棉区;种植面积、总产均位列全国第5、6位。近年来,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安徽省发展机采棉的可行性,明确了机械化采收的先决条件为棉花集中成铃、集中吐絮[3];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减少施肥量、增加种植密度,以高密度的群体优势替代杂交个体优势。然而棉花为无限生长型,其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间较长,要塑造合理株型、株高,促使棉花集中成铃、集中吐絮,达到棉花机械化采收条件,最终实现棉花全程机械化,化学调控措施非常关键。缩节胺可控制棉株株高生长[4],缩短果枝、果节间距,抑制棉花营养生长;同时能提高棉花叶片的光合作用[5],减少脱落,促进棉铃成熟,进而提高产量[6-7]。本试验采用高密度低施肥量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缩节胺用量对棉花形态特征、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旨在明确本地区机采棉管理模式下缩节胺的适宜用量,为安徽省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采用不同类型的棉花品种,即短季棉品种中棉所50、抗虫杂交种皖杂棉9号F2。

试验于2016年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安庆试验农场内(30.31°N,117.17°E)开展,土壤类型为壤土,土壤肥力中等,0~20 cm耕层有机质含量 11.87 g·kg-1, 速效氮含量 57.46 mg·kg-1、速效磷含量 34.25 mg·kg-1、 速效钾含量 102.39 mg·kg-1,上季作物为棉花,冬季闲置。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品种,即皖杂棉9号F2和中棉所50;副区为缩节胺用量,所设置的缩节胺用量及施用方法见表1;每处理设3次重复。试验于5月20日直播,播种密度为9.0万株·hm-2,并同时施用棉花专用配方缓释复合肥(N、P205、K2O质量分数分别为18%,9%和18%)600 kg·hm-2。除缩节胺用量外,病虫草害及水分等管理与当地棉田管理一致。

1.3 调查测定内容及方法

8月6日对各处理每个重复选取长势一致的棉株20株测定株高,9月20日调查各处理棉铃直径(棉铃横径的最大值)大于2 cm的单株成铃数,11月上旬各处理收取正常吐絮棉铃50个进行考种。称量各处理实收籽棉 (晾晒至含水量低于12.0%)产量;同时对各处理的每个重复随机抽取籽棉5.0 kg,采用皮辊机轧花,测定皮棉产量、衣分及纤维品质等。

数据均采用Excel统计、作图等,并利用DP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LSD)。

表1 各处理缩节胺用量及施用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缩节胺用量对棉花株高的影响

喷施缩节胺能控制株高,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塑造机采棉所需要的紧凑型株型。由图1可看出,中棉所50各缩节胺处理中,棉花株高随缩节胺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且都低于对照,从高到低依次为 T5>T1>T2>T3>T4;其中 T1、T2 处理株高在90.0 cm以上,T3、T4两处理分别比对照矮25.0%、29.2%,T4高度仅为78.1 cm。杂交抗虫棉皖杂棉9号F2各处理,株高均高于90.0 cm,随缩节胺用量增加株高呈下降趋势,对照最高,为132.7cm;T1、T2、T3、T4 株高分别比对照矮 8.1%、19.0%、24.2%、27.5%。

图1 不同缩节胺施用量下棉花株高表现

2.2 不同缩节胺用量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对各处理铃重分析,中棉所50中T2与T3、T5均达显著水平,大小顺序为T2>T1>T4>T3>T5;表明低缩节胺用量能促进棉花光合作用,增加棉花铃重。皖杂棉9号F2随着缩节胺用量的增加铃重增加,并以对照最低;T4与T1、T2、T5均达极显著水平,与T3达显著水平;T4与对照T5比较,铃重增加了15.7%。

由表2可知,中棉所50随缩节胺用量的增加,单株成铃数减少;T1、T2单株成铃多于对照,T3、T4则少于对照,T1与T3、T4达显著水平;单株成铃数最多的T1比最少的T4多38.3%。杂交棉皖杂棉9号F2各处理,单株成铃数仅T4少于对照,T1~T3随缩节胺用量增加单株成铃数增多,T3与T1、T4、T5处理均达极显著水平,T4与T2处理间达显著水平;其中T3比T4多46.6%,比T5多29.9%。

对两品种各处理衣分进行分析,中棉所50品种以对照最高,T4最低,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皖杂棉9号F2各处理衣分均在39.7%~40.4%之间,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两品种籽棉产量均以T4最低,但各处理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2.3 不同缩节胺用量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表3表明,中棉所50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均随缩节胺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T1上半部平均纤维长度略高于对照,T1、T2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高于对照,其中T1断裂比强度与T4达显著差异;各指标其它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比较杂交抗虫棉皖杂棉9号F2品种各纤维品质指标,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其中上半部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均以T2处理最大,长度整齐度指数则以T3处理最好。比较两品种各处理的马克隆值,除中棉所50中的T4处理外,其它处理马克隆值均在4.3~4.9范围之间,属于B2级。

