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择业效能感、专业承诺和择业焦虑的关系研究

2018-06-14 09:14:14■/
长江丛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效能毕业生问卷

■/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一、前言

本文采用由Betz和Hackett于1981年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的择业效能感概念,即择业效能感是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中的体现[1]。

专业承诺,即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愿意付出相应努力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2]。共4个维度,即情感、继续、理想及规范承诺[3]。

择业焦虑又称“就业焦虑”,是个体因择业而产生紧张不安、担忧和恐惧的情绪体验并伴随着的生理和行为改变。

在严峻的就业的新形势下,研究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专业承诺和择业焦虑的关系,可以改善大学生择业焦虑情绪,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研究三者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认真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1)人口学变量在择业效能感、专业承诺与择业焦虑存在差异;(2)择业效能感和择业焦虑存在负相关、和专业承诺存在正相关;(3)专业承诺和专业焦虑存在正相关。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高校校园招聘现场的毕业生。

(二)研究工具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彭永新和龙立荣编制。大学生专业承诺问卷,吴兰花、莲蓉编制。大学生择业焦虑问卷,张玉柱、陈中永编制。

(三)调查方法

随机找寻毕业生发放问卷调查,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287份,有效回收率为89.7%。

(四)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调查结果

表3 学科在择业效能感、专业承诺和择业焦虑的差异

表4 生源地在择业效能感、专业承诺和择业焦虑的差异

(一)择业效能感、专业承诺和择业焦虑的描述性统计

(二)人口学变量在各量表上的差异

表1 性别在择业效能感、专业承诺和择业焦虑的差异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择业效能感上,男女毕业生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见表1)

表2 干部经历在择业效能感、专业承诺和就业焦虑的差异

在择业效能感上,担任过干部的毕业生的总分高于没有担任过干部的毕业生。(见表2)

在择业效能感上,工科生高于文、理科。在专业承诺上,各学科显著差异,理科的择业焦虑得分最高,其次是文科、理科。(见表3)

生源地在择业效能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县城的最低,城市的最高,农村位于中间。在专业承诺上,各项得分中,农村最低。在就业竞争压力上差异不显著。(见表4)

(三)择业效能感、专业承诺和择业焦虑间的相关研究

择业效能感和择业焦虑间存在显著性的负相关(P=-0.217);专业承诺和择业焦虑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0.043);择业效能感和专业承诺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P=0.398)。

四、分析与讨论

(一)择业效能感的基本特征

在校园招聘背景下,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处于中上水平,说明毕业生在就业形势严峻情况下依然能保持乐观的心态,自信通过自身能力可以找到一个相对满意的工作。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择业效能感[4]。

(二)专业承诺的基本特征

我国大学生专业承诺整体水平不高,一是由于高考填报志愿缺乏自主性,听从父母安排造成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二是目前我国现有教育体制及教育设施满足不了学生对专业的进一步探究,导致专业学习热情不高[5];三是大学生往往将所学专业与工资福利联系起来,结果对一些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相当排斥。我国大学生基本认同所学专业,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就业难这一社会现实使大学生走出开价虚高的误区,但也反映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渴望,对职业前途的复杂心态以及面临的就业窘况。所以要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大学生专业承诺水平。

(三)择业焦虑的基本特征

在校园招聘背景下,因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普遍存在中高水平的择业焦虑,对就业前景的担忧得分最高。不乐观的市场下,公司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少,且多为基础性岗位,这与毕业生的预期有一定差距,致使他们对就业前景担忧。应该针对毕业生的择业特殊时期在高校中开展就业心理咨询。

(四)择业效能感、专业承诺和择业焦虑间的相关性讨论

大学生的择业过程中,具有较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毕业生,往往体验到更少的择业焦虑;而低自我效能感毕业生体验更多的择业焦虑;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6]。

我们看到专业承诺的继续承诺维度与择业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岗位提供量较少,毕业生若仍坚持自己的专业方向,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和焦虑。在以往文献中没有相关研究。

在择业过程中,具备高自我效能感的毕业生对自己有较高的自我评价,相信自己在专业领域能获得一番作为,所以高择业效能的毕业生专业承诺分数较高。

五、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创新之处:一,研究对象更具备针对性;二,研究创新是现实意义较强;三,为大学生就业或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理论参考。

不足之处:一,样本容量小;二,问卷内容各因素没有更细化讨论分析;三,仅对毕业生择业的三个主观因素进行探究,没有涉及其它客观因素;四,统计方法上,可尝试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各变量之间的路径模型。

参考文献:

[1]郑日昌.择业效能感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学报,2002,25(1).

[2]杨云苏,罗润生.高师生专业承诺及其与学习适应性、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6).

[3]吴兰花,连榕.当代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风格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4).

[4]赵维燕.医学生的专业承诺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1).

[5]于凤杰.早中期青少年未来规划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行为的关系:行为自主的中介效应[J].心理学报,2013,45(6).

[6]王书宁.大学生职业期望、专业承诺和择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学院,2009.

猜你喜欢
效能毕业生问卷
9岁的高中毕业生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问卷网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当代经济(2015年4期)2015-04-16 05:57:04
问卷大调查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