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倩玲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为了贯彻和落实《指南》的精神,《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更是根据幼儿活动的属性,把幼儿园一日活动划分为四种类型:生活活动、体育活动、自主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并明确了关于对自主游戏含义的界定:自主游戏活动是指幼儿在游戏情景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希望通过此过程满足幼儿的个体需要,促进幼儿在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中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交往合作能力及提升好奇探究的品质等目标。
一、为什么要观察幼儿的游戏?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游戏是观察幼儿心灵的窗户,教师作为游戏过程的观察者,目的就是了解幼儿。因此,习惯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对教师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在游戏中能观察到无法测量的行为,通过观察对幼儿做出的推断误差小,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从本质上认识幼儿。
在幼儿在自主游戏中,教师的存在应该是在于有与无之间。这里所谓的“有”是指教师要组织好整个游戏活动,避免让游戏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换言之,教师要把握好幼儿开展自主游戏的节奏,并且在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的自主讨论活动。所谓“无”是指教师只是幼儿自主游戏的合作伙伴,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不要采取干预的措施,除非幼儿提出帮助的请求。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不能放弃观察者的角色,不仅要观察整个动态的游戏过程,还要观察幼儿情感态度上的微妙变化。
二、观察的要点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1. 《斯米兰斯基社会性主题角色游戏量表》的判断依据
斯米兰斯基提出游戏指导的歹念,强调成人通过对儿童游戏的直接干预来激发儿童的行为和机能。游戏干预增加了儿童游戏的频度、持续时间和复杂性,并促进了儿童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斯米兰斯基社会性主题角色游戏量表》中提出“角色扮演”、“想象的转换”、“社会互动”、“语言沟通”与“游戏持续性”为判断儿童在角色游戏中游戏状态和水平的要素。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妮妮和晨晨在争抢椅子,妮妮以“角色”口吻来解决问题。妮妮对晨晨说:“这是我的座位,因为宝宝必须吃煎鸡蛋才行,宝宝喜欢吃煎鸡蛋。”晨晨跌倒在地上。妮妮坐到了煎鸡蛋的位置上。晨晨站起来坐到旁边的座位上,说:“宝宝今天生病了,什么都不能吃。”妮妮回应道:“我知道。谁说的。生病了必需得吃点饭,病才能好呢。”这时,浩浩来了,晨晨对浩浩说:“你是男孩子,你当爸爸吧。”我来当妈妈,我也可以做饭了。浩浩回应道:“爸爸妈妈都可以做饭。”于是三个孩子一起“做饭”。过了一会儿,妮妮边摆放碗筷,边说:“我们三个加上宝宝就是四个人,要摆四个碗。”接着,他们一起和“宝宝”吃饭。
从案例中,角色游戏活动满足了幼儿想“当大人”,做大人能够做的事情的愿望。这些事情是孩子在平时的时候不能做的。游戏使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和掌控者,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的能力。游戏中的孩子虽然是“假装”,但是他们非常认真地体验成人的活动,游戏就是孩子的“工作”。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同伴相处,解决冲突,初步体现对性別角色的认知。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使用工具(炊具、餐具等),积累生活经验,促进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幼儿在游戏中巩固了数学中一一配对的已有经验。结合《斯米兰斯基社会性主题角色游戏量表》回顾例子,孩子们的游戏并不缺失角色游戏中:“假装和想象”、“角色的扮演”、“社会互动”、“语言沟通”、“持续性”这几个个因素,虽然他们游戏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平行游戏阶段,也出现了初步的协同游戏,符合小班幼儿的游戏活动的发展水平,因此在这个情景中,教师不需要介入孩子的游戏。
2. 《帕顿/皮亚杰游戏观察量表》的判断依据