施用不同用量的缩节胺对棉花纤维品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低用量能提高纤维品质,高用量导致纤维品质降低;缩节胺用量过大对株型较小的短季棉品种影响较大。

表2 不同缩节胺用量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表3 不同缩节胺用量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3 讨论和结论

化学调控可以协调棉花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塑造理想株型[5],增加棉花产量[8]。但药剂用量过大会导致棉花不能正常生长,果枝皱缩,棉株矮小;用量过低则会造成棉花营养生长过旺,蕾铃脱落严重,棉花产量降低。科研人员根据实际生产应用,普遍认为适宜棉花机械化采收的理想株高为100 cm左右。目前主要的化学调控措施是用缩节胺兑水喷施棉株,抑制棉花中后期营养生长,促使养分向生殖器官转移,减少脱落,达到机械化采收要求;其单位面积用量高于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研究[9]还表明,适当的缩节胺用量还能增强棉花抗胁迫能力,提高棉花叶片的光合作用。本研究设置了不同的缩节胺用量,在蕾期、花期、铃期及打顶后分4次按照“前轻后重”原则进行喷施,结果表明喷施缩节胺能降低棉花株高,提高铃重。

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棉花比较效益下降;以高密度种植、低施肥量的机械化管理模式替代高施肥量、发挥个体杂交优势的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发挥了棉花的群体优势,通过合理的化学调控,能减少劳动用工,达到集中成铃、集中吐絮,利于机械化采收。为适应安徽省油(麦)、棉一年两熟种植制度,棉花生育期也将缩短。目前使用的基本为短季棉品种。本试验通过对短季棉品种中棉所50、杂交抗虫棉皖杂9号F2进行比较,中棉所50在缩节胺低用量的条件下可以集中成铃,达到机械化采收要求;同时杂交抗虫棉皖杂棉9号F2在通过合理的缩节胺调控下同样能控制棉花株高,达到机械化采收对棉花的株高、株型及成铃吐絮要求,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没有显著影响。

本试验所选用的两品种,均采用直播种植方式,其播种时间比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推迟1个月以上。播种同时施用棉花专用配方缓释肥600 kg·hm-2,施肥量为本地区低密度营养钵育苗移栽种植模式施肥量的50%以下;种植密度由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的2.4万株·hm-2增加到9.0万株·hm-2。 2016年度本试验地周边营养钵育苗移栽种植方式平均籽棉产量为3 000.0 kg·hm-2左右,分析两品种不同缩节胺用量处理,单株成铃均在6~10个,籽棉产量高于3 000.0 kg·hm-2的有3个处理。在机采棉种植模式下,减少了化肥施用量50%,同时通过缩节胺等化学调控技术,实现了集中成铃、集中吐絮,达到了机械化采收要求。

综合上述分析,在机采棉管理模式下,合理的化学调控能控制棉花株高生长,塑造理想的机采棉群体结构,促进棉铃集中成铃、集中吐絮,提高棉花铃重、增加籽棉产量;其中株型较小的短季棉品种缩节胺适宜用量为90.0~135.0 g·hm-2之间,个体生长较旺的杂交棉品种缩节胺适宜用量则为180.0 g·hm-2左右。

[1]黎芳,王希,王香茹,等.黄河流域北部棉区棉花缩节胺化学封顶技术[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3):2497-2510.

[2]郑曙峰,周晓箭,路曦结,等.安徽省发展机采棉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 2014,20(6):118-120,135.

[3]徐道青,郑曙峰,王维,等.不同脱叶催熟剂在安徽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棉花,2016,43(3):4-9.

[4]金露露,徐敏,王子胜.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棉花,2011,38(8):22-23.

[5]刘铨义,周晶,王文博,等.缩节胺对棉花品种生理生育特性影响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5,52(7):1280-1284.

[6]严根土,马宗斌,黄群,等.黄河中游滩区植棉适宜的缩节胺用量研究[J].中国棉花,2014,41(7):23-26.

[7]罗宏海,赵瑞海,韩春丽,等.缩节胺(DPC)对不同密度下棉花冠层结构特征与产量性状的影响[J].棉花学报,2011,23(4):334-340.

[8]刘燕,原保忠,张献龙,等.缩节胺调控棉花生长依据概述[J].中国棉花,2012,39(1):9-11.

[9]周运刚,王俊刚,马天文,等.不同DPC(缩节胺)处理对棉花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6):1142-1146. ●

猜你喜欢
缩节胺中棉吐絮
陆地棉吐絮率的限制性两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预测
1985―2019 年河南省棉花品种审定和利用情况概述
新疆南疆不同棉花品种的生长特征及其品质分析
新疆零式果枝海岛棉掉絮原因分析
缩节胺在作物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无人机飞防对棉花生长调控效果研究
4个中棉所系列棉花品种在九江地区的比较试验
略论民国时期河南美棉的引种与推广
杨新顺
外源激素在促进油菜矮化应用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