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清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理解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更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突显生机活力,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更高涨。在这个大好前提下,更引发了笔者对新课改一些深层次的思考,《新课程》倡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的正确导向”,“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见,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让学生掌握某个知识点,它更重要的功能是,用正确的思想导向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塑造美的心灵,培育出心灵“最美的花朵”,进而用良好的思想领导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初中阶段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此时也正是他们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情感引导的主角地位,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开展情感教育,让情感之花在孩子们心中生要发芽,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灵,形成完美的个性呢?笔者从以下几点做法做尝试。
一、由浅入深,以小见大
情感教育要遵循说理的规律。教师要把握學生的认知能力,循循善诱,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文章的思想性。为了便于学生更加具体深刻地理解,教师还要不失时宜地寓理于例,列举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琐碎事例,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懂得大道理。
初中年龄阶段的孩子,阅读量已经有一定的积累,理解能力也在提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驿路梨花》,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性散文。学生通过学习,基本能读懂“梨花”的含义并理解洁白的梨花所象征的是哈尼小姑娘、解放军等纯洁美好、助人为乐的精神品格,为进一步理解此课知识点,我利用第三课时进行拓展训练,选择了同样是歌颂类的文章《行道树》,与《驿路梨花》进行对比阅读,在开展内容理解和探究时,我设置了如下问题:①请找出本文富有哲理性的语句,也即是有深化主题的句子。学生很快便找到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一句。②行道树做了哪些神圣的工作?设疑之后,学生很快地在文中找出了各个事例。③为何行道树忍受了那么多痛苦,却还要选择这种命运,文章歌颂了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认识到行道树的理想是为人们服务,它选择了牺牲自己美好的生活,它为自己的选择和牺牲而自豪,它甘于默默无闻地奉献。
二、将心比心,寓情于事
情感教育若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来谈,往往更能打动学生,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教育亦可引用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电视节目、录像、图片等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将心比心地去思考问题。这样更能让教育贴近生活,将正确的情感导向融入学生的心中。
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宋濂讲到他小时候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便要求学生联系现实,把自己与作者相比较:比“住”“吃”的条件,比学习环境,比人生的机遇、前途,比社会制度的差异。一比较,作者在贫寒的情况下仍刻苦学习的精神令同学产生敬佩之情,他们再也不会觉得幸福是很平常的了。为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幸福”的含义,趁此时机,我再利用班会课时间,继续进行语文科渗透式德育教育。湖南电视台有个青少年成长教育类的节目——《变形记》,里面较多是城市少年与乡村孩子互换家庭生活一段时间的纪实生活片,农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农村大人孩子的衣着打扮、学习环境等等,与城里的孩子相差甚远,班上孩子刚开始见到乡下的环境和土气的乡村人时,不时发出一阵哄笑,但越往下看下去,他们慢慢地静下来,直至最后沉默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他们开始联想自己的生活,联想自己的父母。
三、启人以思,导而弗牵
情感教育要善于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势,而又不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牵制和局限。设问常常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教育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做到言简意深,又给人留有余地。《羚羊木雕》一课中,是是非非的家庭矛盾冲突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便让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充分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学会做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知识的种子播种在情感的土地上”;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也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的关键,也是语文课上的独特魅力所在。只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能表达真实情感的课堂,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身边的情、感悟各类情、真实表达情,为身边人奉献情。我相信,这朵情感之花,不仅会在课堂上发芽,更会在其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盛放!
责任编辑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