案例:A与B在玩菜市场的游戏,各自在卖菜,没有交往。游戏行为有想象和假装,两个孩子在进行相似的游戏,有角色的扮演却没有相互交流,——属于象征性游戏中的平行游戏。如果时间长了,教师需要介入游戏,帮助幼儿在交往和语言发展方面注入支持。
案例:女孩A独自坐在角色游戏区给娃娃穿脱衣服,一遍又一遍,她不看也不和她附近的幼儿交往。案例中,孩子一直重复动作组成,没有交往、语言,也没有想象。长久下来,孩子的已有经验不仅得不到延续,语言、思维和社会性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可以考虑介入游戏。
主要的游戏观察要素或者量表,是为了让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的时候更有据可依,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除了上述两种方式以外,教师还可以用《豪威斯同伴游戏观察量表》进行批量的记录,帮助教师在同一个游戏区域同时观察若干幼儿。
三、教师介入游戏的策略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是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将生活经验得以再现,帮助幼儿推进游戏的进程,使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积累新经验。因此,教师在思考和判断观察到游戏行为以后,要注意及时把握干预游戏的正确时机,这关系到游戏指导的实际效果。干预的时机正确,可以扩展和提高幼儿的游戏内容和层次。反之,可能会抑制他们的游戏。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进行了论述。国内主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指出当幼儿的客观状态出现游戏重复性行为、互动困难、旁观、不专注等情况时,教师必须适时介入帮助幼儿。国外研究还从教师主观状态的角度切入谈游戏干预时机问题。
平行式介入法——幼儿在游戏时,教师在旁观察,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玩法单一或对游戏不感兴趣,教师可以运用隐性的指导方法引导幼儿模仿。
案例:萌萌在表演区做小演员,她拿着铃鼓坐在垫子上,不断敲打着。教师观察了10分钟,孩子一直就重复着此动作。此时,教师也以“演员”的身份进入表演区,并选择了一件“蝴蝶翅膀”的表演服,站在萌萌身边随乐唱歌。萌萌看见,自己也拿起服装穿上唱歌。一旁的小朋友看见老师的加入,主动递给教师一朵花,教师也趁机邀请小朋友也给萌萌送一朵花,两人拿着花,笑嘻嘻地继续唱歌。
分析:小班幼儿模仿性很强,针对萌萌的游戏行为单一,教师便采取平行介入的方法,引导萌萌丰富游戏的内容。这是的引导是隐性的,更易于幼儿接受。这种方法更适用年龄小的孩子,在教师隐性的引导下,幼儿不知不觉尝试了多样游戏内容。但是要注意,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内容,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这要基于教师平时对幼儿的观察,如果幼儿对教师参与的活动不感兴趣,依然自顾自地玩,那么教师的介入就是无效的。
交叉式介入法——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员进入到幼儿的游戏中,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
案例:孩子们选择“娃娃家”以后,大家开始忙活起来,却等待了好久都没发现孩子们之间有语言交流。于是教师选择当“客人”介入孩子们的角色游戏。
客人:宝宝爸爸,好久没来你家做客了,听说你会烧新菜了?
爸爸:(热情地)是的,我会用微波炉烤面包。
客人:宝宝妈妈,桌面上那么多吃的,是要招待我的吗?
妈妈:不是的,那是给宝宝吃的。
客人:可是全都是水果和甜点,宝宝太小了,不能吃太多这些食物。
妈妈:那宝宝要吃什么?
客人:宝宝要多吃蔬菜,也可以吃点面条。你和爸爸商量一下,让爸爸帮你给宝宝煮些合适的吧!
妈妈和爸爸开始边对话边在小厨房忙活起来了。
分析:经过一年小班的自主游戏,幼儿的游戏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中班的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幼儿都会积极主动参加游戏,但角色意识不够强,有的幼儿只会摆弄道具,不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甚至很少语言沟通,多数时间依旧处于平行游戏的状态,教师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以交叉介入的方法进行游戏干预,通过创设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情境,想方设法将幼儿引进情境中,并延续游戏情境,引起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的游戏话题。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有了自主表达意愿的能力,但游戏水平还在不断发展中,因此,他们渴望新游戏情节的产生,但有时因自身生活经验和思维发展的限制生成不了新的游戏情节。这时,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责任编辑邱丽