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仕平,杨 光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四川 巴中 636600)
近年来,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胆囊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具有储存、排泄胆汁、调节胆道压力的作用[1]。由于老年人免疫力较低,对其进行胆囊切除术,可对其身体造成创伤。有研究资料显示,对胆结石老年患者进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效果很好[2]。为进一步探讨对老年胆囊结石患者进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效果,笔者对2011年1月31日至2017年1月31日期间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79例老年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选取2011年1月31日至2017年1月31日期间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79例老年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44)。在研究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6例;其年龄为65~85岁,平均年龄为(75.50±6.30)岁。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8例;其年龄为66~86岁,平均年龄为(78.00±6.2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这些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其病情符合胆囊结石的诊断标准。2)均未发生急性炎症。3)胆总管内无结石、胆囊浓缩功能及胆囊的结构基本正常。3)均签署了对参与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为:1)合并有先天性代谢功能异常性疾病。2)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肝、肺、肾等器官的功能性疾病。3)不能耐受麻醉。4)患有手术禁忌证。
对对照组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体的方法为: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按4孔操作法置入腹腔镜,在腹腔镜的引导下分离胆囊周围的黏连组织及胆囊三角,游离胆囊动脉及胆囊管,用双钛夹夹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将胆囊切除,逐层缝合手术切口。对研究组患者进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具体的方法为: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在患者脐眼下做一个10 mm长的小切口,使用气腹针为其进行穿刺,建立CO2人工气腹,将腹腔镜置入腹腔内,在腹腔镜的直视下观察腹腔内胆囊的情况,在腹腔镜的引导下在胆囊底部进行投影定位,在定位处置入10 mm的穿刺套管,将胆囊从腹腔中拉出,切开胆囊底部,吸除胆囊内的胆汁,置入胆道镜。在胆道镜引导下使用取石网将颗粒状的结石取出,待取出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对胆囊进行冲洗至流出清亮胆汁,逐层缝合手术切口。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的用时、术中的出血量、术后肠胃功能恢复的用时、住院的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五年的病情复发情况。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手术的用时、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正常的用时、术后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其术中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s)
?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8%,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6%,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五年的定期随访,研究组患者的病情均未复发,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病情复发,其复发率为4.5%。研究组患者术后五年的病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目前,胆囊结石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人体的胆囊具有储存胆汁、排除胆汁、调节胆道压力的作用。若将其切除,可造成患者罹患消化不良、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结肠炎等。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据统计,我国进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五年的病情复发率为5%。采用胆道镜进行手术的患者其五年的病情复发率较低。有研究资料显示,对老年胆囊结石患者进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效果很好。术前对其胆囊功能进行评估,可避免其在术中因发生意外而转为开腹手术[3]。对患者进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可将其胆囊内的结石全部取出,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4]。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手术的用时、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正常的用时、术后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其术中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五年的病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5]。综上所述,对老年胆囊结石患者进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效果显著,可缩短其住院的时间,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笔者认为对心肺功能较差及不宜长时间进行手术的患者可选用此方法进行治疗[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